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吕正声》核心律学理论之黄钟三寸九分说
2014-06-11任素芬
任素芬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乐律史上有关黄钟三寸九分说的解读
《吕氏春秋·古乐篇》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断两节间,取其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和黄钟之宫,名曰‘舍少’”。这是有关黄钟三寸九分的最早记载,是先秦时期对于黄钟律管尺度的基本观点,也是王邦直黄钟律三寸九分说的源头。目前关于三寸九分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其一,三寸九分等同于汉代以来的九寸。其二,三寸九分是半律黄钟四寸五分的误解。其三、三寸九分是黄钟八寸一分到应钟四寸二分的差数。以上三种说法各有支持者,孰对孰错难以分辨。历史上有关黄钟律管尺度存在三寸九分说、九寸说、八寸一分说三种,其中前两种影响较大,先秦时期的文献多主张三寸九分说,九寸说则主宰了汉以后的律史。由此,诸多律学研究者努力探索三寸九分与九寸的内自联系,有“三寸九分是半黄钟,九寸是正黄钟”的说法。而王邦直则不同,他认为黄钟律管的尺度即为三寸九分,九寸是汉代司马迁给律学界带来的混乱,是各种社会弊病的根源。
二、《律吕正声》三寸九分说的论证
王邦直黄钟律管三寸九分说主要是结合《河图》《洛书》《周易》等学说来解决“黄钟还原,周而复始旋宫转调”的难题。“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遂则其文以画”。“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数之河洛起源说,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中,影响是不小的,一般认为数起源于河图和洛书,因为河图和洛书是从阴阳、五行、八卦发展而来,因此,还可以说数源于阴阳八卦。《周易》起源于“自然现象”,是中华思想的渊源。作为一部占卜用书,共有64卦,每卦都有一篇说明其主要意义的文章,被称为“卦辞”,每一卦由“卦辞”和“爻辞”组成,“爻”又分“阳爻”和“阴爻”,“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周易》把数与万物联系起来,数形结合,力图通过阴阳变化,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辩证法思想。其理深义博,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将王邦直借用数及阴阳思想解决旋宫转调难题的图示展示如下(见图1):
图1
图1分为三层。内圈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中圈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吕,外圈是一组尺寸。内圈的十二地支对应着中圈的十二律吕,中圈的十二律吕又分别对应着外圈自己各自的尺寸。
图1中,黄钟律的尺度定为三寸九分,大吕四寸八分,太簇五寸七分,夹钟六寸六分,姑洗七寸五分,仲吕八寸四分,蕤宾九寸,林钟八寸一分,夷则七寸二分,南吕六寸三分,无射五寸四分,应钟四寸五分。黄钟益九分为大吕,大吕益九分为太簇,太簇益九分为夹钟,夹钟益九分为姑洗,姑洗益九分为仲吕,仲吕益六分为蕤宾,蕤宾损九分为林钟,林钟损九分为夷则,夷则损九分为南吕,南吕损九分为无射,无射损九分为应钟,应钟损六分为黄钟。这样黄钟从三寸九分开始,通过益九分、益六分、损九分、损六分,又回到了三寸九分,完成了一个循环。这就是王邦直解决黄钟往而能返的基本方法。
如图1所示,除了生蕤宾和生黄钟两律为益六分、损六分以外,其他律均为益九分或损九分。仲吕到蕤宾益六分王邦直解释为“阳长已极,阴消已尽,比又加之以六分而为蕤宾九寸之管”。应钟损六分生黄钟,王邦直解释为“六阳剥削已尽,阴长已极,必又消其六分而后复于黄钟三寸九分。”左侧各律为阳律,右侧各律为阴律,左律比右律益三分,右律比左律损三分,强调“阳赢阴缩”之意。王邦直三分损益图示其实来自于明代学者李文利,只不过李文利图示中的左律、右律的关系与王邦直相反,即左律比右律损三分,右律比左律益三分,源于二人阴阳学说概念的差异。
《律吕正声卷一》“……自子至午,以九六生阳;自午至子,以九六消阳。统言之,故皆谓之生也”。“黄钟以三十起数者,盖太极元气涵三为一,始动於子,子为天一之数。乾一一画而包坤地之二,是为三数,故一生三,三可变而一不可变,故置一不用以象太极………”
“黄钟所以三十九分者,阳气自小雪后一日生一分,到冬至生三十分,故其数三十。阳数用九,故又加之以九分。夫气之升降,岂真有分数之可言哉?盖阳气之升,积至冬至而成一阳,适可以满其三寸九分之管,圣人独会其精,以管约之而已。三寸者,体数也;九分者,用数也。以黄钟一律言之,自具体用之全; 以黄钟对十一律而言,则又黄钟为体,十一律为用,以十一律皆生於黄钟也………”。充分说明了王邦直基于阴阳、候气等学说来完成对黄钟律管三寸九分说的论证。
三、《律吕正声》三寸九分说的政治归宿
