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山西省旅游发展研究

2014-06-08郝灯莹谢世友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旅游区山西省景区

郝灯莹 ,谢世友 ,b

(西南大学 a.地理科学学院;b.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1984年陆大道先生根据区位论及“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自产生起,该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此系统中的“点”指各级中心地,亦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类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此系统中的“轴”指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1]“点-轴系统”理论在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应用也由来已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图1 山西旅游资源分布图

1 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山西省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4A及以上级别景区大多数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特别是二广、京昆高速及209、207国道沿线附近涵盖了半数以上的4A与5A级景区。

山西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又有连片集中的特点,4A与5A级景区集中分布于7个片区,即以大同为中心和以忻州为中心的晋北两大片区、以太原-晋中-阳泉为中心的晋中片区、以吕梁为中心的吕梁片区、以临汾为中心的临汾片区、以运城为中心的晋南片区和以长治-晋城为中心的晋东南片区。

2 山西省旅游资源规划结构

2.1 旅游节点

笔者以旅游资源丰度来对各旅游节点城市进行等级划分。从山西省旅游资源特点出发,科学借鉴相关论文,通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性和旅游资源品质来衡量旅游资源丰度。

多样性: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种类的多少,本文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并结合具体情况,设定山西省旅游资源包括世界遗产、5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9种类型。多样性指标计算

公式:

品质: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的大小。考虑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不同吸引力和价值,将用加权求和对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品质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因此,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可表示为:

表1 山西省各市旅游资源丰度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拥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又是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故作为Ⅰ级旅游节点;忻州、晋中、运城、大同拥有丰富且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为Ⅱ级旅游节点;晋城、长治、吕梁、临汾为Ⅲ级旅游节点;阳泉、朔州旅游资源丰度相对较小,为Ⅳ级旅游节点。

旅游节点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应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根据自身条件对区域旅游进行产业定位,进而优化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搭建好平台,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精心培育、保驾护航。

表2 山西省各级旅游节点

2.2 发展轴线

交通干线对旅游客源地、中心地和目的地的连通,对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山西省高速公路和其他几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对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这些交通干线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带,因此将重要交通干线作为山西省旅游发展轴线的重要依托显得合情合理。综合考虑山西各旅游节点区位、旅游景点(区)分布特征将山西旅游发展轴线确定为两级发展轴线。

一级轴线:太原-大同、太原-运城、太原-晋城三条为一级发展轴线。一级轴线呈“人”状,以太原为核心向大同、运城、晋城三向的增长极辐射,以二广高速、京昆高速的山西段和同蒲线为依托,对于山西省旅游业的中线发展和南北贯通至关重要。

二级轴线:五台山-宁武(五保线)、阳泉-吕梁、偏关-运城、长治-壶口四条为二级发展轴线,呈一纵三横分布,以五保高速及207、209、307、309国道还有相关铁路为依托,提升了两翼地区旅游资源的可通达性,推动两翼地区旅游发展。

两级轴线将各区域的旅游资源有效地串联起来,构成了旅游发展网络,将会有力地带动山西省旅游业的优化升级、和谐发展。

图2 山西省旅游点-轴结构体系

图3 山西省旅游分区

3 旅游区划

传统的山西旅游区划分为四大旅游区,即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区、晋中晋商文化旅游区、晋东南山水生态旅游区、晋南根祖文化旅游区。笔者认为四大旅游区的划分虽然高度浓缩了山西各地域的旅游资源特色和内在关系,但各区主题不能涵盖区域内各种高旅游价值旅游类型,大量高质量景区(点)易被淡忘,例如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区突出了云冈石窟、恒山景区、五台山风景区这一类型景区,但区域内诸如芦芽山、雁门关等具有很高旅游开发潜力的4A级景区容易被忽略或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再如晋中晋商文化旅游区突出了各晋商大院和平遥古城此类旅游资源,但显然不能突出吕梁市的众多山水人文景观,势必会影响到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选择更为贴切和全面的分区名称,二是合理增加分区。按照这一初衷结合山西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笔者将山西旅游资源划分为:

3.1 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区

包括大同、朔州两市,拥有悬空寺、应县木塔和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等富有宗教特色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大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晋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晋北旅游发展的极点,应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在充分发掘省内旅游客源的同时做好临近京、津、冀、内蒙古等外省区客源,同时应科学开发其煤炭生产工艺、历史和当地丰富民俗的旅游价值,扩大其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

3.2 忻州山水关城旅游区

拥有得天独厚的全面的优质旅游资源,应充分突出五台山景区、芦芽山景区、晋西北黄河文化“西口”风情、雁门关边塞文化、代县和秀容古城的山水关城旅游定位,合理整合旅游资源、设计路线,大力推广自身旅游品牌和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将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3.3 吕梁山水民俗旅游区

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北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合理开发其民俗风情和古村落的旅游价值,突出特色,另辟蹊径。

3.4 晋中晋商文化旅游区

包括太原、晋中、阳泉三市,该区拥有晋商大院建筑群、世界遗产平遥古城、为数众多的名城古村,更有丰富的晋商文化和民俗。太原市作为省会,位置居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合纵南北、连横东西的区位优势,从高度规划定位,做好旅游服务,带动区域乃至全省的旅游发展。阳泉市应突出其太行山自然风光旅游,可以发展攀岩等运动,设计特色旅游发展道路。

