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语言与课标实现的有效链接
2014-06-14白珊
白珊
纵观当下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先进众所皆知。德国人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音乐实际上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热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才能。因此,音乐教育应当面向所有的人,让音乐属于所有的人。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修养,离开了音乐,教育就不完整。同时,他认为音乐是人的生命本体的一部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无音乐则无完美的人生。”
静坐而思,塑造“人”的工程是非常立体非常艰巨非常细致而又充满意义的一项工程,而在这项工程当中最根本的基础地基工作则是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这项基础地基工作的要求应该说是极其严格苛刻的,这种引导也将是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多层面的、有计划的,有创新的、立体的、全面的、综合的,但最终一定会为课标的实现添砖加瓦。同时这种引导只有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让美的感受能持续地在学生内心里呈现出来,让美多次发生和发展,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发展。这种正确而全面的引导关乎我们下一代的情商培养,关乎我们整体的国民素质。所以我认为,音乐语言的引导、运用与课标的实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下面就音乐语言与课标实现的有效链浅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引导学生认知音乐语言
培养学生良好欣赏习惯
中国人用汉语与人交流,美国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电影导演用电影语言与观众交流,音乐则是用音乐语言与人交流。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也就像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在音乐欣赏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写情景,或是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利用我们的想象,把我们带入向往的境界。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准确而恰当地运用音乐语言是学生音乐素养的一种品质表现。
因而,从音乐第一堂课开始,音乐教师就要意识到我们和孩子的Do、Re、Mi也就是英语的A、B、C开始了。事实上,从这堂课开始就要让学生们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音乐语言。我认为,音乐教师第一要务应当是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爱心、耐心和音乐语言灵活运用融合在一起,同时发挥语言的优美和幽默,引导学生在这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语言的氛围与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语言的表达中认知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在音乐的感受中学会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新课标对欣赏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如下。
一、二年级:开发音乐的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至六年级: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七至九年级: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
从开发—培养—提高、从体验—初步养成—养成,可以充分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进行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有计划的和趣味性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音乐课和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样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有计划的和趣味性的感受,以及运用音乐语言进行师生交流和体验,让学生从单一、直观的听逐渐发展成带着旋律、速度、力度等多向思维的听。同样是以听为核心,但这种听已经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逐步成为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这对于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绝对是积极有效的。学生在激发—保持—增进对音乐浓厚兴趣的同时,勇于自信表达自己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在获得美好音乐享受的同时,逐步积累了欣赏音乐的经验。
在六年级下册和七年级下册都出现了3首相同的音乐作品:《红河谷》,《拉库卡拉查》,《化妆舞会》。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化妆舞会》这首音乐作品,六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他们的节奏特点;七年级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在实践体验感受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这两个相同音乐作品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音乐语言在学生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前期音乐语言基础的引导,让学生有了认知和感受,他们怎么会用音乐语言去分析音乐作品呢?同样,对音乐语言一旦没有认知度,学生的未来成长必然会出现“断层”,这种“断层”的多次出现,势必要逐渐挫伤一大批热爱音乐的学生的积极性,课标中学段目标的完成则成了一纸空文,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又谈何而来呢?
在一次八年级《影视音乐》的公开课上,我请学生欣赏了《卧虎藏龙》的两个精彩片段,在师生简单交流后我对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思考并简单谈谈电影《卧虎藏龙》为什么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3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慌乱,看到了他们不敢举手低着头。正在我准备讲话时,一个男生举手并站起来回答:“老师,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民族乐器、旋律特点非常具备中国气质,所以才能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我顿时感觉释然了很多,我微笑着对他说:“你说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谢谢你。”
是啊,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学生正是能够用先前学习过的音乐语言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素养是国民素养中重要的基础之一。如何引导并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素质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一环,还需我们努力探讨。
二、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培养学生良好唱歌习惯
无论是天真浪漫的儿童还是步入青春期的懵懂少年,释放情怀、宣泄情感的真情歌唱永远伴随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随着“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等很多歌唱类的比赛节目层出不穷,很多爱唱歌的人以此为平台展现了自我,放飞了梦想。这些节目打分标准的基础有三:音准,节奏,情感。良好的歌唱习惯也包括了这这三点,同时还应关注气息和嘴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表情的歌唱到有感情的歌唱,这是一种质变的过程,也是歌唱思维理性化的进步表现。这种质变的过程好比是小鸟羽翼的蜕变,从单薄到丰满,从唯唯诺诺到自信大方,从盘旋跌倒到展翅飞翔。
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有一首轮唱歌曲《两只老虎》。初次演唱过程中总是出现音准、节奏的问题,学生们总感觉不和谐。到了三年级我们再次演唱这首歌曲时,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已经知道了音准、节奏、换气等诸多要素对歌唱的影响,于是,他们学会了相互配合、相互聆听,所以很快就能轻松完成了。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合唱类的歌曲,由于他们已经学会了用音乐语言相互交流、相互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会非常完美地完成歌唱任务。
三、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语言
培养学生创作实践
在低、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遇见这样的创作实践题:“请用几几拍创编4小节的旋律。”这种创作实践题考核了学生三个方面学习的情况:节拍的理解运用;节奏的选择运用;结束音是否具备终止感的理解。新课标在创造实践分学段的目标要求确立为:一、二年级要求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编创1~2小节的节奏音型;三至六年级是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2~4小节的节奏或旋律;七至九年级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编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从目标关键字节奏音型—节奏—旋律短句中,我们应该更为清楚地感受到,这种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要求我们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会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语言去进行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这种指导的过程一定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感性到理性,由概念到实践。例如,让学生从能听出音的长短到能唱出音的长短再到给长短不同的音符“找找家”,学生已经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会了音值、音位、音高、音符等音乐语言,最后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这种语言,并运用这门语言去交流,沟通,写作,创作。我相信,我们所期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在所有音乐教师不懈的努力坚持下,一定会水到渠成,开花结果。
音乐语言的习惯运用一定是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多层面的、有计划的、有创新的、立体的、全面的、综合的。就像前面讲过的,要把音乐语言看成是一门外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这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语言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歌唱、学会创造,让他们理解、领悟音乐语言后能够相互交流、探讨,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音乐语言去表现、去评价。
我一直认为,课标有时像一位慈善的长者,总能在你困惑时让你知道眼前的工作只是漫漫征途中的一站;有时像是一位好友,总能为你排忧解难,给你谏言催你前行;有时又像茫茫暗夜中的一盏明灯,让你沉静下来深深思考;有时更像一面旗帜,永远坚定地指引你前进的步伐和方向。所以,我总喜欢时不时翻翻课标,而每每翻阅后又总能有新的思考和收获。我深感音乐教学是真正能够对我们的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挖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一门学问。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音乐教师,我愿意在课标的指引下,潜心研究,不断探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己一点小小的力量。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