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14-06-12黄均
黄均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认识水平;榜样教育
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要能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让他们把自己当成良师益友。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動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的问题,也会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点
在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整合资源,将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相同主题进行整合,认真对照品德教材与心理健康教材单元教学主题,挖掘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整合、归纳到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中。二是挖掘资源,有效利用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这样一来,既为品德课与心理健康课整合找准了切入点,明确了研究方向;又缩短了品德课教学课时,为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三、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认识是小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当前,大多数学生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特别是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多,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不会谦让,以自我为中心,抵触情绪强,甚至一部分孩子有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创设潜移默化的教学情境
和谐、愉悦的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有利条件,同时,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会受到深刻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小学生也热爱故事,因此,教师在讲述教材故事时,首先,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其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音乐、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最后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悟出道理。
五、利用榜样教育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建构和提高的。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小学生乐于在模仿中学习和成长,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事实上,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中的涉及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等榜样进行对话学习。最后要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寻找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六、指导行为实践
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在学习“我与他人”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场景,开展情景剧表演,学与人交往的方法,也可办一期学习园地或手抄报,或在逢年过节时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家庭活动中提高社会交往的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 重庆市垫江县武安小学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