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06-12李称才李荣陈博艺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胆囊结石腹腔镜

李称才 李荣 陈博艺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成腹腔镜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腹腔镜组与小切口组的术中出血量[(15.43±5.31)ml vs(20.13±8.31)ml]、切口长度[(3.22±0.53)cm vs(4.56±1.13)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6.45±12.35)h vs(20.13±8.31)h]、住院时间[(4.01±1.54)d vs(5.04±1.86l)d]和输液时间[(2.01±0.78)d vs(3.21±1.1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整体效果更好,患者的手术效果与预后更佳。

[关键词] 腹腔镜;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

[中图分类号] R57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b)-01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and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in treatment of gallbladder stone.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ston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laparoscopic group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the small incision group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with 48 patients in each group.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15.43±5.31) ml vs (20.13±8.31 ml)],incision length [(3.22±0.53) cm vs (4.56±1.13) cm],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 36.45±12.35) hours vs (20.13±8.31) hours],hospital stay [(4.01±1.54) days vs (5.04±1.86l) days] and infusion time [(2.01±0.78) days vs (3.21±1.12) days] betwee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and the small incision group (all P<0.05). Conclusion Overal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reating gallbladder stone is better,surgical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s better.

[Key words] Laparoscopy;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Gallbladder stone

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实践过程中,小切口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1-3]。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差异,为临床的相关治疗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总结了本院近年来治疗胆囊结石的相关经验,选取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实施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96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27~72岁,平均(44.32±8.46)岁。随机将患者分成腹腔镜组和小切口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小切口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右上腹经腹自肌切口上端距肋弓约1 cm,皮肤切口长为4~5 cm,腹膜切口长为7~8 cm,入腹后于文氏孔,胆囊下方和左侧、肝圆韧带右侧分别填入纱布垫并以小S拉钩牵拉,再用大弯钳将胆囊颈向右下方牵拉以暴露Calot三角区,先解剖出胆囊管并用4号细线结扎,在其后上方解剖出胆囊动脉并钳夹、切断、结扎。自胆囊底开始剥离胆囊至胆囊管,明确“三管”关系后钳夹胆囊管切除胆囊,关闭腹腔。

腹腔镜组采用全身麻醉,于脐上做1 cm弧形切口入腹,置入Trocar,建立人工气腹并置入腹腔镜检查腹腔,在腹腔镜监视下行剑突下、右肋缘下穿刺,置入2或3个Trocar。钝性解剖Calot三角区,游离胆囊管、胆囊动脉,置钛夹后剪断。自胆囊颈开始剥离胆囊,扩张脐部切口取出胆囊。根据胆囊床渗血和周围炎症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4-5]。

1.3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下床活动、住院和输液时间。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小切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6,P=0.1115),术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短于小切口组(P均<0.05)(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结石类型之一。从目前临床报道统计数据和发展趋势上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胆囊结石患者人群的规模不断扩大,且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通常情况下,患病后,大多数患者并不会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这种情况下的胆囊结石被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除此之外还有一少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胆绞痛等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由此可见,临床针对胆囊结石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往的临床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外科胆囊切除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已成为目前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的可靠选择。

临床外科胆囊切除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十分确切,但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所遭受的痛苦相对较多,且术后的恢复效果也不好[7];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在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但是术后瘢痕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腹腔镜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临床效果更好,不仅创伤程度更小,同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恢复更加迅速[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术的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短于小切口组,术后下床活动、住院和输液时间均短于小切口组,该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临床针对胆囊结石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与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整体效果更好,患者的手术效果与预后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郭吕,顾建伟,朱景元,等.特殊类型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16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4):251-252.

[2] 江应平,何正在,郭良忠,等.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管合并胆囊结石37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6):351-352.

[3] 程建国,霞明,文峰,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7):2110-2112.

[4] 耿全利,曹其彬,李怀震,等.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10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7(4):298-300.

[5] 安东均,安琳,张成,等.腹腔镜手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2型糖尿病[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11):876-877.

[6] 宋洪亮,金肖丹,贺亚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5例[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1(1):69-74.

[7] 王兵,丁佑铭,汪斌,等.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8):197-198.

