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问题研究

2014-06-11王逸鸣

编辑之友 2014年7期
关键词:受访者大学生

王逸鸣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北京地区6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对阅读载体变革、阅读行为转型导致当代大学生群体阅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对大学生阅读存在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内容趋同化和低质化,阅读目的娱乐化和功利化,阅读体验低满足感和副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阅读效率失衡,经典阅读教育缺位,阅读体验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基础教育文理分科和高等教育专业化,出版物精神产品属性弱化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阐释。最后,对阅读变革给大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青年化和青年的社会化带来的深层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问题影响

为更好地研究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问题以及影响,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式,进一步了解数字化阅读变革条件下大学生阅读面临的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以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根據性别、年级、专业、学校所处区域等变量,分别在中关村附近的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选取7名受访学生,在以理工类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择了5名受访学生,在师范类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农林类中国农业大学选择了4名受访学生。表1列出了16位受访者的主要特征。

一、大学生阅读所面临的问题

1. 阅读方式碎片化和快餐化

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文本从纸媒形式转变为“屏”形式,使读者的阅读行为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快捷实现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

经典阅读以传播知识为主,纸本文献都是系统性的知识元,而“微阅读”是“知识碎片”,缺乏单元性、体系性和逻辑性。这种阅读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受访者表示,网络阅读的新闻、时事、评论大都篇幅较短,多利用生活零碎时间,阅读内容广而不深,基本不会再作进一步搜寻和阅读。快餐式的“浅阅读”,具有浏览和消遣特性,信息大爆炸使大学生可能汲取不到足够的精神营养。有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阅读,可高效获得一些技能、信息,并找到问题的结论,对提高工作效率,迅速了解陌生领域信息有很大帮助。这个过程中,信息获取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便宜越好,虽对信息的甄别与把握能力有所提升,但缺乏整合信息的逻辑思维能力,导致阅读深度大受影响。

2. 阅读内容趋同化和低质化

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往往有着不同的阅读种类。“由于依靠计算机为中介来传递信息,打破空间限制,形成了各种网络虚拟社群”“信息获取和交流的便捷,使人们在阅读习惯和阅读对象上越来越具有趋同性”。[1]如受访者阅读内容明显分为专业书籍和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设计完成了阅读对象的类型化,所谓个性化阅读不过是从属的选择,而选择依据没有知识性,更多依靠兴趣和本能。阅读主体和介质的社会特征,决定了阅读内容的趋同性。低龄网民收入低、压力大、地位不高,导致其阅读的猎奇、娱乐、消遣目的,于是迎合市场需求的阅读媒介应运而生。“消费活动的灵魂,不是一系列言明的需要,更不是一系列固定的需要,而是一系列欲望,这是一个更加易逝的、短命的、无法理解和反复无常、本质上没有所指的对象”。[2]

3. 阅读目的娱乐化和功利化

相较于成人群体,大学生往往设置目标不合理,做事自由散漫,目的性不强。有受访者表示,原先准备进行网络文献查阅和深入研究,最终却在随意的阅读消遣中度过。国外有调查显示:网络读者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文本后,超过3成的读者会通过超链接顺延这篇文本的路径往下看,在点击超链接过程中,容易被不相关的文字、图片吸引,从而偏离了原先的阅读轨道,甚至忘记了最开始的阅读目的。[3]这样的阅读场景中,大学生受到更符合其年龄心理特征的内容影响,阅读目的出现了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同时,大学生阅读还存在严重的功利化问题,主要表现是阅读目的指向单一,为升学考试、获取信息、习得技能、职业发展以及各种避免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而阅读。受访者中很多是为学业考试、外语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看书,或为准备毕业论文而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纯粹以获取知识和提升文化内涵为目的的阅读较少,即使有也不占主要部分。

4. 阅读体验低满足感和副作用

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其效果明显受阅读心理的影响。阅读变革给大学生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阅读获得的满足感大大降低。有受访者表示,读书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手可以握着它,每一次翻动书页都特别有成就感,但网络阅读不能带来这种满足感。

经典阅读使阅读者减轻浮躁心态,获得宁静致远的阅读体验,而网络阅读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情无法平静下来。有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字是虚拟代码,缺乏厚重感和真实感,所以网络阅读没有质感、缺乏品位。

此外,阅读变革还给阅读主体带来了许多副作用。首先是注意力和耐心的培养问题,阅读的复杂性和跳跃性,易使读者迷失初始目标,失去阅读耐心。其次是过度依赖引发的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电脑和盯着屏幕,极易诱发干眼症,对脊柱及手臂造成损害,同时也使腰痛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导致皮肤提前老化及头发脱落等问题。再次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伤害,比较突出的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孤独征、网络人格障碍和网络越轨行为。据调查,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中,37.7%有睡眠障碍,16.9 %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现象,16.3 %思维迟缓,3.1%社会活动减少,甚至有自杀意念。[4]

