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级教师
——特别校长——特色办学——记湖北省武汉市洪山中学校长江思容

2014-06-06向保秀

成才 2014年4期
关键词:洪山校长中学

■ 本刊记者 向保秀

特级教师
——特别校长——特色办学——记湖北省武汉市洪山中学校长江思容

■ 本刊记者 向保秀

一所出色的学校总是与一名出色的校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汉市洪山中学的重新崛起是与江思容这个名字分不开的。

洪山中学曾经是洪山区乃至武汉市的传统强校,2003年,由于洪山区教育的区划调整,洪山中学初高中分离,现在的洪山中学仅仅是老洪山中学的初中部,两校分离撼动了学校发展的根基。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城市结构功能的调整,新兴的居民社区集中外迁,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使得该校作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消失殆尽,学校进城务工子女占比达80%左右,生源数量急剧减少,生源结构严重倒置,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江思容,全国数学教育优秀园丁、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十大名师、湖北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湖北省教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特级教师、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厅“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班特聘专家、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曾任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实验中学校长,2008年调任武汉市洪山区教科中心副主任,2012年出任武汉市洪山中学校长。

江思容校长上任伊始,面对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他掷地有声地说:“学校要逆境生存,要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课程改革是洪山中学实现办学提格的必然选择!”

一、勇立潮头 追求卓越

(一)追求卓越的教师

追求卓越是江思容同志的一贯风格。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位名师。1997年,在创造了中国教育诸多神话的黄冈地区,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就与“名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以来,在谈到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他总是举重若轻的赋予“名师”这一严肃的话题以深刻的禅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说:“《道德经》里的一段话,让我经常琢磨‘名师’的这个‘名’。何为名师?我想,当我把自己定位在教师岗位上时,我一定会把自己定做成具有超凡能力的实践家,当我把自己定位于班主任岗位上时,我一定把自己打造成勇于探索的教育家,当我把自己定位于校长岗位上时,我一定把自己发展成心智卓越的思想家。”

多少年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人:教育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教师是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还是力争做一个教育家?对此江思容校长的回答是:“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教育家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没有先进教育思想武装的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简单地把知识往学生的头脑里“灌”,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简单的“灌输”,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惩罚,其结果就导致厌学逃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完不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更不谈升学率等更高的要求。教育家式的教师,用江思容校长的话说,就是“心中有思想,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的教师。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教师生涯中,他对孩子们充满了爱,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点化,曾使很多“差生”心中的冰结悄悄融化;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激励,曾使很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高扬起奋飞的风帆。在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成了特有的轻松、活泼、实在、有效的教学风格,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相长,课堂高效。他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智慧,学生回报给他的是“惟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这是他精通所教学科,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唤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必然结果。他常常对老师们说:“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十年磨一剑,出鞘作龙吟。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中学特级、省管专家、湖北名师,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首歌。

(二)特立独行的校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可以说,校长的教育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江思容同志担任校长后,他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成为了“教师的教师”,他的理想是:要让教师从内心洋溢着书卷气和书生气,让读书和研究成为常态,培养学者型、教育家式的教师。他认为,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多年的校长工作经历使江思容同志认识到:只有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才能办出一所有灵魂的学校,造就一批有智慧的教师,培养一代有灵气的学生。

作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段的洪山中学应该怎样定位它的办学目标呢?毋庸讳言,初高中分离后的洪山中学仍然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是唯分数而教还是关注未成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此,江思容校长的回答是:教育在本质上不是技术上的训练,更不是行为上的驯化。发展人格、唤醒人性、遵循人道、成就人生,应该是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使命。也许我们不一定能让学生获得一个好看的分数,但一定能让学生获得一个健美的人格,毕竟,学生现有的成绩不能决定他未来的发展状况,具有掌握新的概念、适应新的环境、研究新的问题、开拓新的领域的能力,才是他们成功最重要的资本。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教育改革的潮头,唯有从旧的教育理念中蜕变出来,才能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教育的美好未来。

怎样蜕变?江思容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发表了演讲:

学校教育是培养应试的考生,还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公民?是媚俗追随大流还是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出特色?是顺其自然发展还是扭曲灵性?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我们的老师都很清楚。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困惑,出现类似某校中考之痛的现象,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层层束缚。为什么?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东方文化传统重视读书是好事,但难免有“唯有读书高”之嫌。社会舆论对学校的评价,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以升学率、升省市重点论英雄、排座次的倾向。来自家长的压力就更现实,更直接(当然其心情可以理解)。家长都“望子成龙”,既然在某所学校里成不了“龙”,这所学校也出不了几条“龙”,与其让孩子沦落为“芸芸众生”,不如就此与之“拜拜”。于是出现了择校风、转学风,出现了校与校竞争的压力。作为一校之长,压力就在你的肩上。当一个随大流的校长并不太难,因为大家都在这样做,你不会感到孤立;能敢立潮头、当一个特立独行的校长反倒并不容易。

