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探析

2014-06-06席乐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探析

席乐

摘 要: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青海省境内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高校必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在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措施,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成效,使少民族大学生普遍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调查;探析

本文为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与分析”的结项成果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向大学生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等。作为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其思想认知和文化观念日渐成熟,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能力, 所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强的可塑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青海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青海省高校必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那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急待青海省高校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认同的概念分析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报告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向往,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是奋斗目标的体现,实质上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发展进步的精神激励和方向引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与地位决定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必须以优秀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作为根本基础才能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自身行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1.2 认同的概念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在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中提出了“认同”概念。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描述个人通过接受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增强自己的趋向认为,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需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有研究者提出, 认同属于社会学的重要概念, 具有两层含义: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社会认同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情感与信仰的分享和共有;个体认同是个人社会行为的持久动力,是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通过其所持有的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出来,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而且带了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接受、相互认同、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相互认知。价值认同不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简单的认同和共享, 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认同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认知认同阶段。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语言、记忆、想象等,是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情感认同阶段。该阶段提出:“情感是指人在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等形成认识的同时所产生的对该事物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肯定与否定等一系列的态度”。人们在认知基础上产生了情感, 情感是人们真切、深刻了解事物的体现,情感形成后对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认知活动产生控制与调节作用。第三个阶段为行为认同阶段,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 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智上认同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里仅指狭义的观念上的认同),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准则,并作为行为规范, 指导实践活动, 产生行为认同。内化与外化是价值认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化是指在人们情感和理智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对自己已有的价值观进行重构, 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的价值观,作为个人额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并这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行动指南。所以说,价值认同是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过程。

2 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

2013年6月,笔者开展了青海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状况。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向三所高校(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 回收了297份有效调查问卷, 问卷有效回收率 98.5%,其中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占69%, 来自城镇的学生占31%, 男生47%, 女生53%。

(一)认知认同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一定程度上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但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性和不完全性。调查数据表明,在回答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看法时,有17%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57%的学生认为“基本同意”,而10%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与我无关”。在回答“是否经常关注国家大事”时,有74%的学生回答“是”,16%的学生回答“不是”。在回答“看待‘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时,有5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界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对社会起到了规范作用”,31%的学生认为“有些古板和教条,当今社会应当懂得变通”,11%的学生选择了“并不关心”。

(二)情感认同方面: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高的情感认同度,但存在非稳定性和易变性。调查数据表明,在回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是目前我们应该坚持与追求”的问题时,8%的学生回答“不是”,23%的学生回答“小部分是”,40%的学生回答“大部分是”,16%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在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受益者是谁”时,33%的学生回答“小部分人”,36%的学生回答“大部分人”,24%的学生回答“全体人民”。在问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国富民强”时,41%的学生认为“恐怕还需改革”,29%的学生认为“不一定”,17%的学生认为“当然能”,5%的学生认为“政治道路太遥远,与我无关”。

(三)行为认同方面:不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与实践想脱离,自觉践行度不高。在回答“如何看待大学生入党动机”时,59%的学生认为入党动机是“为将来就业增加一定砝码”,19%的学生选择“属于崇高的政治信仰”,14%学生“完全盲从”。在回答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看法”时,67%的学生是“思想活跃,积极创新”,20%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按部就班,普便欠缺”,6%的学生完全没有创新意识。

3 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1.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较为复杂,其中宗教对于这些少数民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宗教信仰是密切联系生活习惯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已经潜移默化渗透入其生活之中,并成为了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礼仪规矩,融入到民族风俗中起到普遍作用。国家法律是保护那些合法的宗教行为的,就像出于朴素宗教虔诚与修身养性目的的宗教活动。不过,宗教信徒这种朴素的宗教情感很容易为部分宗教极端势力所利用,进而煽动宗教狂热,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如破坏民族团结和进行分裂活动。学生思想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也成为了部分宗教狂热分子笼络势力的温床,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较多的高等院校。

2.在民族发展中应该重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佳就极容易造成各类矛盾的积蓄。经济落后的地区,当地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就相对较低。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自贫困地区,因此往往没有太好的文化基础,很容易为分裂主义势力所左右。这种认识上的差距的不断拉大,就促使人们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上有所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各族人民坚决拥护中共的政治路线,认真执行党的政策方针,从而使得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很多。不过,由于诸多原因,如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青海地区,而且这种差距趋于扩大化。以最常见的GDP指标为例子,据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青海省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884.5亿元,而排名是全国倒数第二。

