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6-09杜淑颖
杜淑颖
摘 要:高校扩招导致学校班级人数的增加以及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从而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然而班级管理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并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该文着眼于人本化管理,重在探讨管好高校班级的基本措施,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
关键词:班级管理 常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19-01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班级,是高校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和活跃的管理单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该场所特性显著,是有一定组织性的,且目的性较强,并具有心理相容性。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并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评判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1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班级缺乏凝聚力
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是粘合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总和,它从多个层面展示着班级的生机与活力,是推进班风建设的动力。然而高校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个性与习惯都差异较大,加之大家缺乏深入的沟通了解,使得班级学生很容易缺乏归属感,从而丧失凝聚力。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班级的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除了可以维护学生个人在班集体中的权益,使得学生个体能够获得发展之外,还可以调节班集体和学生的个人行为,从而确保集体活动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多数高校班级的管理者或班主任都是直接通过班干部,借助学校或班级的管理规定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导致管理者将目光过分集中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意识或行为,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这种得不到学生理论与情感认同的管理方式,无疑会扭曲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站在集体利益的对立面。
1.3 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奖学金的发放是为了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间的不恰当竞争。举例来说,很多高校一直是使用单一的学科总分去判别学生的能力,这种机制并不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部分学生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种机制必然会导致班级很多学生都只关注自己在课程方面的学习,而忽略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违背了高校培养学生内在综合素养与才能的宗旨。
1.4 学生不关心集体活动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寄厚望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然而社团活动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或吸引力不够,使得学生的精力无法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释放,造成恋爱现在严重。多数学生表示大学生活不够丰富,与想象中差距太远,从而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漠不关心。
2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片面理解教育目的
很多高校忽略了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财富,发现并提高其创新潜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完善个人人格,建立民主意识,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时却过度要求学生要“绝对遵守”,忽视其自我选择的需求,使其一直在“他律”监督下完成学业生涯。
2.2 把握不准学习的多样性
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基础不同,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都有所差异,并进一步决定了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基于学习的多样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其彼此之间的不同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的了解程度,就决定了该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境界的高低程度。
2.3 认不清“教育”特性
学校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一切活动都与育人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会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征,不能一味强调“管理”而忽略了“教育”,使学生在这种规章制度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而在课堂之外,学校的诸多举措也应与对外宣传时的许诺一致,不让学生感觉到“虚伪”和“欺骗”,防止管理措施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3 建议和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该如果认识和对待学生,了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自由的、不断生长着的复杂生命体,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都可以是优异的。愿意跟学生探讨,善于创造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允许并接受学生对教师思想观念的挑战,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2 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使得班级管理规范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它为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也为优秀班集体的创建提供保障。但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注意通过民主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由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同时注意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反复论证,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日益完善。另外,制度的制定要具体可行,形式精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做到制度跟着学生走,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任何事务都可以通过制度来做出处理,置班级管理于制度控制之下,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以保障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确立管理模式
对于高校班级的管理应该由学管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来共同完成。学管主任负责管理系部所有班级,掌控各班级管理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系部级考核标准,同时负责各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辅导员或班主任是系部与班级之间的承接者,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直接责任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干部则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紧密相连,是其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直接实施者。所以,无论是学管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还是班级学生干部,都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内增强综合素养,对外树立高校形象。同时量化辅导员或班主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班级学生干部的自我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主,由系部管理者宏观调控,采用“系部级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园地,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的场所。摸索出一套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做到以“生”为本,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霞.浅析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2] 刘晓华.高职学生研讨式主题班会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