洪山中学是五十年老校,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在责任与义务的感召下,洪山中学的办学理念要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在办学目标上,致力于由打造重点中学到发展特色学校的转变;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由注重阶段性发展到注重持续性发展的转变;三是在队伍建设上,致力于由催生名师的一花独放到团队发展的春色满园的转变;四是在学校管理上,致力于由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的转变;五是在工作作风上,致力于由人浮于事的形式主义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的转变。

1.在办学目标上,由办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重点中学到创办有特色、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课改特色国家级示范中学。这一转,并未降低标准和要求,而是彰显了特色,回归本性,使办学目标更理性、更明确。

2.在人才培养上,由注重阶段目标——为省示范等重点高中输送优质生源转到更加注重长远目标——着眼于学生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学校选修课应更多,学生兴趣应更广泛,目标定位应更科学准确。

3.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由重视催生名师到重视创设人才成长、干事创业的大环境,强调人人都是教育环境、个个代表学校形象。更加强调一种团队精神、梯队精神、协作精神。

4.在学校管理上,由管理型变为管理服务型,提升校园局域网的功能,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强调管理也是服务的理念。后勤管理实现由管理学校到经营学校转变。注意控制办学成本,强调投入产出比,既注重开源,又注重节流。

5.在工作作风上,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带课听课要蔚然成风,要形成少开会、开短会、开高质量会的良好会风。

由于办学历史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不一定是取决于你升学率有多高,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有多少。支撑学校发展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用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干部、教师队伍。洪山中学受历史、地理条件限制,走传统的老路显然已行不通,只有回归教育本真,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突出应试教育的重围才有可能破茧重生。因此先进教育理念一旦确立,就要面对风险,正视困难,坚定不移,一以贯之。

二、特色办学 课改兴校

追求卓越的江思容同志常说,作为校长,除了要有梦想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有一种激情,应该有一种创造冲动,有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成就动机。

在江城武汉,江思容同志和他的洪山中学在课改之路上,且行且吟且成长,一程山水一程歌,他们用自己的课改智慧和教育情怀谱写了一曲学校发展的华美乐章!

(一)思想引领,坚定教师课改的信念

“课改,既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概念,而应是一种行动。”江思容校长如是说。江思容校长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积极参与。因此,在上任伊始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江思容校长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为老师们指明了课改的三个现实需要。

一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课改促进办学提格。他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改首先是改课,研究并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高质高效,课外轻负,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办学提格。

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课改促进质量提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吉诺特曾经这样说道:“在经历了若干年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我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决定着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一名教师,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生活是痛苦还是幸福的权力。”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坚持怎样的人才观、质量观?中国的创造型人才在哪里?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振聋发聩。作为教育工作者,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唯有改革课堂,让教育找到合适的方向,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三是教师终生发展的需要,课改促进教师提能。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教师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的核心领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江校长认为:区域教育质量的科学、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精英教师的引领,更需要大众教师及区域常态课堂质量的整体提升。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旧有的教育框架里,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教师所从事的劳动不是教育的创造,而是知识板块的复制和迁移,“我们不创造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这种简单的重复操作方式,让教师逐渐蜕化成一个机械的脑力操作者。教育一旦失去了思考与创造的本质特性,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伴随着职业智能的萎缩、专业素养的蜕化,同时出现的便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倦怠。

江思容校长的思想引领,没有哪个教师不认同。但思想认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行动起来会一帆风顺。

江思容校长说,他清楚地记得,2012年8月26日,在洪山区教育教学工作会上,代表洪山中学展示学校两年课改成果的青年教师的区级汇报课,引来如潮差评,诸如“课改经验水土不服,洪山中学消化不良”等言论激起浪千层,一时之间,家长的迷茫、教师的困惑,同行的讥讽、领导的怀疑,犹如迎面而来的劈头巨浪,几乎掀翻了这条刚刚启航的一叶扁舟,内忧外患之下,洪中课改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校之长,江思容同志给了老师们这样的答案:别人认为没有把握做好的事,习惯于选择以后再做或者永远不做,可是他们却忽略了成功的法则之一是:你要学会从现在开始做别人认为没有把握的事。别人明天才能想到的事,我们今天已经未雨绸缪,别人明天可以做到的事,我们今天就要捷足先登。当然,困难在所难免,重要的不是我们解读事物变化趋势的本领,而是回应这些趋势所作出的选择,在困难面前选择进取,遇到的只是暂时的挫折,在困难面前选择退却,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永远的失败。

“对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我们别无选择!”在洪山中学最困难的发展时期,江思容用他名师的底气,儒者的才气,智者的勇气,坚定了洪山中学教师课改的信念!正是他振聋发聩的声音,断绝了许多战战兢兢的念想!