二、大学生阅读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阅读问题的不仅仅是阅读变革,还有阅读效率失衡、经典阅读教育缺位、阅读体验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基础教育文理分科和高等教育专业化、出版物精神产品属性弱化等深层原因。

1. 阅读效率失衡

从阅读载体即出版物的视角来看,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后果,一是阅读载体的工具性效率得以飞速提升,知识的获取变得极为方便快捷,进而引发了阅读主体的阅读行为从精读、诵读向泛读、默读,最后到娱乐化阅读和消遣式阅读的转变。工具性效率提升的同时,伴随的是阅读本体性效率的下降,阅读主体从阅读行为中获取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越来越少,获得文化价值方面的满足感越来越少。这种效率失衡,具体表现为阅读主体基于不同载体的阅读行为所获得的不同体验。

在深度访谈中,笔者专门设置了两个必答题,即每天进行网络阅读和经典阅读的时间。16位同学中只有4位学生很肯定自己的经典阅读时间多于网络阅读时间,仅占到访谈人数的25%;编号为008的来自中文专业的大三男生差值为1.5,编号009来自历史专业的大四女生差值为1,编号为012来自金融专业的大二女生差值为1,编号为014来自元培专业的大二女生差值为1。4位受访者都表示,网络阅读导致经典阅读的时间不能保证。

2. 经典阅读教育缺位

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群体对经典阅读的价值理解不足,急功近利激发了大学生的短期行为,其在学习中缺乏提高综合素质的长远目标和对自身发展的深层思考,导致阅读缺乏人文底蕴。[5]其深层原因,是教育功利化使当代大学生的经典教育严重缺位。

通过深入交流发现,一些学生对经典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电视或电影等次生途径,并误认为影视作品就等同于原著。如在和一位同学聊到小说《白鹿原》时,其观点几乎全部来自同名电影。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了解经典的方式是阅读原著,超过总体样本的50%。但仍有近30%的同学坦言,自己接触经典的主要途径是电视、电影、评书、动画等作品。另外,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通过豆瓣、亚马逊等网站来了解经典。

深度访谈中,也有受访者表示,尽管自己知道经典阅读比网络阅读更能使人获得知识,但选择书籍常常成为经典阅读的难点;经典阅读能激发人的思想,但最大的障碍是理解。这说明,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功利化模式中,经典教学被边缘化,导致大学生选择、阅读和理解传统经典的能力丧失。

3. 阅读体验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阅读载体变革导致阅读方式由精读向泛读的转变,反映出文化消费的进步。但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出版物泛滥使得精读著作无从选择以及学生课业、就业压力大导致的时间有限性。调查表明,北京大学72%的同学的主要阅读方式是泛读,只有28%的同学表示精读仍是主要的阅读方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阅读中的精读比例不断下降,高中阶段多数同学的主要阅读方式已从精读转向泛读。

阅读应以兴趣为导向,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审美标准更多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使其阅读呈现出功利化特点。不少学生表示,相比于培养思辨精神的哲学类书籍,他们更青睐与未来职场紧密相关的内容。本文调查显示,在北京大学以自身兴趣为导向进行阅读选择的同学仍占相对多数,占总体样本的47%;38%的同学的阅读内容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另有近10%的同学坦言,有关时间规划和记忆管理等成功学的书籍是其首选;其他5%的同学没有明确的阅读动机。

4. 基础教育文理分科和高等教育专业化

从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即使是一些内容并不晦涩、普及度相对较高的经典著作,许多受访者也只表示听说过书名,或阅读过其书评,但没有深入阅读过原著。这种现象不能仅用阅读功利化来解释,究其根本,有以下两个原因:

(1)基础教育阶段的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政、史、地,几乎不阅读文学经典,致使其人文精神缺乏,甚至缺乏基本文学常识;同时导致文科生不掌握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缺乏。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最基础的因素,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文理分科。

(2)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经典阅读状况的学科差异更加显著。借用经、史、子、集这种传统的中国经典划分来讲,史部和经部经典的阅读受众较为广泛,而子部和集部的受众则相当局限。对于学习中文、历史、哲学的学生而言,经、史、子、集类传统的中国经典是必读书目,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觉得读这些书意义不大。反过来像《时间简史》之类理科经典,文科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例,除马克思主义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少有精读。

5. 出版物精神产品属性弱化

图书的本质是承载思想、传承文化,新书则应更多承载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反映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近20年来,我國出版业的最大问题正出在这里:原创作品不足,出版质量下滑。尤其近几年,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现象极为严重,由作者自己研究写作的真原创作品比例下降,而以模仿、抄袭的方式攒成的作品比例上升;图书编校质量在新闻出版部门的严抓下有所好转,但整体上仍不如20年以前。[6]

