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实践教学的观念转变与课程构建

2014-06-14周娉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期
关键词:废电池生物科学

周娉

初中生物课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初中生物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就应突破知识传授为主的主观领域活动,高度重视实践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摆脱应试教育及其变相形式,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

目前,各地竞相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纷纷开创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很少有学校能将生物实践课纳入高效课堂评价体系中。试问,教师把课上好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上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错,能不能就说教学体现高效了呢?不容置疑,课堂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课堂而是实践,我们必须把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构建起真正的生物高效课堂。其实,实践与课堂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深化与发展,课堂教学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又统一于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实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二者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完整的高效课堂体系。缺少任一环节,都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课堂教学本身是主观建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再创造的过程。真正实现实践与课堂的完美结合,达到生物教学之高效,需注意转变四种观念,实施三个课程构建。

一、转变四种观念

1.变“知识培养”为“素质提高”。知识是教育手段,素质才是教育目的。即使是知识教学,其目的也不是只求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通过知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生物学蕴含的科学精神,求得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生物教学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用变化的观点看待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活动;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发现和认识生物,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倾向;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避免认识仅停留在低级阶段;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记录有关资料,有序地进行操作,善始善终地完成全过程,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生物实践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观察、实验、实习等过程和数据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即使与权威或教材相反也应如实记载),以培养学生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执着的科学精神;要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所遵循的科学精神。要渗透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才有力量”转变。

2.变“重结果”为“重过程”。人的活动结果本质上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素质水平。人的素质是其活动过程内化于人的,没有活动过程就没有人的素质,没有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活动过程,就不可能有高效的素质培养结果。传统生物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和结论,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生物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之一。探究活动既尊重过程又尊重结论,通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引领学生验证实验的结果正确与否,让学生明辨是非,最后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

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主动学习是学习的有效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使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环节的首要因素。唯此,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能力培养的过程,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看似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如何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提高生物教学的关键所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生物科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这些生活实际及师生的生活经验都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也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把生活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教学“活”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另外,提出一些富于挑战性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于挑战的问题,这是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如“腌萝卜时,萝卜细胞为什么失水,而把萝卜放于清水中为什么又能吸水”、“植物细胞能否无限吸水,吸水过多会不会涨破”、“红细胞吸水过多为何会涨破”等都是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不由自主一探究竟。

4.变“评价人的知识”为“评价人的能力”。试卷评价很难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水平,高分有可能低能,所以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实施“分数+特长”式综合评价。生物教学要把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础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新课程倡导重视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师的评价重心也要逐步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才能使学生注重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情感体验和高尚的价值观。

二、实施三个课程构建

1.学习性实践课。也就是常说的学习实践,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学习性实践课,学生由单一的实践对象转变为实践主体,对象兼具双重角色,学生以自我为师、书本为师、教师为师,主体地位增强了,对自己要求更高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例如,有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废电池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实践课,以小白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废电池水的浓度梯度分别为5%、10%、20%、30%、50%五个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实践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发现,一定浓度范围的废电池水反而能促进小白菜的生长,浇浓度为10%~20%废电池水的小白菜比浇清水的长得还要绿;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小白菜就很容易枯死;浇浓度为50%的废电池水的白菜苗死的最多。之前,学生预想的结果是浇清水的小白菜长势最好,而为什么结果是浇浓度为10%~20%废电池水的小白菜比浇清水的长得还要绿呢?通过查阅资料和进一步的探究,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浇废电池水的小白菜长势较好,而且没有遭虫害,可能是电池中某些无机盐的成分抑制了害虫的生长。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奇特的现象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实验来寻找答案,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主人,使他们更易形成积极的求知心态和自学新知识的能力。

2.社会实践课。比如制作某个东西,达成某个目的,实施某件事情,处理某个信息,调查某些情况,综合某方面的认知等。如某老师设计了《食用菌栽培》的社会实践课,首先开展准备性学习: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收集有关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资料,集中交流,选择栽培方案。然后,与食用菌栽培农户取得支持,在农民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性种植。通过食用菌栽培实践,学生了解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对真菌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有了直观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增长了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

3.教育性实践课。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其中的很多观点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态行为具有现实意义,对提升学生生物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实现道德内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德育实效有着重要作用。有些教师设计了《当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实践课,选取校园池塘、化工厂、车流量较大的公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等区域,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统计和分析,学生对个人生活、工厂生产、汽车尾气等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有了更为科学和直观的认识,发现、列举出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和严重的污染源。在调查报告中,学生提出建议:全民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发挥绿色植物净化环境的作用;建议环保部门对污染源强制采取达标排放,加强控制污染和环境监测的措施;倡议人们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倡导生态文明。通过这样的教育性实践课,使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学科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发挥了生物学科的教育功能。

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经过近400年的实践检验,人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力量不是知识的收藏者,而是知识的创新者。英国人亚克敦,读遍藏书7万册,还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却一辈子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虽没受过正规教育,却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千万个相似的案例说明,“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已经转入“创新才有力量”的时代。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学会运用生物学科的知识来收集、处理和利用多渠道的信息,进行基本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尝试并掌握有关生物学科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创新,这才是教学高效的真正体现。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废电池生物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请为废电池安好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为什么不能乱丢废电池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解读
废电池收集处置政策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