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基层“落地桩”
2014-06-11董莎莎
董莎莎
同事说:“她就是个男人!”
领导说:“看中的就是她性格中不服输的精神,她所到之处,皆旧貌换新颜。”
女儿说:“别个同学回家,都喊‘妈,我回来了,我都喊‘爸,因为妈妈经常不在家!”
群众说:“她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她自己说:“我甘愿做一个‘落地桩!”
她,就是綦江区隆盛镇党委书记张祥兰。
“整治队伍,自己要做‘落地桩”
2011年12月15日,张祥兰履新隆盛镇党委书记。
“这可真是一个‘光灰小镇!”迎接她的是尘土飞扬的场镇。
到了隆盛,张祥兰才知道在永城镇只是过渡。
2010年3月9日,一纸调令把她这个全国三八红旗手,从綦江县(现綦江区)妇联主席调任永城镇党委副书记,不久当选为镇长。
带着一肚子不理解,张祥兰走马上任。
一年半时间,张祥兰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带领镇政府一班人,将永城镇中华村打造成全市农民新村示范点,用八天完成了迎宾大道和场镇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永城速度”。
“调离妇联,我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张祥兰说,“‘5+2和‘白+黑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到了隆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次干部大会就让张祥兰傻了眼。
9点半,到会人员寥若晨星。
“只上半天班,这是我们乡镇干部的福利……”
“喂,你说嘛……”会场上,一位村干部扯着嗓子打电话。
此刻,張祥兰明白了这个镇落后的原因。
“以后,每天早上提前10分钟上班做操。”面对一潭死水的干部队伍,张祥兰决定用制度管人——《机关管理18项制度》等系列制度迅速出台。
“她有什么权利提前……”
“凭什么听她的……”
在一片反对声中,张祥兰每天带头做操,一做就是一年。
“当领导就要做‘落地桩,以身作则,大家才会跟进。”张祥兰说。
果然,很快,做操队伍就壮大起来,连群众也参与了进来。
2012年底,隆盛镇17个村(社区)考核公布。
“果然是新屋村倒数第一,这个村的支书该下台了!”张祥兰一拍桌子。
当晚,该村支部书记来到张祥兰家。
“你不要撤我嘛……”这个人塞给张祥兰1000元钱。
“这钱你拿回去,不然我明天就交给纪委。”张祥兰说。
这个人没理会,塞了钱径直离去。
下了楼,这个人就打电话炫耀:“没问题了,她收了我好几万元,不给老子办事,看我怎么弄她……”
第二天,张祥兰就把钱上交了,镇党委依照有关规定撤换了新屋村支部书记。
2012年12月31日,隆盛镇干部大会。
“从明年起,大家可以不用早起做操了!”张祥兰说。
2013年1月4日一大早,政府院坝里还是黑压压站了一片人。
“这支队伍活了!”张祥兰眼里闪现泪光。
“在基层搞发展,不能‘等靠要,要做‘落地桩”
隆盛是个传统农业镇,一些干部对隆盛的发展没有信心。
“在基层搞发展,不能‘等靠要,要做‘落地桩。”张祥兰鼓劲。
一番调研后,张祥兰烧出“三把火”。
第一把火瞄准“光灰”小镇——治理场镇卫生。
2012年2月底,一台洒水车开进场镇。
“咦,这不是只有在城区才能看到么……”稀罕玩意引来群众围观。
没错,张祥兰就是要按照城区标准来治理场镇卫生。
整顿摊贩市场、修建垃圾站、组建环卫队伍……一个月下来,“光灰”小镇真的光辉起来了。
第二把火指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础,做好了才可以筑巢引凤。”张祥兰胸有成竹。
整治方斗山水库等库、堰23口,改善经济路、产业路、出境路105公里……
“祥兰一来,水通路连。”百姓盛赞。
“前两把火是为了第三把火烧得更旺——发展山地现代农业。”张祥兰开始大力招商。
张祥兰四处游说,磨破了嘴、踏破了鞋,终见成效。
“我在场镇建房子,这个妹儿上来搭讪,硬是把我拉来投资搞石材厂。”重庆地基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欧循林说。
“连我这个好友也不放过,也被她软磨硬泡拉来了。”綦江舒湖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舒蜀武说。
“为了交她这个姐妹,我一定把这个项目做起来。”“顺山舜水·北大学子创业园”开发商封筱玲说。
在张祥兰马不停地张罗下,入驻隆盛的企业增加到44家。
2013年底,隆盛镇考核排名从以前倒数第三名晋升到全区第七名。
“我身上承载着全镇3.8万人的希望”
2013年8月5日,吴大兵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一场大火将吴家湾8户人家夷为平地。
在山上劳作的吴大兵飞速赶来,抢救自己7个月大的儿子。
结果他皮肤重度烧伤,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个多月,好在儿子的命保住了。
但,家没了。
在火灾现场,张祥兰一回头,撞见了十几双无助的眼睛。
她扭过头去,不忍直视。
无论当初到永城,还是如今的隆盛,最让张祥兰受不了的就是群众求助的眼睛。
“不敢直视,但又必须直视,我身上承载着全镇3.8万人的希望。”张祥兰说。
群众的眼睛是她压力的来源,也是动力之源。
“张书记,你在永城搞得那么好,我们也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刚到隆盛时,群众眼睛直直地看着张祥兰,这眼神让她长期睡不着觉。
“凌晨4点给我发信息安排工作,我都怀疑她不睡觉吗?”隆盛社区主任刘天书说。
“张书记脑壳里成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隆盛改天换地。”隆盛镇党委组织委员赵新说。
回避片刻之后,张祥兰扭过头看着十几双眼睛说:“大家放心,镇党委、政府一定帮你们重建家园。”
第二天,张祥兰开始到处为群众筹款,最终汇集善款近40万元。
火灾发生不到一个月,8栋房子在公路沿线拔地而起。
2013年10月,吴大兵一出院就住进了新家。
“多亏我们遇到这么一个好书记!”吴大兵泪如泉涌。
给留守妇女找活路、为困难群众找善款、引进农企拉投资……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张祥兰穷尽了自己的私人资源。
“土地流转加上务工费,每年收入1.5万,简直不敢想。”在一家企业务工的振兴村村民周云庆说。
像他这样的农民在隆盛越来越多,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9945元。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在张祥兰带领下,隆盛开始了蝶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