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有效对话润泽数学课堂
——由两个教学片断设计引发的思考

2014-06-06程红霞

成才 2014年4期
关键词:真分数假分数分母

■ 程红霞

让有效对话润泽数学课堂
——由两个教学片断设计引发的思考

■ 程红霞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优化学生主体与教材的深层对话,是促进课堂建构的重要途径。那么,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与教材的深层对话呢?下面我就有关“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断设计谈谈自己的思考。

【片断一】

一、铺垫导入

1.复习:什么叫分数?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出示课本P69例一中图形的教具。

1.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这样的3份构成一个整圆,表示1,而阴影部分只有1份,所以比1小。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5.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二)老师再出示课本P69例2中图形的教具。

1.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0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片断二】

一、课前预习导读

1.课前预习导读

读一读:读一读课本P69~70例1、例2的内容,划出重要的语句。

补一补:发现先前的知识没有掌握时,回过头再补一补。

想一想: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试一试:试着解答课本P70页中的“做一做”。

记一记:记下课本P69页中的概念、结论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说一说:将预习的收获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给家长或同伴听一听。

2.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和提出自己的困惑。

二、课中探究导学

1.整理并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猜数游戏

师:老师请你观察这些分数,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分数分类。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想法。

(1)自主分类:四人小组讨论分类方法。

(2)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可能出现:

①按分子与分母关系分类:分子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大;分子等于分母。

②按分子能否是分母的倍数分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第一种分类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的分类。其实这些分数在数学上都有各自的名字,那么,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们想知道吗?

3.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69~70例1、例2的内容

(1)出示自学提纲

①仔细观察P69例1的三幅图,写出每幅图表示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②仔细观察P69例2的三组图,比较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③对比例1、例2中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与1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④尝试完成P70的“做一做”。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⑤辨别黑板上的分数哪些分数是真分数,哪些分数是假分数,并把这些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你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互动互议

①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师:从书上你都了解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师:你能再想几个这样的真分数吗?把你想的真分数跟同桌说一说。

生2:我还知道了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假分数。

生3:我觉得他说得不完全正确,应该是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师:你读得真认真!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纸,或折一折或画一画,创造出几个分数,并跟你同桌说一说你创造的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②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说明理由。(结合图想一想)

(3)精讲点拨

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P70页的“做一做”。教师并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②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讲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③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重点讲解:怎样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三、课尾达标导练(闯关游戏)

一级闯关题:我会填

(1)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 )( )( )()( );

分子是6的假分数有( )( )( )( )( )( )

二级闯关题:我会辨

(1)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

(2)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

(3)真分数的分母一定大于分子,假分数的分子一定大于分母。( )

三级闯关题:我会做

(1)如果是一个分数,你认为:

①当X=_____时,它正好是0。

②当X=___时,它刚好为1。

③当X=___时,它正好是一个分数单位。

④当X=___时,它是一个真分数。

⑤当X=___时,它是一个假分数。

四级闯关题:我会编

把1、2、3、5中的任意两个数组成分数,能组成哪些真分数?哪些假分数?把它们写下来。

四、课后拓展导思

【体会与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所以学生要善于与教材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片断一中,教师脱离了课本,让学生只通过观察教具引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不与教材对话,教学过程不过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这样的课堂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片断二中,教师以数学课本为依托,引导学生直面教材,与教材进行深层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层面的理解与挖掘,对教材内容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理性地去悦纳教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赋予教材新的内涵,“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的对话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使我清楚地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对话,感知教材的内涵,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材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基于以上认识,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课前预习导读,激发对话兴趣

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提前在与教材进行对话,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课前自己自学数学课本,提前介入教材内容,让教材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对于教师即将要讲的新知识,学生如果通过预习初步掌握了要学的新知识,就会产生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迫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而学生就会用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情感投入到课堂中来。如片断二中,教师首先编写好预习提纲,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预习,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困惑。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掌握了老师还没讲的新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冲动,而且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由于课堂上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对话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让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二、自学提纲导学,保证对话实效

自学提纲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目标向导。自学时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自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听课质量。如片断二中,课前学生预习环节设计了预习提纲,课中学生自学环节设计了自学提纲,这样让学生与教材对话时做到了三个明确,即:明确自学目标,明确自学内容,明确自学方式。这样,学生自学起来,有明确的目的,有章可循,有梯子可上,有话可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多动手、多动脑,也为以后自学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指导,从而保证了对话的实效性。

三、掌握方法会学,提高对话质量

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很多小学生在自学数学课本时,常常会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自学方法的指导,逐步形成自学策略,使学生从愿学到会学最后到乐学。如在片断二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做到“四到”,即“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眼到”——读一读,“读一读课本P69~70例1、例2的内容,划出重要的语句”。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手到”——试一试、记一记。“试着解答课本P70页中的“做一做”。记下课本P69页中的概念和结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把重点字词划出来,把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或做上记号,对书上的例题解题过程也要亲自尝试着做一做,从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上课;“口到”——说一说。“将预习的收获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给家长或同伴听一听。”与同伴边读边说:概念如何产生?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心到”——想一想。“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让学生在读一读、补一补、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中实现与教材的深层对话,在对话中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对话中掌握自学的方法,实现由愿学到会学的飞跃。

四、互动互议促学,共享对话资源

互动互议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有效方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的目的。互动互议为学生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在片断二中,同学们以开放、坦诚的心态共同展开心与心的平等、深入的对话,有的学生认为“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假分数”,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这样让学生在互动互议中,真诚地聆听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调整和提高。在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想法,让知识在互动互议中升华,思维在互动互议中碰撞,真情在互动互议中涌动,资源在互动互议中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改编习题乐学,提升对话品质

改编教材练习题是与教材有效对话的重要途径。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利用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如: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试一试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或挑战性,但有的缺少层次性和趣味性。长时间练习下去,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能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改编、加工、重组,让学生感到练习的趣味性和层次性,就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提升对话品质。如片断二中,教师把课堂练习设计成“闯关游戏”,把简单题设为一级闯关题,把较简单的题设为二级闯关题,把稍有难度的题设为三级闯关题,把拓展题设为四级闯关题。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产生步步登高的愉悦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总之,在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更要关注对话的生成,善于倾听,积极回应,引发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能力在对话中提升,情感在对话中交融,让有效对话润泽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真分数假分数分母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真分数和假分数
最简真分数的个数
真分数不等式“a+mb+m>ab”
假分数变身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