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澜沧地区布朗族村寨传统空间格局特色——以云南澜沧县惠民乡翁基布朗族村寨为例

2014-06-13孙可安SUNKean华峰HUAFeng

价值工程 2014年16期
关键词:布朗族火塘村寨

孙可安 SUN Ke-an;华峰 HUA Feng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 650500)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0 引言

少数民族村寨的民居形式、空间格局、文化景观多样,风格各异,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村寨和民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其空间格局更是人群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认知方式和改造方式的直接体现,也是其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思想的直接外化。因此,空间格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空间研究是研究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则主要侧重介绍澜沧地区布朗族村寨的空间格局特色,展示人、神、自然的和谐共聚,寻找和谐的内在原因。

1 翁基布朗族村寨简介

翁基布朗族村寨位于云南省澜沧县境内,隶属于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是一个传统风貌保留完整的布朗族村寨,规划用地3.607公顷,现状人口80户,308人。村寨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南向山脊,村内地势北高南低,周边林木葱郁,古刹林立,寨中建筑大部分保留了传统布朗族式风格建筑,沿山脊呈自然式分散格局布置,空间层次丰富。佛寺位于村寨北侧制高点上,寺庙建筑形式为传统傣族寺庙,居高临下可俯瞰整个翁基村落,景色优美。

2 村寨演变过程

根据芒景布朗族传说,翁基的布朗族是由其部落首领“趴岩冷”率领族群于1700多年前从“绍兴绍帕”(布朗语意为“石山石洞”)迁徙而来,在此地由部族首领“趴岩冷”举行占卜仪式测定寨心以后,部族围绕寨心建盖房屋,布朗族中寨心名为“载曼”,是村社神灵住所,一般是设一个四方形的土台,台中间载一颗上端刻成人头状的方形木柱作为标志。建寨时首先要在穿寨而过的那条主要道路上建两道称为“都拥”的寨门。在村寨两侧的道路上建立称为“巴都期”的侧寨门。寨门建立好以后,才能建立房屋。布朗族建寨门时,要在门框上缠上草绳,挂上用竹篾编制的篾芭片,门框两旁用枝叶架设一定长度的围栏。每道门前栽上两棵顶端刻成人头状的木桩,寓意把门,将虎豹、鬼怪阻拦于寨外。在聚落规模扩张过程中,布朗族与傣族频繁交往,两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佛寺等祭祀建筑开始出现在聚落当中。寨门也随着房屋的数量增多而增多。随着外来茶商的出现,聚落中又出现了一些外来产物。

3 村寨空间特征

布朗族人营建家园时,把环境视为一个广阔、开敞的空间,村寨即置于其中。这个空间为整个翁基布朗族村寨提供背景。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山林、婀娜多姿的峭壁奇峰,都为他们所用,使村寨巧妙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或为自然所环抱。翁基布朗族从整体到局部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空间格局,村寨的南北延伸式布局与山体的走势相吻合,负阴抱阳。顺着地势往北,是整个村寨的制高点——佛寺,更是翁基布朗族人民宗教活动的高潮点。佛寺下面是村寨的中心广场,是翁基布朗族人民民俗活动空间。

4 村寨肌理特征

从整个村寨布局来看,“大聚集、小分散”是村寨的整体格局。在组团内部的图底关系上,组团建筑的集中布置与群山开阔的环境背景构成了村寨的虚实对比,肌理空间表现为图表“点”式的图形与图底“面”式的背景空间的大虚大实的对比效果。村寨内一部分道路是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共同界定来表现的,这些道路呈现线性特征,有一定的导向型。另一部分道路是通过建筑与建筑的围合形成的;这部分道路由于建筑与道路间无明显的界限,就形成了这部分道路空间与建筑前小广场空间的交融,使得这部分道路同时拥有道路与广场两种功能属性。这些道路导向性弱,更多呈现的是围合的特征。这两种不同的道路混着在翁基布朗族村寨里,通而不畅,使村寨呈现出自由、灵活、无序的肌理特征。民居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的肌理一方面通过村寨的道路系统,布局网络来表现,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民居的集中布置来体现的,而民居的特征也是通过村寨的肌理来强化和表现。

5 村寨传统民居空间布局元素

布朗族传统民居空间布局方式来源于环境影响以及他们的“人鬼各居其界”的神学说和祖先崇拜的信仰。分为高架干栏、歇山屋顶、火塘和空间等级。

5.1 高架干栏“干栏”是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一种原始形式的住宅,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屋顶多以树皮、茅草或陶瓦等覆盖。为单栋独立的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架空,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布朗族民居是在傣族竹楼的形式上发展而来,底层架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高架干栏的形式一方面是对傣族建筑的经验吸取,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气候的适应,但建筑内部空间格局却依然保留了较为浓重的自身民族习惯。

5.2 歇山屋顶 翁基布朗族民居的主屋脊平行于山地等高线,台地地形使得建筑多为横向发展,顺山势等高线发展。屋架视场地情况有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种,建筑空间越大,屋脊数量越多,表现出的造型也就越复杂。曾经有屋脊的多少代表身份高低的说法。

夫妻双全的人家,应在屋脊两端各安装一个“X”的竹架,表明住户是个有夫有妇之家,承担一户人家的门户钱。楼室四面或围竹篱,或隔板壁,不设窗户,光线幽暗。

5.3 火塘 火塘不仅是室内日常活动的中心,也是室内供暖中心,这从客观上确立了火塘在室内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在布朗人的观念里,火塘就是他们整个家庭的中心,是温暖和光明的源泉,甚至是家庭的代名词,其在居住生活中的重要性促使人们从对它的依赖进而转向崇拜,人们相信火塘是灶神或灶鬼的化身。但随着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火塘所拥有的某些基本功能逐渐被取代。

5.4 空间等级 布朗族民居室内空间有等级之分,分物质空间等级和精神空间等级两方面。物质空间等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屋架结构的向心性——传统布朗族民居屋架都有“一横”至高,多位于中心。②功能空间布置的向心性——至高屋架之下多为火塘等高频活动区域。精神空间等级主要表现在床等级、家神龛、中柱这三部分,已经说不清楚是由哪个决定了其他两个,它们的作用是加强的。由于家神龛的放置,家中年纪最长的女性有守护家神龛的责任,因此,在传统的床榻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床榻属于私密空间。家中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在女室里举行,之所以这样安排,大概有两个原因:①母系氏族社会遗留痕迹;②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必须避客。女主人枕头上方的板栅上供着家神龛,家神龛是放置献给祖先的东西,每年的新谷物都要最先放置在上面献给祖先,献祭的过程有较为严谨的规定。金柱子是传统构架偏后的中柱,是男床女床之间能隔断的柱子,在建房过程中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它也是整个屋架的一棵“顶梁柱”,也守护了家神龛。

6 结语

布朗族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成熟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色,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分析布朗族村寨的空间格局特色,为今后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1]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孙克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克勤,宋官雅,孙博.探访京西古村落[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布朗族火塘村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无蚊村寨丁屋岭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
吉祥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