3.2 社会发展多样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我国的经济因素呈现多元化,例如分配原则、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以及经济成分,这也促使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这些因素正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和体制。这些活跃的新因素正在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影响着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来看,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然而,这也让不同利益群体有了更多的沟通障碍,这部分人对于现实的态度较为复杂,情绪和期待很容易发生变化。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认真处理这些变化,密切关注这种变化的尺度与限度,避免不安定状况的出现,避免人们产生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的偏差。正是这一背景之下,人们就业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这也让群众在就业上不必过于依赖政府,从而降低了群众对党政组织的相关认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也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让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不过负面作用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很容易诱发群众片面追逐物质财富,快速拉大贫富差距。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也让人们在利益争夺上日趋激烈,也造成了群众内部矛盾处理上的困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间接地带动了消费主义思潮,伴随而来的是权力扩张与享乐主义等问题,也腐蚀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

3.3 国际社会变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能量,提升了不同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配置。正是因为这些,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趋相互依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鲜明的特色,这也为政治与生活带来了诸多深刻影响,也让意识形态更加多元化。相对于其他意识形态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型时间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而多次陷于低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利用已获得的经济与科学技术优势,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演变渗透。中国已经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来了,就像社会主义以往所遭遇的挫折一样,在未来,社会主义依然可能遇到很多挫折和挑战。这些挫折与挑战将会直接反映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之中,而西方资本主义破坏和渗透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步伐也将更加猛烈和隐蔽,形成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巨大冲击。

4 增强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对策思考

4.1 强化教育引导,提升认同度

在教育方法上追求创新,从而提升教育的生动灵活性。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结合理论与实际,将现代传媒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手段中去,从而让课堂教学技术含量有所提升。打造一种讨论式与互动式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发挥其教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第二,重视差异性与层次性,因为学生的需求有着巨大差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把握这种差异性,并为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在部分教学中,语言成为一个重点,对于部分藏族学生,用藏语教学更能接近他们的接受心理。第三,客观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的不确定因素,重视该教育的突变性、不稳定性、长期性和反复性。中国当代社会很复杂,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也有着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也是有着差异的,也存在着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理论和实际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不能过于急躁。否则,只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

4.2 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让其在情感上得以认同

1.重视弱势群体的诉求,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都是来自贫困偏远地区,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将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应该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能够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解决相应的生活困难,其内心就会增加对社会的认同感,激发起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这种朴素的情怀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所以,各级政府和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基于当前的助学贷款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助学岗位、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形式解决其就学期间遇到的生活问题。只有让他们没有生活顾虑的学习,才能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增强的祖国的感染力。

2.加强就业指导,协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在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该地教育基础薄弱,来自该地区的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很多问题,进入人才市场后普遍竞争力不足。这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很有可能陷入失业状态,政府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被他们所认同。否则,很容易引发他们对社会的失望情绪。从学校这一方面来说,学校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专业、兴趣和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认识就业情况。在转变其就业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其意愿强化相关技能的培训,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或者增强其创业观念。从政府这一方面来说,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其就业,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其就业渠道。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其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增强其荣誉感。

3.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往往因为学习、生活、就业和交往问题而陷入心理问题的泥潭。这类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只同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交往,沉默寡言而自卑。其很少向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寻求帮助,也不会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陷入心理障碍的泥潭。学校不应该漠视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追踪和了解。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更加重视,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如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课外帮助、专题讲座等等。

4.3 强化实践活动,增强其行为认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不应该孤立的进行,而应该结合校园主题活动进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较高的高等院校中,学校宣传部门以及团委等都会组织各个院系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主题征文、专题讲座等等。我们应该将这些活动视为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这类活动时,应该保持特色,从而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与。因此,学校在举办这类活动的时候,应该进行精心策划,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活动融为一体。依靠内容多样而丰富的主题活动,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培养他们的行为,更好的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利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N].南方日报,2013-1-12(9)

[2]邱烨.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2-11-1

[3]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 .哲学研究,2002(11):4.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罗国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

[7]徐绍华.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与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探析
VR阅读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