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对中国婚恋行为的规训

2014-06-13路雪珂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规训

路雪珂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婚恋的消费越来越多样,数额越来越大。婚恋本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一种自然行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自然现象逐渐被各种消费符号所包围。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索消费文化如何通过大众媒体实现对中国婚恋行为的规训,并发掘规训背后的驱使力和具体运作方式,旨在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更加深层的解析。

【关键词】大众传媒 婚恋行为 规训

一、消费文化与规训

1、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或者说社会生活组织原则: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消费变成了人们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和意义来源。从本质上说,消费主义文化中对商品的交换,不只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还包括对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和意义等非实体对象的交换。

2、规训

规训(discipline)是使个体行为合乎先行设定的规范标准,由此而逐渐浸染人的思想,形塑人的德性。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规训的概念,规训是一种权利运作的方式,通过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制造知识,权利得以在人体中渗透,从而造就出驯顺的个体,使个体得以被囊括在权利运行的机制中。

二、规训过程中的消费主义文化与大众传媒

1、消费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广泛渗透于社会个体,大众传媒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话语建构主要工具的大众传媒,在商家主导下生产着消费主义文化的话语。

在对婚恋行为的渗透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婚庆商品广告的传播,如珠宝、婚纱、家居、化妆品等。构成恋爱和结婚行为的核心元素是爱情,而在大众传播中,珠宝、家居等婚庆商品都被冠以“爱”的名义,如20世纪最经典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些物品被成功置换成了爱情,因此价格高低就成为爱情多少的衡量标准。就像经典广告词“爱她就给她吃哈根达斯”,潜台词是“没给她吃哈根达斯就是不爱她”,由此婚恋行为直接变现成了消费行为。利用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就这样丝丝入扣地渗入社会文化生活中。

2、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的建构

消费主义文化对大众传媒的浸染,为遵循商业逻辑生产的大众传媒带来了更多广告收入和资金投入。在商业利润刺激下,大众传媒积极构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媒在婚恋行为的内容制造上,将本身的关注点有意无意地转向婚恋过程中呈现的物质符号,并通过对物质符号的消费主义解读,让受众逐渐接受物质消费的意识形态,从而刺激婚恋的商业市场发展,为自身带来更多经济利益。

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建构突出的表现在偶像剧中梦幻婚礼的商业符号运用、名人婚礼上商业符号的关注、婚庆综艺节目中的商业化符号使用。大众传媒在内容生产上无时无刻不在突出婚恋活动中的物质符号,营造一种物质等于爱情的假象,成功地实现对社会个体的规训,使必将经历婚恋过程的社会个体不得不驱从这种消费主义的诱导,使整个婚恋过程伴随着消费活动。

3、规训的驱使力量

福柯认为,规训过程是权力运作和渗透的过程,而对个体婚恋行为进行规训的根本权利来源是商业利益。为了实现商业目的,资本掌控者制造了与婚恋行为相关的一个又一个商品,并通过大众传媒将这种需求构造成为一个又一个不断重复的画面,让社会个体逐渐接受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从而产生了婚恋过程中的商品需求,达到其规训目标,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支配规训过程中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根本内驱力是商业利益,婚恋过程中不断的物质消费是规训的根本目的。

三、规训的具体运作

1、身体、空间的分割和细化

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展现的现代监狱制度对个体的规训,规训的过程通过将罪犯的所有时间和活动以及身体动作进行严格的划分,从而控制其思想和行为,实现规训目的。

在中国的婚恋活动中,商业力量对社会个体的规训同样体现在对身体、空间的分割和细化。在恋爱行为中,体现更多的是空间和时间的分割。商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节日,在节日概念下出售商品,如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另外,餐厅、电影院、旅游等被冠以浪漫的含义,在空间和时间的细化中制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婚庆行为中,新娘的身体被完全地分割,头部被化妆品行业占领、手部被珠宝行业占领、躯干被婚纱行业和美体行业占领。此外,在婚庆行为的空间分割上,汽车行业、酒店行业和旅游行业赢得了巨大的市场。