王邦直在没有音乐实践证实的基础上,从周易、河图、洛书等自然科学视角论证黄钟三寸九分学说,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够客观的。管律相对弦律要复杂的多,相关开管、闭管,同径管、异径管,管口校正等诸多问题。中国音乐学界泰斗杨荫浏先生曾说过“弦律可以从长度推知音程,而管律则不然,非制管验声,无由证辩”。王邦直饱读律书,对中国传统律学的特殊性不会置之不理,又为何无视音乐实践的特殊性而执着于三寸九分说的理论研究?其实质值得探究。
《律吕正声》卷一至卷五阐述律吕图解、律吕之制、律吕之数、律之体用、律吕经纬,贯穿阴阳、八卦、历法学说进行论证。卷六至卷二十五涉及律吕候气、阴阳消息、律合先天、律应躔次、律合天度、律应中星、律应五气、律历同道、律应八风、五声之序、五声之数、还相为宫等主要内容,把乐律研究与天文历法、阴阳学说完美结合,以卦气定律吕,倡导乐律本源于自然,具有天人合一的特性。卷二十六至卷四十八讲述乐歌、乐舞、乐器,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卷四十九至卷六十为大篇幅卦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律吕正声》关注的核心并非音乐的艺术性,而是通过乐律理论与天文、历法、阴阳、八卦等学说的结合来阐明自己的政治理念。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提倡音乐中“和”的内涵,主张“律历合一”以求天地人和,最终达到借助音乐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理想。《律吕正声》之“律吕总叙”曰:“夫黄钟本三寸九分,则宫声最清,故为君;商声次清,故为臣;角在清浊之间,故属之民。”已经道出了三寸九分的实质,即三寸九分是王邦直天地人和谐同构思想的支撑点,主旨是强调天地与人事的关系紧密相联、和谐对应。王邦直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家有诸多相似之处: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但又不是以音乐为专门职业;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等。在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往往转向艺术,把“乐与政通”的思想充分彰显。
四、《律吕正声》三寸九分说的评价
王邦直三寸九分学说崇尚河图洛书、周易等自然科学以外的先验理念,倡导天地人和谐同构,主张天地造化自有其运动变化规律,遵循“自然之理”,恪守事物客观规律,使音乐宇宙化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得到发扬。这种朴素的法自然和谐同构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坚持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能动作用需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注重事物的功能和属性,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然而,它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在黄钟三寸九分尺度的审美上,追求人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和谐,这是人类审美的共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若将此方法用于科学研究,这就很危险了,因为科学自有其不以人的艺术审美为转移的内在规律,人类在发挥丰富想象力的同时,还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相反。
王邦直生活的时代距今有四百余年,我们研究他的乐律思想,务必把它置入到当时的理论环境中去认识,方可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古代乐律研究重视音乐的自然天性,律历融通的现象在历史上产生并长期存在,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并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并对此类现象给予足够的研究,以期成为时代的借鉴。研究中国乐律学,不能简单地以“有用观”来衡量律学理论的价值,律学理论的研究向来注重百家争鸣的学术现实,同一个问题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学者们均为该学科的有序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王邦直的乐律理论既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思想,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也不免沉积有某些主观唯心主义成分。但就王邦直潜心律学究研二十余年,探求天地人和谐同构的民族精神来说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