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背景下福建省扶贫开发对策研究
2014-06-13王团真许文兴刘顺滨王巧燕
王团真,许文兴,范 凌,刘顺滨,王巧燕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国家扶贫新标准,以适应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形式,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相比2009年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提高了92%,2011年底扶贫人口规模达到1.28亿人,占农村人口13.4%。在国家扶贫新标准下,福建扶贫面临着新的挑战,福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扶贫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国内外学者认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1)资源局限。贫困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贫困。姜德华的中国贫困地区地理状况和人口特征分析[1]、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2]及罗必良在贫困地区的系统科学调查[3]都提出外界环境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2)个体特征。个体能力有差别,有高低水平之分。低水平能力的个体容易身处弱势地位,在社会变迁中被剥削,而导致贫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和平等。米尔顿·弗里德曼[4]就认为由于个体能力的缺陷和懒惰等个人特征造成贫困。阿瑟·刘易斯[5]认为贫困产生的贫困文化,通过交流传递到周围生活环境进而影响贫困个体。(3)贫困恶性循环。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贫困意味着缺乏生存资本,低收入难抵生活消费,储蓄少,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造成资本形成不足,缺乏生存资料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甚至减小;低生产规模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形成低收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6]。
本研究在国家实施扶贫新标准的背景下,总结了福建省贫困现状,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福建省扶贫开发的政策思路。
1 福建贫困现状
1.1 福建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福建省农村扶贫开发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
1.1.1 广义扶贫阶段(1949-1977年) 此阶段福建在缓解农村贫困方面采取3个方针政策:一是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减缓区域的贫困;二是土地改革,使每个农民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为缓解贫困奠定制度基础;三是建立以社区“五保”制度和农村特困人口救济农村特困人口。
1.1.2 制度扶贫阶段(1978-1985年) 从1981年初福建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农村贫困状况得到较快缓解。同时,福建较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1.3 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福建创造了山到海、贫到富、城到乡结对子等多样的扶贫形式。特别是泉州市组织沿海47个经济发达乡镇挂钩安溪德化等47个贫困村,落实扶持项目150多个,扶持资金500多万元;把17个贫困县、214个贫困乡和242万贫困人口中地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群体实行异地搬迁。
1.1.4 扶贫到户模式阶段(1994-2000年) 福建从1996年在全省农村中推行小额信贷,到2001年已覆盖34个县,受益群众24.7万人。据统计,参加小额信贷的农户年人均增收630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水平1倍多。
1.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1年至今) 此阶段,扶贫开发以解决温饱为主要阶段进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002年,福建省将相对集中在交通偏僻、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的208个行政村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整村推进扶贫带有区域开发特点,能够帮助轻度贫困户迅速脱贫。
1.2 国家扶贫新标准下福建相对贫困问题的表现
1.2.1 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简陋 福建西部山区由于自然因素和地区因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形,给很多小山沟的农村带来了很大的交通不便。复杂的地形还造成了道路铺设成本高,难度大,等级公路少,路况差,沙石泥土结构,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已经是很多山区公路的常态,进而制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员流动。交通的不便还造成卫生建设落后,普通常见病在卫生条件差、卫生资源缺乏、卫生从业人员缺乏且服务水平态度差等情况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容易导致病情恶化。而一旦当地群众患上大病,就要不远千里去大城市就诊,昂贵路费和医疗费将直接打击家庭的经济能力,形成贫困家庭。
1.2.2 传统农业停滞,农村人口素质较低 福建西部农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人口素质相对低下,思想观念落后,农业信息不对称,思想保守的农耕文化观念浓厚,缺乏新技术知识,基本使用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现代农业技术使用率低,再加上农作物的特征,农业高度依赖自然因素,抗灾能力差,形成“靠天吃饭”现状,导致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落后,文化条件和物质条件差,从而造成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另外,从农业从业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占了农村人口的95%以上,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扶贫工作任务比较艰巨,难以引入科技扶贫等创造性扶贫方式。
1.2.3 以政策养政策,贫困恶性循环 长时间以来,国家政府致力于农民扶贫工作,试图缓解“三农”问题,减少贫困人口,向贫困地方拨了大量资金补助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建设完善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国家的补贴政策,使得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让他们维持生存。但是,纯粹的政府补贴可能存在着缺陷,对贫困人口脱贫没有帮助,可能让贫困人口维持接受政策补助的状态,不思进取,国家常年投入资金供养这些常态下的贫困人口。这样不仅不能够缓解贫困问题,还导致惯性贫困,加大国家财政负担,不能够正确引导贫困人口脱贫,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2 福建省扶贫开发实证分析
