APP下载

试论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高校的协同合作关系※

2014-06-14孙东东郝达富史文川周景玉程海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教中医药办学

孙东东 郝达富 史文川 周景玉 程海波*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 100027)

“共建”是广东省于1992年在教改实践中首先提出的概念,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共建”已经成为我国高教管理中的一种重要体制模式,其具体形式有教育部与行业部门(或有企业)共建;教育部、行业部门与地方政府(或有企业)共建;行业部门与地方政府(或有企业)共建等三种情形[1]。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共建”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的办学水平,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创新成熟的工作思路、办学理念以及共建协调办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科技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2]。虽然共建这种管理体制淡化或变化了学校单一的隶属管理关系,但是因为共建往往是由柔性的共建协议进行保障和制约,所以缺乏稳定、共赢的联系机制。基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教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在办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这一判断[3],为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使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高校的共建落到实处,共建主客体能共享共建的利益,必须建立新的办学体制,构建新型的共建、协同合作关系。

1 对于“共建”优势的几点认识

1.1 优化了高教资源的布局 推进了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以中西部为例,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引导和促进共建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共建高校成为区域高教发展的高地、推进区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自2004年,教育部决定与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地方政府共建第一所地方高校,直至2009年,教育部已同中西部的12个省、自治区签署了共建22所高校的协议[4]。这些共建高校大多数成为了后来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办学基础,为地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从过程和结果分析,实施共建让这些高校充分发挥出了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转化、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对于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不少。

1.2 促进了高教以及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赢得了更多的切入点 省部(局)共建的高校,特别是一些行业特色型高校多为省属重点高校,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共建高校的特殊战略使命,它们已然成为行业乃至区域内一个特定的教育群体,可以看做是一个具有协同创新功能的战略联盟。通过共建,高校的发展迅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5],一是学科建设平台快速升级,为地区教育乃至行业的发展集聚了巨大的优势资源;二是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扩容,为行业的社会贡献、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队伍;三是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为增强行业的显示度,推动区域教育、科技发展提供了战略储备;四是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平台建设迅速加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高教发展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因素和丰富的着力点。

共建从体制上增加了政府、行业和高校进一步加强联系,协同合作的可能,从行业的纵向来看,行业共建高校是支撑、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区域发展的横向来看,行业共建高校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综合指标全面快速进步的关键着力点。共建作为高校办学管理的一种少数模式,其实践过程、效果如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共建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其办学思想、定位、体制机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必然会从共建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尝试,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以及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其一定会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和参考内容。

2 对于“共建”中几个矛盾的认识

2.1 共建主体加快产业化转移与高校基础研究见效慢的矛盾 共建高校一般采取由政府和行业的高校一起进行建设和管理,政府办学有显著的特征:办学主体习惯于用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的思维模式看待资金投入和拨款,希望学校有了投入之后,能尽快地有产出,成果能迅速地惠及社会;在布局财政资金的时候,可能过分地强调是否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然而高校办学有一些固有的特征,一方面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高校的研究者很多从事的科学研究处于产业的上游阶段,不容易立刻产生经济效能,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往往非常的枯燥,并且历时长,而它们对于促进科技的进步、服务人类的发展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为共建的主体,无论是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行业部门必须正确地看待这一点,正视矛盾,以长远的眼光,用行动承担起社会发展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加快服务共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倡导高校潜心学术的科研氛围,帮助鼓励科学家真正地沉下心来做学问。

2.2 共建主体的本位主义与大学自主办学的矛盾 一边是行业特色型共建高校努力地谋求发展,一边是共建找不到合适、有力的路径,有学者就提出了共建高校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起合作机制[6]。现代大学的发展史也表明:成功的大学必然要脱离部门的羁绊,充分地实现办学的自主权。政府办学乃至行业办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入办学主体的本位主义中去,政府和行业的意志极可能会影响高校领导层的决策和管理,容易造成大学一味地去适应社会发展的外部需要,而忽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长期以往就会脱离高等教育的本质。所以,妥善处理好“管”和“办”的关系,尽快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校自我发展、共建管理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当前行业特色型共建高校是否能够顺应共建需要,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同时又能够有效脱离行政思维局限和“等、靠、要”思想的狭隘,是一个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2.3 公平办学与行业侧重的矛盾 从单一的行业办学或地方政府办学转为由多方共建的模式,容易引起“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也就是说,体制层面的变革可能会引起资源的责任性分配转为竞争性、推诿性分配现象;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方面希望得到行业内较多的关照,一方面会面临公平办学引起的来自体系内外的竞争。譬如一些行业特色型的高校原来由行业部门主办,所以行业内的很多科研项目也就很自然地由这些高校来完成,在实施共建后,行业高校缺少了与行业部门的刚性归属联系,同时行业的科研项目仍然需要科研机构来完成,而大多数行业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竞争性资源分配体系,这样行业特色型共建高校就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必然使得行业部门支持高校开展行业创新研究的力度有所减少。虽然行业特色型共建高校面临实力强大的综合大学的竞争和挑战,但是如果让行业特色型大学垄断行业人才的培养,这样就形成了封闭的、没有竞争的格局,对于促进行业的发展肯定没有益处,也不利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样地方政府所属高校实施共建后也会面临这类的问题。