3.5 晋东南山水红色旅游区

包括长治、晋城两市,拥有太行山水峡谷和历山景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皇城相府和柳氏民居等优质的文化古迹、古村落,同时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景点和资源。该区应该做好旅游资源的有效组合,打造鲜明的旅游品牌,加强营销,前景广阔。

3.6 晋南根祖文化旅游区

包括临汾、运城两市,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古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区应主打人文旅游品牌,将洪洞大槐树、丁村遗址、尧庙、舜帝陵一系列突出根祖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同时串联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市场响亮地打出根祖文化口号,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华人客源。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其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壶口瀑布、五鹿山、五老峰等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相辅相成、双剑合璧。

4 旅游发展建议

4.1 合理塑造旅游形象

一方面继续改善环境,并努力改变在广大游客心里环境不良的形象;一方面应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特色设计一个能够有效突出主题的旅游定位,制定一张个性化的旅游名片。

4.2 区域联动

当今的旅游需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单调重复的旅游项目并不能引起游客足够的关注,从长远角度看会影响游客的旅游满足感,游客不会产生重复旅游的动机,难以做到长久经营。这就要求各级地域进行深层次的区域联动,有效地规避不足,做到优势互补。

(1)小范围内各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景区)应寻求联动合作,发挥各自特色,产生联动效应。例如王家大院在山西各大院中建筑面积当属第一,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和其他大院的影射,旅游价值不能被最大化利用,故可与相隔不远的绵山风景区实行区域联合,喊出“观赏绵山旖旎,漫步大院深幽”的口号,景区做好互助宣传,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游完一地想游另一地的效果,谋求更大的价值。

(2)市域范围内各个景点(景区)应谋求一条适宜的区域联动道路,将区域范围内各景点进行串联,实现区域旅游效益的整体提升,使所有景点各得其利。例如五台山周边有雁门关、禹王洞、河边民俗博物馆、顿村温泉、芦芽山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但相互之间的联动合作并不到位,各个景点(景区)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应该设计有效的联动机制将五台山的佛教信仰文化、雁门关的悠久历史、禹王洞的溶洞景观、顿村的休闲疗养、芦芽山的山水地质景观有效地结合,充分发挥联动效应,使各景点(景区)相得益彰,发挥合力,共同进退。

(3)市级政府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旅游发展规划,各市之间寻求行之有效的合作道路。例如,吕梁市拥有庞泉沟等山水景观、北武当山文化景观,还有一些有名的古村、民风民俗和黄河文化,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就近和太原、晋中进行联合,互通有无、相互辉映,同时吸引省会周边的旅游消费群体。同样阳泉市有太行山的巍峨风光,娘子关、后沟古村的人文景观,也应走特色道路,推动自身旅游发展。

(4)山西周边的京、津、冀、陕、豫、蒙等省区都是旅游大省,各具特色,应搭建平台大范围、深层次合作,更有力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旅游客源。

4.3 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整合

山西省各旅游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一些有高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未被重视和开发,旅游资源的深层次价值没能被挖掘,这就要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寻求已开发旅游景点(区)的潜在价值,挖掘未开发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区),做到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五台山景区注重对各庙宇的旅游开发,而忽略了景区内其他一些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对五台山旅游形成了只是单纯拜佛祈福、观赏庙宇的片面印象。一方面要对诸如南台锦绣峰、驼梁景区等地的自然风光进行合理开发,还要对独有的宗教活动、五台山宗教发展历史、当地民风民俗进行包装开发,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如山西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如碛口、后沟、阱底等,这些古村落古朴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正符合当今旅客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应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对这些古村落进行恰如其分地规划和开发,纳入相应的旅游线路并使其地位得到突出。此外面食文化、醋文化、酒文化、剪纸艺术、面塑艺术、民歌艺术等独具山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应和旅游景点(区)有效地融合,发挥出它巨大的潜能。

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让旅游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同类型旅游资源突出各自特色,不同类型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合作,特色鲜明、秩序井然。

4.4 基础设施与服务跟进

相关基础设施对于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滞后的基础设施也成为许多旅游区发展的瓶颈,交通设施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进而影响旅游的流量和效益。山西众多旅游景点(区)可达性不尽人意,一方面体现在连通旅游景点与客源地的公路、铁路等的通达度和路况,一方面体现在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基础设施必须得到改善,否则将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旅游服务的提升,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

[1]陈爱兰.地方政府、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发展感知研究——以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13-15.

[2]王玉珍.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例分析[J].生态经济,2010,(8):41-45.

[3]郭永伟.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初探——以晋、陕、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例[J].经济师,2013,(3):276-277.

[4]吴柏清,何政伟,高青.现行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5):338-341.

[5]周国忠.基于协同论、“点-轴系统”理论的浙江海洋旅游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7):114-118.

[6]唐伟,李偲,李晓东.新疆主要旅游资源的地州际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93-97.

[7]阴奋礼,李丽娜.试述山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J].经济师,2003,(5):109.

[8]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9]吴传清,孙智君,许军.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述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2):30-36.

[10]朱丽,单平.北魏平城旅游形象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14-15.

[11]周平,张明军,严江平.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干旱区与资源环境,2007,21(8):126-132.

猜你喜欢

旅游区山西省景区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