本文拟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定量地描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基础设施投入、农村公路投资、户主的文化程度(年)、与县城的距离(km)、开发式扶贫组织数(个)的关系。数据来自2012年对闽西北60贫困村的调查。变量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平均纯收入有正向显著影响,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公路是农村对外交流的主要交通载体,承担大部分农村运输,对农户收入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是素质的体现,每增加1年的教育,就能够带来0.08的收入;离县城的距离对农民平均纯收入有负向的影响,因此加大农村公路的投资是提高农民收入必要选择;开发式的扶贫组织,在提高农户收入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能够帮助贫困农户脱贫。
表1 变量的描述统计
表2 回归结果
注:R2=0.62;***表示统计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统计结果在5%水平上显著。
3 福建省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3.1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首先,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动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开展公路修建,积极开发各种经费和资金来源,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改善农村交通现状,提高公路的通达率,实现村—村,村—乡,乡—乡之间的联系,提高公路的等级,形成网状化交通网络。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缩短厂商和居民之间的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率,节省燃料、资本及其劳动力,从而降低运输资源成本,农民直接从中受益运输成本的下降。其次,要改善农村农田基本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减少损失。再者,要避免由于疾病导致的农村人口贫困问题。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预防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增拨卫生专项经费,补贴建设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建立适合农民健康保健制度。加大政府及社会投资力度的同时,也应提高农民健康和卫生的意识,加强教育和宣传。
3.2 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职业培训是农村现有劳动力提高素质的重要学习途径,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环节,应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农村社区学院,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脱贫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和农业产业结构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广优秀技术和进行科技培训,确实保证农户提高收入,提升福建贫困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加农户的兼业性,降低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依赖,减小因为自然灾害致贫的可能性。
同时,农村青少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业事业未来的主力军。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水平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农业发展队伍的素质。政府应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加大对贫困农村教育投入,关注失学、辍学儿童,保障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努力解决农村二女户教育难的问题,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
3.3 坚持开发式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扶贫模式。第一,稳定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机制。以开发式扶贫为,成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底,吸引村民入股,成立资金互助社。科学控制扶贫项目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严格建立贫困人口准入机制,让真正贫困的人受益。第二,健全金融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扩大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规模,将互助资金、扶贫项目建设和扶贫企业培育相结合,壮大社会扶贫力量。第三,推广“链式扶贫”模式。积极培养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扶贫组织的协调能力,建立“村集体+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贫困农户”的链条模式,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响应国务院扶贫办推行的“细胞工程”和产业化扶贫工程。第四,支持扶贫相关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对能够适应农业市场需要、提高产业规模层次、带动区域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发挥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并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型企业,能够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的市场流通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 姜德华,张耀光,杨柳,等.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46-49.
[2] 梁怡. 贫困理论陷阱的嬗变[EB/OL]. (2007-02-05).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nist/xuezhesubi/20070205/03543310971.shtml.
[3] 罗必良. 从贫困走向富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31-134.
[4] 米尔顿·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M].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135-137.
[5] 阿瑟·刘易斯. 贫困的文化[EB/OL]. (2013-04-10). http://www.doc88.com/p-67284602330.html.
[6] 纳克斯. 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