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东市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4-06-09郭晨

新农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菇农菌种食用菌

郭晨

一、丹东市食用菌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增收、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据2012年底统计,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2.45万亩,比上年减少0.13万亩,减少5.3%;总产达到13.68万吨,比上年增加6740吨,增长4.93%;亩产达到5.58吨,比上年增加0.52吨,增长9.37%;产值达90088.2万元,比上年增加18014万元,增长20%;出口量为8297吨,比上年减少907吨,减少10.93%;创汇1539.25万美元,比上年减少320.25万美元,减少20.8%。

从产业布局上看,主要分布在宽甸、凤城、东港和振安4个县(市)区,分别占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的51.0%、31.0%、14.3%和1.7%,发展较好的宽甸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十佳商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南方各大中城市及美、日、韩、欧洲等14个国家和香港地区。从品种结构上看,滑菇、香菇、平菇三大主要品种产量分别为香菇49640.5吨,比上年增加808吨,增长1.63%;平菇8539.8吨,比上年增加409吨,增长4.79%;滑菇57082.8吨,比上年增加1725吨,增长3%;分别占总产量的41.7%、36.3%、6.2%,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黑木耳、猴头菇、姬菇、牛肝菌、羊肚菌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杏鲍菇产量为8294.9吨,比上年增加4040吨,增长48.7%;从人员配置上看,全市共有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专家、学者共30人,技术员670人,菇农59882人,经营者1128人,加工人员2643人,管理者87人。从栽培形式上看,主要以冷棚栽培为主,日光温室栽培为辅,全市现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约23家,合作社58个。

二、存在问题

1.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1996年底以前发布实施的食用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9个,条例2个。1997年以后制定的食用菌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产品标准8个,技术规范及检验方法6项,食用菌有关的国家标准2个。辽宁省食用菌生产规程共6个。食用菌生产标准制定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食用菌规范生产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具有地方特色、针对性强的标准匮乏,尤其是一些新品种的生产标准还没有,缺乏无公害、绿色食用菌栽培、生产操作规程标准。另外,标准化生产推广的程度不够,分散的生产方式使无公害生产的标准实施监管难度加大。目前,全市现仅有3家企业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3家企业无公害食品认证,企业管理者及菇农的无公害生产意识和对“三品”认证的认识有待提高。

2.未打破传统模式 目前食用菌产业栽培模式多采用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方式。新兴的“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还不成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部分合作社、协会作用发挥不到位,还有一些散户不按照标准化和无公害的操作生产,为降低成本,很多一家一户式或小规模的生产者更愿意选择生料、半熟料的栽培方式,而不采取无公害全熟料栽培方式。

3.全过程监管有缺口 近几年,全市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逐渐提高,农残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但是我们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监管工作中还有缺口,各企业和合作社自检系统没有建立起来,生产者对自检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各乡镇监管站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检测设备不配套,缺少生产环节与市场环节的对接,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开展难度大,生产记录制度的普及和监管尚未开展,导致食用菌在入市前的监管存在疏忽和遗漏。

4.菌种市场问题多 各市县食用菌菌种来源一般都是由菇农自行采购,仅有一部分较大的基地和企业采用自己的菌种。当前市场上正规机构生产的多为优质合格菌种,而小型及个体菌种厂生产的菌种,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菇农应到比较权威的机构引种。由于菌种的特殊性,尽管不被污染也会出现老化,菌种传代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变异、退化等问题,在菇农的栽培过程中会出现菌丝细胞生命力差、生长速度慢等现象。

5.科技含量低 在加工层面上,全市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在少数品种上走品牌化路线,其他生产者多是以食用菌的鲜品销售,很少进行深加工,技术含量较低,不能创造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厂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出口量也受到影响。在包装过程中,生产者很少用真空或惰性气体进行包装,为了保证食用菌在运输中的新鲜程度,免不了会使用保鲜剂等添加剂,造成消费环节的质量隐患。

三、创新食用菌产销体系建议

1.搞好产业组织规模创新 针对不同地域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策略,采取一体化模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等。在一体化模式中,公司可以对农户的生产进行监督,指导、约束农户规范生产,以提高食用菌质量,形成产业链条,积极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和扶持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专业化经销企业。加强食用菌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发展食用菌包装、加工、贮藏、中转等服务,提高市场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全省食用菌产销信息网络,向生产经营者提供真实、及时客观的市场供求信息。

2.加强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一方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和采用,在此基础上加快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把标准化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对有地方特色、优势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完善,使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在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体系。

3.促进产品加工精品化 目前食用菌生产大多为农户模式和手工操作,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低,导致产品产品档次低,尤其是一些稀有菌种,包装宣传不到位,自然卖不上价钱。对此应大力推广专用机械和设备,从接种生产到加工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根据食用菌生产不同环节的特点,进行细致专业分工,实现食用菌生产由手工劳动转换为机械自动化作业。在食用菌采收后的贮藏、保鲜等环节上,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打造产业知名品牌,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食用菌产业的无序状态。

4.积极推进基地准出 为加强政府对食用菌产品安全的监管能力、提高食用菌生产管理水平、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整体提升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现代食用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从源头抓起,对食用菌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管理机制。为实现食用菌从基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食用菌质量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食用菌安全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数据库,对食用菌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对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环境状况、培养基质、水质、菌种、消毒药剂、化肥、农药、包装材料、运输工具、产品标签等进行规范和记录,形成食用菌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食用菌全程质量控制。

猜你喜欢

菇农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