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树一帜 智慧育人
——武汉市钢城一小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14-06-06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一小
■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一小
“读”树一帜 智慧育人
——武汉市钢城一小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一小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一小是一所有着近三十年办学历史、人文内涵丰厚的优质学校。经典诵读有着近十年的积累与沉淀,在“以生为本,经典润泽”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学校语文教师以读为抓手,在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中以读为主线,以读为载体,以读为平台,以读为手段,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整体提升,实施“以生为本,‘读’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打造经典诵读特色,助推学校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一、课前——“读”占鳌头
读,轻松步入课中的品读。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面对一到六年级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以读为本、读中预习呢?我校语文老师,结合学生差异、年段差异、课型差异,研究出“课前预习五读法”。所谓五读,就是读通课文、读懂词句、读悟内容、读找疑难、读论资料。按低、中、高三个年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指导,让学生经过课前有的放矢的
一、二年级的孩子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且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读得字字响亮,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地学习、训练。我们针对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创编了预习口诀:“一标段,二画圈,三划横线,四打点。”孩子们将口诀牢记于心,每每课前读课文时,必先标出自然段,再把生字圈出来,把会认字划上横线,翘舌音、后鼻音做上重点记号,扫清认读障碍后,读起课文来文通气顺。除了采取常规的家长评价来督促孩子们在家朗读课文外,我们还设计了“空中传音”的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预习时朗读的质量,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学生在家预习时,先练读几遍,觉得满意时再把它录下来,发送给老师,老师在课上给予评价。学生经常这样练读,不仅培养了语感,增强了记忆,集中了注意力,还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年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课文内容加深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增多了。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解决,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还可以摘抄下来,反复读背,为写作积累素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点之一,课前预习时去读一读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途径。为此,我们设计了“预习作业超市”,吸引学生加入到深层预习中来。除了生动有趣的名称和题目外,我们在作业中设定了“预习星级制”的激励方式,根据预习要求的难易程度,分成了1星、2星、3星级。学生完成某级别的作业就获得对应的星级,能完成多个级别的作业就获得相对应的多个星级,甚至可以出现5星、6星的作业,并且每周评选“预习之星”发放奖状。“预习作业上超市本”让学生养成了查字典、摘抄积累的好习惯,“星级制”的激励,让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提高了他们的自学积极性,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读课文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课文的篇幅变长了,内涵更深了。这时,我们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后,把有疑惑的地方标注出来,或自我思索,初步领悟;或留到课堂,讨论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指导学生预习时查阅图片,了解作者,浏览背景。这些资料的收集,既是作业的呈现,又是资源的共享。教室外的走廊上就是我们的资料交流站。同学们可以在知识驿站漫步,畅享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课中——“读”具匠心
如果说课前“读”占鳌头的预习方式,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课堂上老师们“以读为根”已经成为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共识。无论哪一个学段,无论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快乐地读,充分地读,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渐入佳境。
1.趣味朗读,快乐体验
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学生的朗读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共同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这个总目标的解读,我们认为,不可以把朗读仅仅看作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而应该当作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因此,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首要的教学任务。那么,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校的老师们更加着力于趣味朗读的创新和实践。
例如,二年级有篇现代诗歌《花名歌》,共有十二行,包含了一年四季12个月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名和特点,导读这几行时,我们通过教师范读、借助图片体会读、创设情境想象读等方法,让学生在缓慢、深情的朗读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出花之特性,可是如果整节课都采用这样的节奏进行导读,不但教学过程拖沓,小朋友更会学得疲惫。于是我们在这两行中穿插了节奏明快的RAP朗读,而在有的地方又采用问答式朗读,如:什么花儿姿百态?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在干嘛?十月芙蓉正上妆。小朋友对琅琅上口、简洁明快的朗读,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正因为学生有了这样的趣读、乐读,所以为今后的善读、美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反复导读,层层推进
朗读,作为语言的桥梁,能把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课堂上,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深深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校的老师常常运用这种“反复导读、层层推进”的指导方法。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一心为民、解决村民生活困难的故事。对于那些饱含老乡们难过、心痛、无奈的句子,我们通过设计这样三种不同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提升感悟。
①问式导读,泛起涟漪
例如老师利用问题式导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一句: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让学生充分感受沙洲坝老乡没有水吃的艰苦生活和无奈之情。
师:周围就只有这么一口小池塘,不吃,行吗?你来读。
生: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
师:这是唯一的水源,不吃,行吗?请你读。
生: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
师:不吃,就只能——学生情不自禁地接道:“渴死!”
