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2014-06-07王洪远陈萍林新梅石德清黄学平张洪为刘红
王洪远 陈萍 林新梅 石德清 黄学平 张洪为 刘红
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有风险。虽然目前成分血广泛应用,输血技术不断提高,但输血不良反应依然存在。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分类,分为急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于输血24 h内的反应为急性不良反应,发生于24 h后的反应为迟发性不良反应;按照有无免疫因素参与进行分类,分为免疫性不良反应及非免疫性不良反应。免疫性不良反应是常见的输血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常由血制品物理效应所致,包括输血传播疾病。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系统,各类文献报道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1-2]。欧美等国早在80年代就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系统,发现其发生率大约为20%[3-5]。因此,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能够确实为临床输血排除隐患。本文拟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血液制品,探讨其发生规律和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共有输血6168人次,116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24例,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8例,输注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例,输注冷沉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经主管医生及时有效对症处理后,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登记并保存。
1.2 方法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血,汇报管床医生进行处理,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记录输血相关的所有情况,并于24 h内向输血科反馈。输血科技术人员前往临床科室进行调查、采样及会诊,详细询问及记录反应症状,采集血袋标本和患者标本返回输血科重新进行相关检验,查明原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7年-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平均发生率见表1,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3,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关系见表4。
表1 输血不良反应的年平均例数及发生率
表2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表3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
表4 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关系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了新的症状或体征。按输血反应时间分为急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按发病机制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而免疫性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1]。从表1可知,本院这几年输血不良反应率为1.88%,在相关报道1%~10%范围的较低水平[2]。输血反应主要由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所引起(见表2),而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为主(见表3),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输血反应明显偏高(见表4),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6]。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导致发热反应;另外,血液在存期间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均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而过敏反应主要是多次输血导致抗IgA的存在,当再次输入相应IgA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过敏反应。抗IgE及其他蛋白抗体也可引起过敏反应[8]。
输注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血浆等可大大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却始终存在[9]。因此,输血有风险,必须慎重。首先,管床医生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推广输注成分血,条件允许提倡自体输血。详细询问受血者有无输血史或过敏史,预防性用药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其次,输血科医生要严格按照《输血技术规范》操作,认真仔细查对相关记录;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输血新知识,提高输血技术水平。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当患者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护士要立即停止输血,同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经管医生和输血科。医生应根据受血者的临床表现,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及时对症处理,并查找原因,作好记录,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医生及时到临床同护士核对相关记录,负责输血不良反应后的查证和评估,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与上报。
国外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系统。在英国和加拿大,输血协会要求医疗机构上报,但是属于自愿上报,无强制性要求;但是在法国,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立法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上报[10-12]。而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也无区域性的血液预警系统。大多医院目前都是采用手工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上报,程序复杂,效果不好,极易造成少报或漏报现象。因此,要慎重对待输血不良反应,及时排除输血安全隐患。早期发热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些致命反应的征兆,如果不认真分析对待,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3]。总之,在临床输血实践中,相关科室必须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输血活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管理,要合理预防和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1]王琳.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M]//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3-204.
[2]李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M]//刘景汉,兰炯采.临床输血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7-425.
[3]Walker R H. Special report: Transfusion risk[J]. Am J Clin Pathol,1987,88(3):374-376.
[4]Sanders R P, Geiger T L, Heddle N, et al.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J]. Transfusion,2007,47(4):621-628.
[5]Daurat G. Reporting and notification of transfusion serious adverse events in France[J]. Transfus Clin Biol,2010,17(5-6):362-365.
[6]杨秀华,吴瑜霞,黄建云,等.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4(2):113-115.
[7]Rebibo D, Hauser L, Slimani A, et al. The French Haemovigilanc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results for 2003[J]. Transfus Apher Sci,2004,31(2):15-153.
[8]谭斌,秦莉,代波,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9):1030-1031.
[9]袁举,马建新.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5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5(10):2423-2425.
[10]Rebibo D, Hauser L, Slimani A, et al. The French Haemovigilanc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results for 2003[J]. Transfus Apher Sci,2004,31(2):150-153.
[11]Le Drezen L, Lepiouf L, Leostic C, et al. A quality program in haemovigilance: evaluation of the blood transfusion chain[J]. Transfus Clin Biol,2004,11(3):138-145.
[12]Aullen J P, Delbose A, Ferrer Le Coeur F, et al. Adverse unidentified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five French regions: analysis, reults,propositions[J]. Transfus Clin Biol,2010,17(1):20-27.
[13]Spiess B D. Risks of transfusion[J]. Transfusion,2004,44(12 suppl):4s-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