3 关于构建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的高效协同合作关系的几个方面

3.1 构建更加牢固、更富活力的体制协作关系 为进一步促进共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共建为保持中医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行业特色优势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监督机制,在体制机制层面倡导自主、自生、协同、合作的关系,作为中医药特色型共建高校,应主动适应这种关系的深刻变化,以竞争者的视角去努力争取政府分配的资源,还要以市场竞争者的姿态去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以有为换有位,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增强话语权,成为地区、中医药行业、高教发展的先行者,地区行业经济发展、中医药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者,切实维护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具体建议的共建合作关系及模式,见表1。

表1 基于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高校的创新型共建协同合作关系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前面提过从中医药行业的纵向以及区域发展布局的横向来看,中医药行业特色型共建高校是中医药行业发展及区域发展的重要纽带和着力点。基于纵向、横向两个认识,中医药行业高校的社会服务应该围绕:一是加强中医药行业与区域经济的联系和协作,成为联系这两个主体的关键环节;二是成为行业或者区域中贡献度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药行业的视角看,中医药行业共建高校主要在人才、科技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撑和潜在的帮助,譬如围绕那些关系国际民生和社会行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中医药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等,针对行业的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等难题,专项地展开联合攻关,为党和政府,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提供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打开出路;从地区发展的视角看,中医药行业共建高校主要在地区行业的显示度、地区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试点等提供支持和协助,比如突出地区中医药发展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服务行业发展的现代化,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域内不同交叉产业的多元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等。直观而立体地讲,如果把中医药行业比作一个模块,而地方区域比作另外一个模块,中医药特色型共建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要努力达到这两个模块的高度地重叠,并且让这两个模块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3.3 寻求更多的办学合作领域 当前改革是统领各方面工作的总要求,教育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改革,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又是重中之重;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行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断动力,是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基于这样一个客观现实,作为中医药行业特色型共建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针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及中医药行业转型升级,适应转变,做好服务实践的排头兵,围绕高教综合改革,主动探索研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共建主客体深度协同、具有行业特色、社会广泛参与、办学形式丰富,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机制。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实现国家经济依赖体系的转型升级以及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逐步剔除那些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的行业产业,中医药行业共建高校应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科技创新的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科资源等,深化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骨干企业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为中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办学合作应该统筹兼顾对外办学合作和对内办学合作两个方面,对外办学合作主要是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问题,中医药行业共建高校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依靠行业以及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与国外先进的行业特色型教学、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师资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创办中医孔子学院等方式,以达到扩大国际影响,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目的;而对内办学合作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或与团体、或与个人,或与企业、或与政府,只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行业转型升级,都可以选择探索和尝试。

总而言之,实施共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高校能够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惠及共建各方的利益,达到多方共赢。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要尽快建立起新型有效的共建、协同合作关系,打破部门办学的僵化体制、发挥行业共建高校的特色优势、维护公平办学的良好秩序和氛围,只有在体制层面实现良好运行,才来在内部运行机制以及精神、文化层面实现重要跨越和提升。

[1]张文晋,张彦通.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共建体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0,(2):15-18.

[2]高文兵.省部共建高校定位于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24-26.

[3]张森.行业特色型大学管理体制变革之思考[J].江苏高教,2011,(1):39-42.

[4]周倩.新型省部共建高校模式的发展取向与职能发挥[J].现代教育管理,2012,(8):55-59.

[5]郭贵春.把省部共建高校建成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2,(9):11-13.

[6]王亚杰.自强与扶持: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8,(3):12-14.

猜你喜欢

高教中医药办学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高教明星“猎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