(二)深入实践,系统设计课改方案

江思容校长认为,“校长,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的空想教育家,而要脚踏实地,做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思考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样的校长,才会受到教师的信赖与景仰,才能带动教师搞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江思容校长作为洪山中学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扎扎实实深入课改一线,成为洪山中学课改的推进者、服务者、研究者和创新者。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江思容同志通过“四化行动”(优化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净化高效课堂的课程资源,细化高效课堂操作系统,强化高效课堂保障体系),为洪山中学课改行动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为高效课堂建设找到了起点,探到了高点,找准了落点,清除了盲点。

1.找到起点——“三小教育”,优化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

“三小”,即是在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小班教学”;实施形式上采取“小组学习”;落实形式上采取“小处入手”。三小教育的前提是小班教学,核心是小组学习,关键是小处入手。三小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观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诱发学生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①目标聚焦“三质”。一是学生学习方式之质,“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二是资源分配之质,小班教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让教师关爱每个学生、教好每个学生成为可能。三是学力发展之质,从小处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现实成长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包括学生认知系统的基础、情意系统的基础、全面发展的基础,以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结果。

②能力突出“三主”。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班教学放大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学习是课堂的主线,小组学习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互助共进,催生了高效合作与公平竞争。三是学有所得是评价的主尺”,从小处着手,关注学生学习的细节,关注学生习得的细微。

③建设强调“三步”。一是组织的建构,小组的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性别的平衡、性格的互补等多种因素,确保组间的静态平衡与组内的动态平衡。二是机制的建立,建立组内对子互助合作机制和组间竞争激励机制。解放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释放他们被压抑的学习潜能、学习动机,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三是文化的建设,鼓励小组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文化符号,实现“以文化人”的基本目标,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小组文化使学生兴趣增浓,学力增强,发展增速。

⒉探到高点——“课堂文稿”,净化高效课堂的课程资源

高效课堂改革绕不过去的命题是减负增效,2010年,该校以“课堂文稿”为依托,净化课程资源,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彻底实现“课堂文稿一本通,各门功课零资料”。课堂文稿就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学生的练案的“教学练”三合一的课程资料,它是洪山中学高效课堂改革的高点,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有力支撑,江思容校长为它的编写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①编写立足“三基”标准:一是基于课程标准,二是基于教材解读,三是基于学习起点,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强调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文稿的编写找到合适的层次结构。②研发落实“三动”推进。课堂文稿的研发,依托三个层面的保障:一是战略联盟层面,依托《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的思想引领,行为推动;二是学校自身层面,依托学校“课程研究所”首席教师的理论研究,学术带动;三是学科组织层面,依托学科教研组全科教师的实践反思,组织联动。三个层面的研究,将专家思想和草根智慧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文稿编写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发展性、实用性。③质检体现“三定”原则。一是遵循知识与技能目标定量呈现,当堂可测的原则;二是遵循过程与方法目标定性呈现,当堂可量的原则;三是遵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向呈现,当堂可控的原则。

为了使文稿的编制更加严谨、科学,学校严格制定了编写的六大基本流程:个人主备、小组研备、首席审备、课前预备、课中续备、课后补备。

⒊找准落点——“推广模式”,细化高效课堂操作系统

尽管理论界对于“教学模式”褒贬不一,但江思容校长认为,在课改初期,对课堂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先“入模”才能再“出模”。

江思容校长介绍说,我们由原来的“448”模式经过反复试验、修正,最后提炼为“441”模式,第一个“4”是“4会”——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4会”培养的是学生的4个能力,即学生学的能力、练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发展的能力。第二个“4”是基本流程——学、展、点、练。“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从教师层面出发应该怎么做呢?即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示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学习。“展”,是课堂展示。从展示的层次来看,六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个人为一个对子。组内小展示,组间大展示。展示的形式有口头展示、文本展示、操作展示。展示的内容是探究的结论、思维的过程、总结的规律、生成的问题。“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从点的方式来说,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予以启发式的点评;当学生学习方向产生偏差的时候,老师要予以引导式的点评;当学生思维凝固的时候,老师应予以诱导式的点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向深入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发展性的点化。“练”,是课程检测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好不好,从练的角度就能看得出来。练习的方式有两个层面,一是夯实基础,二是能力延伸。既要照顾好学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关于练习的设计,也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容量大、思维含量高、评价体矢量多。最后一个“1”就是一个中心——以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助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

