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4-06-11姚小丽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数点笔算口算

姚小丽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而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由此看出计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规律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让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乘整数时,会有很多教师这样处理3.5×3=?的教学:先不看小数点,用35×3=105,然后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就是正确答案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种计算方法,但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他们心里还是存有一定疑惑的,这就需要算理的支撑。要让他们理解算理,可以借助课本的情景图,将3.5元×3转化成35角×3,计算出105角再化成10.5元,同时让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明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得到原来的得数就要缩小到它的10倍,这就是把105缩小到10.5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又如本学期我校一位老师在教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35-2时,老师安排学生拿出小棒,先同桌合作摆,再指名上台摆,最后师生一起摆,让学生明白35是3捆和5根(3个十和5个一),从3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2个一必须在5个一里面减;再让学生离开小棒,把刚才想的过程说一说;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并由此小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先个位减个位,再加十位的计算方法。这样,将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从直观建构模型到演绎以深入理解,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过程。

二、注重“双算”,算以致用,拓展思维

计算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准”,在“准”字上求快、求活、求新。首先要重视口算的训练,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计算1.69×3.5,要想得到正确的结果,至少需要经过10次有效的计算,这些计算,既有进位加法,也有表内乘法,还有乘加混合运算等。在这些运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错,计算结果必然错误。事实也证明,不少学生数学考试失分,主要原因就在其中一步简单的口算出错。要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就要抓住计算教学的“根”——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逐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课上的适当时间,安排2—3分钟的口算训练,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其次要注意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可以与笔算互相支撑、相互验证,学生在计算之前,可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大概范围,或在计算之后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以此检验笔算结果的正确性。如在学完小数乘小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后,可出示三个同学的笔算情况:

引导学生:这三种做法,你觉得哪一种不正确,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说明?自然而然的,学生就能得出:在第一种算法里,两个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而得数只有一位小数,肯定错或者把5.8和4.2往大估,最多也就是6×5等于30,不可能等于243.6;在第二种算法里把5.8和4.2往小估,最小也就是5×4等于20,不可能等于3.48或者5.8×4.2得数的最后一位肯定是6而不是8。这样让学生运用估算认真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在笔算的同时自觉联系估算,反思评价自己的笔算,实现笔算与估算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而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由此看出计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规律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让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乘整数时,会有很多教师这样处理3.5×3=?的教学:先不看小数点,用35×3=105,然后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就是正确答案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种计算方法,但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他们心里还是存有一定疑惑的,这就需要算理的支撑。要让他们理解算理,可以借助课本的情景图,将3.5元×3转化成35角×3,计算出105角再化成10.5元,同时让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明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得到原来的得数就要缩小到它的10倍,这就是把105缩小到10.5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又如本学期我校一位老师在教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35-2时,老师安排学生拿出小棒,先同桌合作摆,再指名上台摆,最后师生一起摆,让学生明白35是3捆和5根(3个十和5个一),从3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2个一必须在5个一里面减;再让学生离开小棒,把刚才想的过程说一说;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并由此小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先个位减个位,再加十位的计算方法。这样,将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从直观建构模型到演绎以深入理解,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过程。

二、注重“双算”,算以致用,拓展思维

计算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准”,在“准”字上求快、求活、求新。首先要重视口算的训练,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计算1.69×3.5,要想得到正确的结果,至少需要经过10次有效的计算,这些计算,既有进位加法,也有表内乘法,还有乘加混合运算等。在这些运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错,计算结果必然错误。事实也证明,不少学生数学考试失分,主要原因就在其中一步简单的口算出错。要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就要抓住计算教学的“根”——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逐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课上的适当时间,安排2—3分钟的口算训练,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其次要注意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可以与笔算互相支撑、相互验证,学生在计算之前,可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大概范围,或在计算之后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以此检验笔算结果的正确性。如在学完小数乘小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后,可出示三个同学的笔算情况:

引导学生:这三种做法,你觉得哪一种不正确,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说明?自然而然的,学生就能得出:在第一种算法里,两个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而得数只有一位小数,肯定错或者把5.8和4.2往大估,最多也就是6×5等于30,不可能等于243.6;在第二种算法里把5.8和4.2往小估,最小也就是5×4等于20,不可能等于3.48或者5.8×4.2得数的最后一位肯定是6而不是8。这样让学生运用估算认真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在笔算的同时自觉联系估算,反思评价自己的笔算,实现笔算与估算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而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由此看出计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规律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让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乘整数时,会有很多教师这样处理3.5×3=?的教学:先不看小数点,用35×3=105,然后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就是正确答案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种计算方法,但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他们心里还是存有一定疑惑的,这就需要算理的支撑。要让他们理解算理,可以借助课本的情景图,将3.5元×3转化成35角×3,计算出105角再化成10.5元,同时让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明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得到原来的得数就要缩小到它的10倍,这就是把105缩小到10.5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又如本学期我校一位老师在教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35-2时,老师安排学生拿出小棒,先同桌合作摆,再指名上台摆,最后师生一起摆,让学生明白35是3捆和5根(3个十和5个一),从3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2个一必须在5个一里面减;再让学生离开小棒,把刚才想的过程说一说;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并由此小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先个位减个位,再加十位的计算方法。这样,将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从直观建构模型到演绎以深入理解,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过程。

二、注重“双算”,算以致用,拓展思维

计算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准”,在“准”字上求快、求活、求新。首先要重视口算的训练,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计算1.69×3.5,要想得到正确的结果,至少需要经过10次有效的计算,这些计算,既有进位加法,也有表内乘法,还有乘加混合运算等。在这些运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错,计算结果必然错误。事实也证明,不少学生数学考试失分,主要原因就在其中一步简单的口算出错。要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就要抓住计算教学的“根”——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逐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课上的适当时间,安排2—3分钟的口算训练,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其次要注意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可以与笔算互相支撑、相互验证,学生在计算之前,可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大概范围,或在计算之后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以此检验笔算结果的正确性。如在学完小数乘小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后,可出示三个同学的笔算情况:

引导学生:这三种做法,你觉得哪一种不正确,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说明?自然而然的,学生就能得出:在第一种算法里,两个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而得数只有一位小数,肯定错或者把5.8和4.2往大估,最多也就是6×5等于30,不可能等于243.6;在第二种算法里把5.8和4.2往小估,最小也就是5×4等于20,不可能等于3.48或者5.8×4.2得数的最后一位肯定是6而不是8。这样让学生运用估算认真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在笔算的同时自觉联系估算,反思评价自己的笔算,实现笔算与估算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数点笔算口算
小数点添在哪儿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