由此可见,在商业力量的规训下,婚恋行为中的社会个体不得不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和空间的转换进行消费,从而变成商业力量规训下的驯顺个体。

2、理想画面的营造

大众媒体刊播的偶像剧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童话,在对爱情和幸福的诠释过程中凸显了物质的作用,在展现爱情和浪漫的场景中,往往伴随着奢侈的消费,最终女主角成功用人格魅力征服了男主角,从而拥有了畅通无阻的物质消费权利,也就有了所谓的幸福。这种爱情童话通过迎合年轻人对爱情的朦胧憧憬,将一种消费主义爱情观灌输进了青年群体,从而实现了对一代又一代青年群体的婚恋消费的规训。此外,在对商界精英和娱乐明星的婚恋进行报道时,极其注重其奢侈的生活和消费,并将这种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无限放大,从而构造出一种巨大的差距,使作为受众的社会个体对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满,从而对消费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

大众媒体通过建立一种所谓的理想婚恋模式,使婚恋的所有场景和细节充满了物质符号,让社会个体构建自我的物质化婚恋观,并不断重复其参照群体在婚恋过程中的物质消费,使社会个体产生心理焦虑,从而产生消费欲望,成功地实现对社会个体婚恋行为的物质化规训。

3、使规训目标“自然而然”

权利的规训必然伴随着被规训者的反抗,为了压制社会个体对消费主义婚恋观的抵抗,大众媒体将这种局部的婚恋观放大和凸显,同时对持抵抗态度的婚恋观进行压抑和遮蔽,从而使这种符合商业利益的婚恋观充斥社会个体生活的各个角落,变得“自然而然”,以强化对社会个体的规训。

具体表现为大众媒体对充满物质消费的奢侈婚姻的诠释中往往带有羡慕和向往的潜在倾向,而对于低消费的婚恋现象往往着重突出其内部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社会个体对后者产生惧怕和焦虑,对物质的追求在婚恋过程中变得“理所当然”和“自然而然”。从而对消费主义婚恋观的规训就达成了,社会个体在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变成了物质化的驯顺个体。

四、婚恋行为规训的反思与前瞻

中国对于婚恋自由的追求一直在进行,社会个体希望得到自我意愿得以施展和表达的恋爱和婚姻,而人们在婚恋过程中对于物质越来越多的消费似乎是“自我”的实现和施展,但社会个体消费主义婚恋观的形成过程实则是被大众媒体成功规训的过程。根据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观点,社会个体在消费社会中的物质需求其实是一系列符号化的追求,通过对符号的占有,从而确立自身的地位和标志。但符号是被商业权利所生产和操纵的,婚恋过程的物质消费实则被牢牢控制在商业目的的利益链条之下,社会个体在隐性层面上重新丧失了婚恋自由。

虽然在商业权利的规训下,个体会逐渐丧失自我和自由,但笼罩在消费主义下的婚恋也并非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个体在婚恋过程中的物质消费同样会提供感情交流的渠道和条件,使婚恋的双方体验到更加完美的情感表达。此外,演员吴若甫等社会知名人士对于婚恋的非物质化态度受到广泛赞扬的现象也将会引发社会个体对于消费主义婚恋观的警醒和反思。□

参考文献

①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16-212

②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8-256

③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95

④刘韵,《都市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时尚频道对大众身体的规训——以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为例》[J].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05-01:4-34

⑤张昊,《从国内女性时尚杂志看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共谋》[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6-30: 2-48

⑥余晓宏、钟曙阶,《福柯的权利观——由〈规训与惩罚〉说起》[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2(10):87-90

⑦陈岩、李若菡,《人肉搜索——监控视角中的全景敞视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12(6):46-48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规训
规训之教育管理价值再认识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