读在老师提问式导读的渲染下,让学生仿佛站在了沙洲坝的土地上,一眼望去,尽是黄土,不由自主缓缓读起老乡一阵阵难过的话语,在心里轻轻泛起一丝酸楚的涟漪。
②词语复读,激起波澜
语言文字本就是以表情达意为初衷,文章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情感聚焦的火力点。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文本中的关键词,可以将词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像火种一样燃进学生心里,从而实现“文我交融”。因此,在这里,我们牢牢抓住关键词“苦笑”,运用排比式导语,带领学生进行推进式反复朗读。
师:望着杂草丛生的池塘,老乡强作欢颜……读——
望着浑浊不堪的池塘,老乡无可奈何……读——
望着触目惊心的池塘,老乡无从选择……一起读——
我们通过排比式的导语,让学生仿佛感觉来到了那口池塘边,在一声声“苦笑”的反复朗读中,一步步走进老乡所处的恶劣环境!三次读词,学生心中波澜起伏,感慨万千,一次比一次读得沉重。在最后的齐读中,把那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推进到别无选择的境地。
③音效渲读,卷起浪涛
接着,利用图片、音乐,配上画外音,再次渲染气氛升华情感。“是呀,沙洲坝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地裂出碎纹,方圆几百里,就只有这么一口,又脏又小的池塘。”
师:蹲在池边,欲哭无泪的老乡只能……读——
眼望苍天,老泪纵横的老乡只能……再读——
紧接着,教师播放音乐和图片。虽然在课堂中,我们语文老师不可以轻易、随意依赖多媒体的特效而取代学生对文字的想象、感悟。但是,当学生已经读懂文字的含义,已经透过文字产生了情感共鸣,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大胆借助这种视觉、听觉上所带来的冲击力,让学生本就生成的朗读情感更强烈地爆发。因此,当学生已经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读进了沙洲坝,读进了老乡的内心,心中的情感已经由初泛涟漪变得波澜起伏的时候,我们让学生听着悲凉的音乐、看着荒凉的画面,于是,心中那本就低沉的情感随之也变得愈加沉重,沉重得仿佛都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朗读,成为了释放这种情感的突破口;朗读,让这种压抑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升华。这样在老师推波助澜的渲染语言中,在学生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将心中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涛推向高潮,步入“情自心中来,情自读中出”的美妙境界。
3.诗文融读,润泽无痕
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典诵读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会不失时机地让古诗词穿插在字词学习中,流淌在朗读感悟里,浸润在导读评价间。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课文《木兰从军》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木兰十年征战的艰辛和回归故里、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光彩形象时,将经典名篇《木兰辞》逐一节选,和文本互相穿插,巧妙融合,做到动情地读,深情地读,激越地读,直至读出成长的力量。
春雨润万物,悄然细无声。我们就是这样在语文课堂上,“读”具匠心地挖掘着“朗读之泉”,或趣味盎然,或层层递进,或润泽无痕,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滋养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
三、课后——“读”领风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在立足教材的同时向课外延伸,让课内阅读服务于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
1.以课文为基点,向原著扩展
在学完《格列佛游记》一文后,鼓励学生看看原著,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激发阅读欲望。
2.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展
如学了《晨光》后,让低年级孩子读读金波的经典童话。学了《巨人的花园》后,让中年级的学生读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学了《迟到》后,让高年级学生去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让学生透过作家的一流作品来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创作历程,这种有目的的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主动、更持久。
3.以单元话题为原点,向同主题作品扩展
如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这一话题,安排了《变幻多彩的地球》《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特殊的葬礼》三篇课文。课后阅读《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使学生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鄂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围绕了“亲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迟到》《秋天的怀念》《背袋里装的是什么》。课后推荐学生们看《爱的教育》,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感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阅读,既升华了单元话题,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4.以文体为端点,向同类体裁扩展
如学了《匆匆》这一课,学生对此类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题展开讨论:你还学过哪些散文?你最喜欢哪一篇?让学生不忙下结论,而是先进阅览室去读,去品味,经过反复比较、仔细推敲,从而领会同一体裁文章的特点,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素养。
正是通过以上这四个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我们还分阶段地开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海量阅读实践活动。
在低年级,我们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学生们精心挑选了一些书目,并在班内设立快乐读书角,设计激励性课外阅读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书籍。在校外还提倡父母和孩子开展“亲子阅读”,共同填写读书卡活动,家庭学校配合,让孩子逐渐爱上阅读。
在中年级,我们把“读好书”作为课外阅读的目标,让经典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我们为学生推荐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读本,引导学生同文本、同大师对话,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在高年级,我们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活动,让学生们多读书。在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设计人物名片,做读书卡、制作读书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读书的成果,从而涌现出一大批“读书小明星”。
当孩子们经过广泛阅读而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后,他们早已领略和感受文字世界的精彩,只有阅读而不写作,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两天写一篇小练笔、每周写一篇作文的办法,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读。阅读广泛了,从最初的模仿到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优秀学生形成了独有的创作风格,各班渐渐兴起一阵“小说风”,一批批“小说家”诞生了!他们的作品在学校受得了追捧,有了自己的“粉丝”,孩子们颇为自豪!在“楚才杯”作文竞赛中,也喜报频传!
不同年段的阅读指导,使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快乐畅游,在书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