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绿色梦
2014-06-09毛伟豪李亚红
毛伟豪+李亚红
一个在读博士生,跑到美国的小农场做了6个月“洋插队”,带着满手的老茧和“我要当农民”的梦想回了国。
一个城里长大、十指从未沾泥的姑娘,不用化肥和农药,居然能把一块荒地变成供应千户家庭吃菜的农场。“通过‘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我希望给现代中国城市打造一个新的食品供应链,找到解决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和城乡不信任问题的新路径。”这就是多家CSA农场创办者石嫣的梦。
“小毛驴”:CSA试验田
2009年,26岁的石嫣还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农村发展专业博士生。站在北京西郊凤凰岭下,面对着刚刚开垦出来的200亩荒地,带着四个核心团队成员和三个当地农民,石嫣开始实践CSA的梦想。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的英文缩写,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瑞士。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相互信任,消费者预付一年费用,购买农民一年收成;农民则按照承诺,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保证农产品的纯天然无公害,并定期将农产品配送到消费者家中。
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当时的中国频发食品安全危机,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互不信任。“CSA是一种人类真正和土地友好相处的可持续农业模式。”石嫣寄望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来破解食品安全僵局。
垦荒、平整土地、播种……一排排的菜苗从土里钻了出来,命名为“小毛驴市民农园”的CSA农场开工了。石嫣设计了两种会员模式:“配送份额”需交一年的订金,每周由农场将当季的新鲜蔬菜送上门;“劳动份额”则是交一半的钱,由农场提供土地和技术,供其自己耕作。
尽管配送的蔬菜经常只有包菜、黄瓜等几个品种,而且模样“看上去不那么水灵”,但配送份额会员李佳佳觉得,“味道真的好,十分浓郁。有一次,从菜里还爬出一条大青虫来。”
成为劳动份额会员后,北京市民秦书高有了一块30平方米的土地,每周末过来照料自种的瓜果蔬菜。“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不用化肥、农药的蔬菜。”秦书高说。“为了女儿,自己种菜更放心。”
不用农药,有时候也会有消灭不了的敌人。2010年,整块地的蒿子秆发生了严重的斑潜蝇灾害,这种虫子不用剧毒农药无法除去。结果,配送份额会员在当季便没有收到蒿子秆,种蒿子秆的劳动份额会员也颗粒无收。“CSA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种植者和消费者不仅共享收益,也要共担风险。”石嫣说。
为了招募更多会员,背上三张“易拉宝”,带着几兜新鲜蔬菜,石嫣和小伙伴们走进社区宣讲。“你们是来推销的吧?”尽管亮明了博士身份,沟通了半个多小时后,石嫣他们还是被小区物业经理轰了出来。
一年后,通过口口相传,“小毛驴”的会员数量从最初的54户猛增到了300多户。可突然间,“上当了”“骗钱的吧”“萝卜都是烂的”,不断有质疑电话打给石嫣,多的时候一天十几个。
石嫣觉得问题很严重,马上到会员家走访,“大部分是因为老人不理解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所产生的误会,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会员迅速增加,管理没跟上造成的。”针对投诉的会员,石嫣专门组织了参观活动,并经常上门沟通,质疑声渐渐少了。
“要善待土地,土地最诚实,你呵护它,它就回报你,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石嫣说,“小毛驴”虽然没有去参加有机认证,但获得了消费者的“认证”,会员年年增长:2011年扩充到700多户,2012年达1000多户。
“我在美国学习的农场经营10年才有33户会员,我写邮件告诉他们,我有1000户,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石嫣说。
CSA:“洋插队”取经
2008年4月,石嫣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升农场”,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洋插队”,系统学习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对于一个打小在城市生活,从没干过农活的姑娘来说,这里的劳动强度之大超乎想象,除了一台小型的拖拉机可用外,几乎所有的农活都要动手进行。
最让石嫣害怕的工作是拔草。不用化学除草剂,田里各种野草疯长。看着那拔也拔不完的野草,石嫣曾经问过自己:“难道这就是‘社区支持农业?”
蔬菜和水果陆续收获后,农场准备配送。“每年的第一次,总有些意外发生。”农场经理尼克告诉石嫣他很担心。因此,在将蔬菜装箱时,石嫣格外小心,直到把33个箱子都放到冷藏室后,才松了一口气。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第二天中午运送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于冷藏室里的温度比预先调节的低,箱子里的部分蔬菜结冰了,芦笋甚至被冻得变了色。
随后发生的一幕牢牢印在了石嫣脑海里。尼克先是和他们一起挨个给已配送的会员打电话,表示歉意,然后把还未送出的芦笋换成新鲜的。“诚信是最高原则,农民信任土地,消费者信任农民。”半年间,石嫣收获了对CSA更多的理解,当农民的愿望开始在心底萌发:“我想让每个人都吃得健康,吃得快乐。”
因为到美国“洋插队”,石嫣被一家美国报纸整版报道。在接受这份报纸采访时,她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要在中国建一个CSA农场。
再出发:和农民分享收获
“小毛驴”的成功让石嫣声名鹊起,但她却决定离开,重新开始。与“小毛驴”农场中雇用农民的方式不同,石嫣这次要把农民当作合作伙伴,一起协商制定生产计划和生产规范,推动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采用有机种植。“从长远来看,健康、安全农产品的持续提供,依靠的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农民,必须让农民受益。”
石嫣给自己的新农场起名叫“分享收获”。北京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农民郎广山一家成了合作伙伴。可刚合作没几天,“茄子事件”就爆发了。
一天,郎广山在大棚里发现,刚挂果的茄子招了茶黄螨虫害,如果不及时打药,这一棚子好端端的茄子将变成“开花馒头”,果实苦涩不能食用,这样下去肯定要绝收。
心急火燎的郎广山趁着地头没人,偷偷背来了喷雾器,给茄子打上了药。没承想,还是被石嫣的伙伴们给发现了,满棚的茄子全被连根拔了!
郎广山气得直跺脚,好在被郎婶给劝住了。郎婶说,既然合作了,就得照人家的法子种。
蔬菜产量低了,但价格却高了。一斤菜卖15元,郎叔能收入5.8元,一年下来,郎叔家收入将近20万元,比以前高了两倍多。郎广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也因此回到了村里,准备成立农业合作社。
如今,加入“分享收获”的消费者会员已经有450多个。生产基地也从一个扩展到2个,通州150亩基地、顺义50亩基地;农户则由郎叔郎婶一家又增加了顺义柳庄户村的合作社。
石嫣在“分享收获”的宣传册中写下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梦:“每5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亩土地脱毒;每1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一个农民有机耕作;每1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5个年轻人留在乡村工作;每10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有一个更可持续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