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2014-06-11于晓华
于晓华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新教学理念的提出,使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就此我积极展开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参与状态,变教案为学案。以有效的导促进高效的学。真正变课堂为学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契机。根据人教版《地形和地势》一节的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一说对“教学过程”这个环节的设计。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前准备,奠定学习基础—设疑诱思,激发学习兴趣—小小罗盘,导引学习方向—教师解析,拨开眼前迷雾—梳理盘点,铺就成功之路五个环节展开。
关键词: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应用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08-01
课前准备,奠定学习基础!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诗表明我国的河流大都是向(方向)流的。
(2)从地形图上看,我国地势大致是高低。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高原。结合26页阅读材料找出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并熟记。
(3)你的家乡属于地形。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良好的开端,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前发给学生学习预案,学生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完成预案。从而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设疑诱思,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这与我国地势有何联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板书:中国的地势)
设计理念:让学生欣赏歌曲,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小罗盘,导引学习方向!
设计理念:高效课堂的着力点就是解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主学习新知,探究问题,教师加以点拨,解开迷雾。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
教师解析,拨开眼前迷雾!
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1)学习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2)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阅读2.9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表1。
学生从地图上不同颜色很直观的看出:我国西部大部分是褐色,中部是黄色,东部是绿色。由此证明:我国的地势的确是西高东低。
第二步:
(1)分析课本27页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读懂分层设色图,再配以直观形象的“楼梯”形状,让学生直观感受“阶梯”的特征。(活动:让学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楼梯图,只要求画三步。)(见图1)
板书: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阅读“中国地形图”,读出每一级阶梯的位置、海拔高度,确定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归纳出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对于重点的一些字眼用笔画下来。然后用多媒体闪烁演示三级阶梯的分布。完成活动题一,结合活动题二我又配合这样的表格让学生填充。板书:三级阶梯状(见表2)。
(3)复习地形剖面图知识,读我国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结论。并找出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通过形象、直观的颜色及海拔高度判定地势的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动手完活动题填充表格,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这时学生已基本掌握三个阶梯的分布,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
第三步:
我用三种半透明的颜色表示三级阶梯,这样设计是让学生清楚看到每个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结合列表比较法,从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对比三个阶梯的差异。并展示各阶梯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理念:在以上三个步骤中,三次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每次读图各有侧重点,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灵活选择地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用获取的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疑: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是不是延伸到大陆海岸线就截然而止了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我国大陆架范围。
承转: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等有什么影响?
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探究活动题。
①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面向海洋,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举例。
③对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④河流從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时,落差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并举出一项水利工程。(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小组交流成果,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总结补充,最后展示成果共同分享。)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我采取“讨论归纳—— 填表填图”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从讨论中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从而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2)课后探究。
假如我国地势特点是西低东高,将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就该设想产生一系列联想,写成一段文字或制作一幅假想的中国地形图。
设计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全面提高教学质、提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梳理盘点,铺就成功之路。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脉络进行小结,并发放课课练检验题。教师出示答案,交换评阅,评价。
设计理念:整节课我以“什么是地势—— 地势的特征—— 地势的划分—— 地势的利弊—— 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利用试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力求当堂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