[8] 倪俊,严强,袁文斌,等.胆道造影在胆囊结石伴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9):697-699.

[9] 王钊,王佳辰,司亚卿.80岁以上超高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2):95-98.

[10] 黄炜,许海林,邹伟荣,等.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36例临床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2):35-36.

(收稿日期:2014-02-21 本文编辑:许俊琴)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小切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6,P=0.1115),术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短于小切口组(P均<0.05)(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结石类型之一。从目前临床报道统计数据和发展趋势上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胆囊结石患者人群的规模不断扩大,且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通常情况下,患病后,大多数患者并不会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这种情况下的胆囊结石被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除此之外还有一少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胆绞痛等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由此可见,临床针对胆囊结石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往的临床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外科胆囊切除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已成为目前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的可靠选择。

临床外科胆囊切除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十分确切,但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所遭受的痛苦相对较多,且术后的恢复效果也不好[7];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在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但是术后瘢痕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腹腔镜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临床效果更好,不仅创伤程度更小,同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恢复更加迅速[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术的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短于小切口组,术后下床活动、住院和输液时间均短于小切口组,该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临床针对胆囊结石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与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整体效果更好,患者的手术效果与预后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郭吕,顾建伟,朱景元,等.特殊类型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16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4):251-252.

[2] 江应平,何正在,郭良忠,等.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管合并胆囊结石37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6):351-352.

[3] 程建国,霞明,文峰,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7):2110-2112.

[4] 耿全利,曹其彬,李怀震,等.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10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7(4):298-300.

[5] 安东均,安琳,张成,等.腹腔镜手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2型糖尿病[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11):876-877.

[6] 宋洪亮,金肖丹,贺亚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5例[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1(1):69-74.

[7] 王兵,丁佑铭,汪斌,等.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8):197-198.

[8] 倪俊,严强,袁文斌,等.胆道造影在胆囊结石伴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9):697-699.

[9] 王钊,王佳辰,司亚卿.80岁以上超高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2):95-98.

[10] 黄炜,许海林,邹伟荣,等.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36例临床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2):35-36.

(收稿日期:2014-02-21 本文编辑:许俊琴)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小切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6,P=0.1115),术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短于小切口组(P均<0.05)(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结石类型之一。从目前临床报道统计数据和发展趋势上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胆囊结石患者人群的规模不断扩大,且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通常情况下,患病后,大多数患者并不会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这种情况下的胆囊结石被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除此之外还有一少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胆绞痛等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由此可见,临床针对胆囊结石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往的临床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外科胆囊切除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已成为目前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的可靠选择。

临床外科胆囊切除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十分确切,但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所遭受的痛苦相对较多,且术后的恢复效果也不好[7];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在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但是术后瘢痕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腹腔镜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临床效果更好,不仅创伤程度更小,同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恢复更加迅速[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术的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短于小切口组,术后下床活动、住院和输液时间均短于小切口组,该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临床针对胆囊结石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与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整体效果更好,患者的手术效果与预后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郭吕,顾建伟,朱景元,等.特殊类型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16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4):251-252.

[2] 江应平,何正在,郭良忠,等.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管合并胆囊结石37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6):351-352.

[3] 程建国,霞明,文峰,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7):2110-2112.

[4] 耿全利,曹其彬,李怀震,等.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10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7(4):298-300.

[5] 安东均,安琳,张成,等.腹腔镜手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2型糖尿病[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11):876-877.

[6] 宋洪亮,金肖丹,贺亚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5例[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1(1):69-74.

[7] 王兵,丁佑铭,汪斌,等.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8):197-198.

[8] 倪俊,严强,袁文斌,等.胆道造影在胆囊结石伴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9):697-699.

[9] 王钊,王佳辰,司亚卿.80岁以上超高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2):95-98.

[10] 黄炜,许海林,邹伟荣,等.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36例临床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2):35-36.

(收稿日期:2014-02-21 本文编辑:许俊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胆囊结石腹腔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患者卵巢功能在腹腔镜下剥除卵巢囊肿术后影响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改进法二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浅析腹腔镜治疗用于小儿胆囊结石治疗的临床效果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胆囊与胆总管结石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研究
螺旋CT平扫在胆囊结石成分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评析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