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使命

2014-06-06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冬祥

成才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校建设文化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冬祥

论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使命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冬祥

近年来,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尤其是把学校文化建设与深化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新课程文化为引擎,带动学校深度变革,成为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潮流。

纵观当前部分中小学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所带来欣欣向荣的教育发展景象,看到校长、教师和学生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所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我们不由得欢欣鼓舞。同时,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满怀期待。尤其是,如何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辩证思考,从教育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升华,清醒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对于科学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持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应当引起学校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那么,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承担哪些教育使命呢?

一、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与文化育人的依存关系

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思考习惯、行为方式、传统习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以及体现这些文化元素的人造景物,等等。从文化载体的不同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狭义文化主要是指与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如知识(包括经验)、价值规范和艺术。对于学校文化来说,按照文化的内容形式、主体和载体的不同,呈现出多种文化形态,如精神文化(也称为理念文化)、制度文化(也称为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与特定学校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显而易见,学校文化应是广义文化在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环境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自古以来,文化总是与教育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化赋予教育以丰富内涵和价值追求,教育赋予文化以传承延绵和生机活力。学校因文化而生存发展和繁荣昌盛,文化得益于学校而世代相传并实现其以“文”化“人”的终极价值。具体说来,教育与文化的依存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毫无疑问,个体的认识思考、行为习惯及其劳动产品,是文化产生的源泉。然而,如果个人的思想、习惯及其产品仅仅依附于独立的个体,并没有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而实现传播,那就还算不上文化。如同某个黑猩猩能够折断树枝做成工具,并且能用它插入洞穴掏出蚂蚁食用,而其他猩猩对此熟视无睹,没有通过教导、模仿、“学习”把这种“经验”传播到其他同类,也就不存在“文化”可言了。也就是说,文化由人类而创生,因人与人的交往而传承。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

其二,学校是文化传承的“田园”,是以“文化人”的主要场所。人类的社会实践、生活娱乐和科学研究是文化创生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对于新生一代来说,接受并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则是学校教育。只有因接受教育而具备了不同形态、不同内容的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人才可能由“野”而“文”,以社会化、文明化的方式存在于世。因此,“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杨国荣,2011),在于通过“以文化人”的教育过程,把“生物人”转化成为“文明人”。可见,从学校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来看,一流的学校是文化育人,二流的学校是教书育人,三流的学校是“应试”育人。

二、不断促进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学校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地域中进行的,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然把他们所在地域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文化特征带到学校中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学校文化也因此必定反映一定地域的文化色彩。可见,“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储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质形态上以外,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拥有者”。(郑金洲,2000)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资源,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消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隔阂,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嬗变,同时也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文化生命活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因此,不断传承和创新本地域的独特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校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消极影响,不少学校已经与文化渐行渐远。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经费“红利”,给一些“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所谓“示范学校”所带来的不是文化的繁荣,而是“豪华的宫殿、文化的沙漠”。学生在学校里所得的只是耗费了宝贵青春年华所换来的“分数”,以及高考结束时抛弃在校园内满天飞雪般的书本资料纸片。

我们提出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校重新回归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育本色,有如本人曾经看到的地处偏远农村小学那样自发的文化教育回归。在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中心小学,老师把本地农村的传统农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资源,引入学校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制作出传统农业耕作所用的水车、磨盘、风车、犁、耙、独轮车等农具,栩栩如生,祖辈的智慧文化结晶一目了然,彰显出“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特色。而汉南区东城垸小学的老师则是通过建设一个小型的蔬菜种植、蘑菇培养、养猪、沼气所构成现代农业循环利用系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代农业种养综合实践课程学习链接起来,向学生诠释了现代农业文明进步的文化信息。这些学校以朴素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教育智慧,为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诸如此类,如果我们的学校都像他们这样,把本地域的文化资源引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原生态文化元素,也为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生活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为本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才能做到“保证适当地传递一切社会文化遗产”(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才能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拯救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使之不会失落和消亡,才能使本地特色文化源远流长、永不枯竭。

三、不断促进世界各国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如前所述,文化因人而生,因传递而成。没有文化传递就不存在文化。学校作为文化传递的主要渠道,不仅仅体现在由上一代向下一代的纵向文化传递上,也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特色的横向文化传递上。学校文化不是简单照本宣科地反映一切社会的全部文化,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重新组织。横向文化交流往往首先从近邻开始,逐渐扩展到远方的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交流。自古以来,中外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大致有三种形式:留学、传教和殖民侵略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来自世界各国的跨文化信息资源更加便利地进入学校文化资源库,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世界大家庭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同传统文化并非全部适合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样,对于域外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差异较大的西方文化,我们要以符合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为指导,对域外文化进行甄别和鉴赏,汲取精华,除去糟粕,以先进的文化丰富我们的文化资源宝库。

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手段和机会,充分表达和传播本地域、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要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转化为本校的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世界文化,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我们的孩子走向世界、改造世界、增强文化认同的适应性和文化软实力。

四、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的学校文化教育实践追求

学校作为新生一代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自然要始终把“文化育人”作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价值追求。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这种违背学校教育传承人类文化历史使命的错误做法,回归“以文化人”的教育宗旨。

然而长期以来,在注重普遍共有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升学考试的驱使下,我们的中小学为了“应试”,往往强调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所在地域独特文化现象的了解和习得,割断了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与学校文化学习的联系,也把教师变成单纯传播书本文化知识的“教书匠”,使师生由生动活泼的文化享有者变成枯燥文字符号的“奴隶”。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优化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文化环境,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研究表明,学校实现“以文化人”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要经过濡化和涵化这两种“化人”过程。所谓“濡化”,意指滋润化育,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其具体表现为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习得(如课堂教学和集体教育活动),依靠教师的启发、引导或强制学生接受已有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经验内化,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涵化与濡化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碰撞和交流,经过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的过程,最后出现一方或双方原有的心智文化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迁,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社会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各自拥有在原有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智文化模式,经过若干年的同班学习生活,彼此的文化认知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蕴含双方原有文化元素的新型文化认知结构模式,从而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无论是来自学校内部的文化自觉而生发,还是来自学校外部的文化输入而变迁,都离不开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校长的文化自觉和智慧领导,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更离不开全体学生对于文化的需求渴望和参与创造,也离不开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理解和支持奉献。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只有倡导学校全体人员共建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够真正肩负起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学校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