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这一片阳光,别让语文课缺氧

2014-06-11付咏琳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效益

付咏琳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生活化”“应植根于现实”。陶行知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众多成功的教育人士认为:要想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就必需改变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多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让语文课阳光灿烂,氧气充足。

一、教学理念时代化

要想改变学生不热爱语文的现状,就得让语文课不缺氧;要想让语文课不缺氧,首先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得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改变角色,大胆放手

“改变角色,大胆放手”是语文课不缺氧的有效方法。

如我在教《孔乙己》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一改往日的分析课文的小说三要素分析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而是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把握本文的人物性格及课文主旨。因鲁迅的这篇小说相对于其它文章来说是较长的一篇,按照我以往的教学方法去教,不仅占的课时长,也会让课文变得有点支离破碎。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课前同学们充分预习,上课时在多种方式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说说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的最深刻的画面或最深刻的语言、动作。然后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段,边读边体会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的时候也是让学生自己做导演和演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放手让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去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让他们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而不再设置统一答案和面面俱到的讲解。宗旨就两个字:放手。

(二)提高效率,关注效益

我们在大胆放手的同时,也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我想,这“高效”应该既指课堂效率,也指课外效益。所谓“课外效益”,具体说来,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不是知识点、考点的掌握程度。也就是人们说的: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向课堂要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尽管说教无定法,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效益,即把语文教学从仅仅重视语言技能训练转向语言技能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并重上来。

据一些报道说,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大多要经过一段适应期,才能跟教授学者们合拍,普遍的反映是:自身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不及国外的学生。细细想来,这些中国留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状,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这不正是我们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而不注重教学效益的结果吗?因此我认为教学效益尤其重要。因为学生们迟早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当他们独立地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曾经给他们上的语文课,是否还时时处处影响着他们,给他们以正能量:如对阅读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妥善处理的能力,对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能力,直面人生的能力……所以,课堂效益比课堂效率更重要。

二、教学内容鲜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有人提倡“跳出教材教语文”。

其实我倒觉得活用好我们的语文教材更重要。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文本。而我们的语文教材每单元后也都安排了“口语交际”和“写作”,每册还有三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些都在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若能充分地利用好教材里的这些内容,就能使语文课增加新鲜的血液,就能使学生这一个个“细胞”活跃起来,就能使语文课活力四射,魅力十足。

其次,我们也要尽可能地扩展教学资源。不能把教材当成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不主张唯教材马首是瞻,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社会气息,应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比如把时下受学生青睐的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的歌曲引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去品味里面的语言特色;如何去鉴赏音乐,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如何去传承音乐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比如,把大街上的文化也纳入我们的讲课范畴,让学生收集整理大街上的错别字、广告语、对联、店铺名、标语、宣传语等,实用性与活动性如此之强的教学内容,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孔乙己(下)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