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与课余体育关系的研究
2014-06-10汤燕春白永惠
汤燕春 白永惠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了这么多年,然而其实际效能发挥甚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与课余体育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两者在改善不断下滑的高校学生体质状况中理应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体质健康测试 课余体育 关系
一、引言
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二十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以下四个方面尤为突出:第一、学生体能(柔韧性、速度、耐力)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第二、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第三、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第四、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体力活动不足和体育锻炼不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问题。在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学校体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高等学校体质健康测试现状
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然而,现实情况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效果却与其实施的初衷大相径庭,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各地各校只负责把数据上报给国家,缺乏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监管。不少地方和学校领导意识淡薄,为了取得好的评价,允许甚至怂恿体育教师弄虚作假,直接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更多的部门或学校把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当作一项任务,只求每年把数据上报完成,却并未对学生进行反馈并提供锻炼指导意见,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育学习及锻炼完全脱节,等等。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系统的研究成果,国家虽然建立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但也只是为了从各省收集数据,并从国家层面进行分析、了解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于地区、学校、学生、家庭联动的监测管理体系及其与学生体质健康的互动,却显得十分脆弱。如何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合理、及时的管理与监测,如何把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和体质健康有机的结合,如何有效的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如何构建地区、学校、学生、家庭联动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体系等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虽然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管理系统,但均未能充分地发挥与使用监管功能,在这方面亟需优化和完善。
三、当前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现状
纵观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除清华大学少数几所学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均开设体育课外,一般院校只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就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时数而言,一、二年级的总学时为144学时左右。每周一次90分钟体育课,这其中还包括理论课、风雨天的停课,教学中往往以传授体育的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主,若使大学生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仅仅依靠体育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顾渊彦在其所著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认为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大学体育不应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有组织的课余体育活动上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忽视了学校体育另一有机组成部分“课余体育”。
四、高等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与课余体育的有机结合
(一)理念引导:全校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首先,将每年学生体质测试具体研究报告及学生课余活动调查分析报告呈报学校,以引起校领导及各级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次,依托体质测试平台,建立学生成绩查询系统,让每位同学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最后,建立养生堂网站,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二)实践角度:氛围营造、制度约束、多管其下
首先,依托现有学校体育体育课及体育社团开展一系列的“阳光体育”活动。街舞、轮滑、花式篮球、养生八段锦、健美操、瑜伽等受场地局限性较小的项目进入学生生活区巡回演出;篮球、羽毛球、网球、排球、跆拳道、乒乓球、剑道、田径等项目通过各种类型的竞赛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其次,建立学生体育锻炼监测系统,在网络成瘾的时代改变学生已有生活习惯并非一件易事,所以必须多管齐下。再次,建立学生身体素质考核体系,运用行政干预方法进一步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三)虚拟空间:利用网络建立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所需、所想
首先,建立论坛、贴吧,及时了解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各学院建立自己的“阳光体育”平台,及时更新社团活动内容,特色社团活动视频,以此来激励各学院、各社团的争相发展。同时,还应完善网络教学模块建设。
综上所述,虽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并未发挥实际的效用;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课余体育的重要性。因而,如何把学生从网络毒瘾中解救出来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以期将我国高校大学生从网络中解救出来,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01.
[3] 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
[4] 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新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窦健,李兵.高校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