当前我国图书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同质化选题过多、出版质量不高和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三个方面。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也是出版行业的生命。具有传承人类文明功能的优秀书籍,对于社会的文明、国家的富强及青年的成长都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阅读变革带来的深层影响

1. 对阅读主体——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经典阅读作为一种交往方式,能提供交往平台,实现读者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心灵,消除隔阂,相互认同。由于负面信息充斥网络,虚拟世界中主体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使得网络上的大学生群体道德呈现个体性突出、现代性鲜明、功利性显著、冷漠性严重、易变性居首以及整体淡化的特点。

深阅读或浅阅读与阅读的文本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与读者思考的主动性、自控性有深刻的联系。访谈过程中,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虽有丰富的一面,但又有散乱的一面。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了很大比例,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其中,给选择增加了很大难度。不少网络读者不能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致为垃圾信息所误,成为网上色情、暴力和电子游戏的俘虏,有些“网虫”甚至完全被网络异化,变成了网络的奴隶,更不要说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了。

新媒体形态给信息接受者带来不同程度的选择困难。一方面读者享受着新载体所提供的阅读便利并对新的阅读方式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又对印刷文本的阅读时代充满怀旧和渴望。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心情:既无法排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将很多时间用于“刷屏”;同时又意识到浏览无效信息是在浪费时间,不得不约束和鞭策自己回归学术,阅读专著。

2. 对阅读主体行为的影响

(1)对青年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在深度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由于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减少了他们去图书馆或者携带书籍的次数。也有受调查者表示,网络阅读的成本要比经典阅读的成本低得多。网络查询、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见,网络阅读对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购书的行为、阅读的环境、信息查询影响很大。

(2)对大学生看待问题方式的影响。网络信息普遍存在内容简单、空洞及缺乏深度的现象,使一部分大学生阅读之后常常会出现看待问题“重判断,轻分析”的倾向。本研究在深度访谈时询问受访者对“浙江温岭杀医事件”的看法。很多受访者都表示看到这个消息时第一感觉是为受害者惋惜,但觉得可能是医生失职在前,而没有深入思考这一事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来已久的医患关系。

(3)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受访者表示,网络使沟通更加方便,让自己性格更加外向,也能及时把内心的负面情绪疏散出去,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朋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本就沟通能力不足,往往会由于现实与网络的虚拟不同而在置身于真实社会时产生焦虑、孤僻、恐惧、逃避、无能为力的心理障碍。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逃避和恐惧的心理,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7]

3. 对青年社会化及社会青年化的影响

如果用研究青年科学的特殊语言,可以说青年一代进入自立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具有两个侧面: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8]如图1所示:

安德罗耶娃提出:“社会化是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方面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是个体积极活动、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9]网络的普及性、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易检索性等特点,使青年接触网络的门槛大大降低,更主要的是青年可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社会化进程加快。首先,对青年来说,社会化的执导者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青年社会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做着调整,家庭、学校的影响已逐渐减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会对青年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忽视。[10]其次,青年个体较多地从青年群体(如网络社区、社团组织)中汲取社会化的知识,青年社会化的互喻作用或互示作用增强。[11]第三,青年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内容复杂,进程具有模糊性、反复性。[12]

社会青年化既是对社会发展现实的一种描述和归纳,也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展(下转第33页)(上接第18页)望。[13]青年已成为网络社会群体结构的最大部分,网络对青年的影响不会是个别的、局部的和肤浅的,而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和深刻的影响。社会的青年化不仅体现于青年在社会群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更体现于青年群体的“社会功能”重要性上。新生力量是网络群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国家发展、社会结构、民生政策势必起到深远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社会青年化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等对社会的影响。[14]而很多社会行为、生活语言、政府政策等都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都受到来自网络网民意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元荣,王凤英. 网络文献阅读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38.

[2] [英]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 郇建立,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90.

[3] 刘波,林菲. 大学生网络阅读问题与对策分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56-158.

[4] 王莉,姜忠莉.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与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3(5):87-88.

[5] 张晓燕. 大学生经典阅读探析[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1):67.

[6] 姚祖梁. 先图书之忧而忧——对图书出版质量下滑及改善的理性思索[J]. 出版广角,2006(12):24.

[7] 赵彤.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8] 吴鲁平. 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J]. 中国青年研究,1990(4):36.

[9] [苏] 安德列耶娃. 社会心理学[M]. 李钊,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4:283,284.

[10] 朱柳萍. 网络社会:青年社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 广西师范大学,2005.

[11] [12] [14] 宋德昭. 试论社会的青年化与青年的社会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8(4):21.

[13] 刘宏森. 社会青年化的趋势与现实解读[J]. 当代青年研究,2013(5):51-55.

猜你喜欢

受访者大学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留下还是离开?
认识亚健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