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党委的“角色”扮演
2014-06-11谭大松
谭大松
2013年1月8日,一场大火侵袭了万州区沙河街道凤仙路社区居民吴中云家,满屋的家具和生活用品瞬间化为灰烬。
面对飞来横祸,吴中云悲从中来,瘫倒在地。
危难之际,一群社区干部来到吴中云一片狼藉的家里。
“社区已帮你们找好了临时住房,这是帮你们申请的救助金……”社区党委书记赖敏握着吴中云的手,随后将大家捐助的生活用品交到他手中。
“多亏了社区党委帮我渡过难关,要不然……”如今,緩过神来的吴中云提起此事,依然泪眼婆娑。
“群众之事无小事,社区干部就要为民服务,把民生当‘家事。”赖敏说。
在凤仙路社区党委,这里的党员干部扮演着“三种角色”。
“就业红娘”
2013年初,30岁的张传泽刑满释放回到凤仙路社区的家。
重获自由的他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不好意思,我们招满了……”
“对不起,你过去……我们招聘结束了!”
重新步入社会的张传泽求职时屡遭拒绝,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心情沮丧的张传泽,宅在家里不愿出门。
这天,赖敏走访到张传泽家。
“我想重新做人,凭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可是……”张传泽说出了无奈。
看着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赖敏鼻头一酸:“社区来帮你想办法。”
一连几个月,赖敏托亲找友、游说企业……
终于,当帮助张传泽找到一份水电维修的工作时,赖敏的心才踏实落地。
“我现在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不懂得感恩就不算人。”张传泽发自内心地说。
洗心革面的张传泽巴心巴肠地支持社区工作,个别居民扰乱社区,他会第一个站出来说公道话。
凤仙路社区属于老旧社区,居民1.4万人,很多没工作的居民整天围着麻将桌子转,钻空子要低保。为此,社区党委建起就业台账,社区干部与辖区326户“零就业家庭”结对,当起了“就业红娘”。
2012年,患有眼疾的晏清华失业在家,靠低保为生。
在社区居委会主任彭科祥的结对帮扶下,晏清华夫妇在雷士照明找到了工作。
“我们俩月收入加起来有4000多元,再不用吃低保了。”晏清华乐得合不拢嘴。
截至目前,凤仙路社区累计帮助1500多名居民实现再就业,237名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后自愿退出了低保。
“救困使者”
2014年2月24日一大早, 彭科友的万州面馆。
“老彭,来碗小面!”
“要得,马上!”
彭科友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在外面摆放桌子,100多平方米的面馆内已坐满了人。
“生意越来越好了。”彭科友说,“这得感谢杨书记给我出的主意呀!”
“杨书记”正是结对彭科友一家的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培林。
几年前,从乡下来城区创业的彭科友夫妻俩开了一家20多平方米的小面馆,父母都有支气管炎,每次治病要花一大笔钱,一家人挤在不到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是社区人尽皆知的困难家庭。
这天,杨培林来到彭科友的小面馆。
“你有啥想法?”
“想扩大规模,可没钱呀。”彭科友眉头紧锁。
“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和微企政策支持。”杨培林说。
“怎么申请?”彭科友忙追问。
“这个你放心,我帮你完善手续。”杨培林说。
最终,彭科友利用微企补助和相关贷款扩大了规模,还请了20多名小工。
“年纯收入不下20万元,工人的月收入也近2000元。”如今,彭科友的腰包越来越鼓。
“社区干部引我走上了致富路,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彭科友每年自办培训班,免费传授面馆技术,带出的30多个徒弟在全国各地开馆创业。
凤仙路社区11名“两委”成员分别联系76户困难家庭和46名留守儿童,76名党员分别联系70名残疾人、82名“空巢老人”,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便民雷锋”
2013年12月16日,独居老人杨朝碧家。
一大早,水龙头坏了,喷出的水满屋流淌。
情急之中,杨朝碧想起社区发放的“便民服务卡”,立马掏出电话拨打起来。
不到10分钟,党员陈昌明就来到杨朝碧家。
换水龙头、清理积水……不到半小时,就收拾完毕。
“这是50元钱,不晓得够不够。”老人将钱硬塞给陈昌明。
“老人家,我们是党员服务队的,免费维修!”陈昌明握着老人的手说。
“你们真是社区的‘活雷锋啊!”杨朝碧连声道谢。
2011年,凤仙路社区就成立了“党员志愿者便民服务队”,开通了服务热线。
拥有维修技术的陈昌明就是服务队的一员,他的手机也成了维修热线。每年大年三十,他都要和社区党员一道,检查维修路灯。
“只要接到电话,不管距离远近,都会有求必应。”社区群众说,“社区的300多盏路灯,这些年都是陈昌明义务维修的。”
“便民雷峰”无偿帮助社区群众解大事小事,已成为凤仙社区家喻户晓的佳话。
党员任小蓉退休前在文化站工作,擅长编写小品剧本,退休后,她就加入“党员志愿者便民服务队”,发挥特长,免费为社区排演文艺节目。
党员胡秀全有一手理发技术,开了一家理发店,他每月25日都会放弃理发经营,走家串户前往孤寡老人家中免费理发。
…………
纷纷加入“便民服务队”的凤仙路社区党员,活跃在社区的一栋栋楼院,仅2013年,就为辖区群众无偿提供水电维修、法律援助、心理健康咨询累计达1200多人次,成为社区居民心目中打理大事小事的“便民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