教学模式的重建与运用是该校高效课堂改革的落点,反映的是一种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方法,事实证明,没有绝对普适的模式,但模式背后一定有科学理念的支撑。课改初期,我们运用模式,可以用口号渲染氛围,可以用形式推动内容,可以用规范引领变革。

⒋消除盲点——“分步实施”,强化高效课堂保障体系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理念的更新需要理论的学习,行动的落实则需要机制的保障。在高效课堂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结合“三小教育”“课堂文稿”“四四一课堂模式”的基本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硬化高效课堂的保证体系,逐步消除高效课堂改革的盲点。

①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实课堂实践。首先,学校将业务素质过硬、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学科作为试点,鼓励他们按照学校备课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评价方案的各项要求,积极大胆地开展工作,积累操作经验,反思成长得失。其次,将“个案经验”通过教育教学论坛在局部有限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鼓励不同学科备课组结合学科特色大胆创新,不断发展,形成超越。

②以小组建设为重点,营造班组文化。我校的小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渐进深入的方式完成。第一阶段:组长的培训指导——组员的分工合作——组规的修订完善;第二阶段:组内的微格系统——组织的文化植入——组间的竞争机制。小组建设实行“四位一体”培训的体系:政教处着重指导小组文化,教务处着重指导小组评价,班主任着重指导小组管理,科任教师着重指导小组学习。

③以评价机制为手段,建立反馈网络。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注重引入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多极的反馈网络,促进教学行为在自我诊断中不断地调整与超越。在评价内容上:一是过程评价:我们设计八个工作用表,严格监控教学流程,备课组教研计划表、教研活动情况统计表、课堂文稿使用情况统计表、教师听课情况统计表、补偿性练习情况统计表、拓展性练习情况统计表、首席教师工作用表、课堂展示活动情况统计表等。二是结果评价:做实三级质量分析。第一级——教师个人教学质量分析表;第二级——备课组教学质量分析会,教研组教学质量分析会,年级组教学质量分析;第三级——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会。通过三级质量分析评价,督促教师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提高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有学生的评教评学、教师的自我反思、家长的评教评学。洪山中学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网络,用适时的、适切的评价方式来发挥评价的导向、检查、落实、反馈、提升等功能,为高效课堂的良性发展了收集有效的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三课三关”落实课改

多年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使江思容同志认准了这样一个道理: 教而不研则浅,学而不修则愚。为了强化师生对课改的认识,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三课三关”:一是“课堂过关”,组织开展以“人人过关,节节入模”为主题的教学常规检测和以“人人标杆教师,节节标杆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比武活动。二是“课题攻关”,为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困惑,积极开展课例研究行动,“依托小课题,托起大课改”,评课议课时采取“切片诊断,放样剖析,对症治疗”的方式,达到“剖析一节课,撬动一个点,带动一批人”的效果,组织标杆教师、首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利用“洪中讲坛”分享研修成果。三是“赛课闯关”,结合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努力实现每一名教师,每一节课堂“环环精致,节节高效”。

教育应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学校应遵循怎样的创新机制?面对新一轮的课改,江思容同志用他独特的思想、特别的行动和特色办学的成效作出了应答。

经历几年的课改探索实践,洪山中学逐渐形成了以课改为特色的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普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日趋增强。2012年洪山中学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学校还先后荣获“全国课改示范校”“武汉市十佳课堂教学模式”“武汉市群众最满意学校”等数十项国家、省、市区荣誉称号。

现在虽然江思容同志已乐在课改初见成效的喜悦中,但同时他也意识到洪山中学的课改已经步入发展的深水区。深水区意味着环境更险,阻力更大,推进更难,肩上的担子更重。他认为,课改作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绝不应该是一个人孤独的狂欢。探寻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让课改作为教育者普世的价值追求,让中国的教育雨过天晴,彩练当空,江思容校长用他更为深刻的思考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责任编辑 常 思

猜你喜欢

洪山校长中学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野鸡岭
在多解中学创新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邯郸市紫山-洪山区域地下水中高硅成因分析
浅谈洪山菜薹的发展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