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直觉思维
2014-06-06侯光玉
■ 侯光玉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直觉思维
■ 侯光玉
先看看《观察日记》片断。
中午,我在窗户下面发现蚂蚁大军正在搬运一小块月饼。蚂蚁排成近四米长的队伍,有秩序地前进。我好奇地在它们走过的路上用脚擦了擦,再放上几块小砖头阻拦它们的去路。蚂蚁乱了一阵,但一会儿就绕过小砖头重新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我又用胶水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把几只蚂蚁围困在中间。开始,胶水周围都是蚂蚁,好像在商量如何营救被围困的伙伴。过了大半个小时,蚂蚁用碎月饼渣在胶水上铺了一条通道,把被围困的伙伴解救出来了。蚂蚁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吗?它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我真想弄明白。
二年级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马上就发现蚂蚁“聪明、守纪律、团结友爱”。高年级学生读一遍《我的战友邱少云》,马上就能“猜”出作者歌颂遵守纪律的精神的写作意图,并知道这种精神是通过“一动不动”表现出来的。
学生为什么读一遍就能“猜”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呢?这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布鲁纳说,直觉思维不是按规定的步骤前进,而是对整个问题内隐的感知活动。它表现为跃进、越级和走捷径。感知的结果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可见,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互相补充的。
布鲁纳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是正确的,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直觉思维猜出正确答案,再经实验和抽象思维而证明的。布鲁纳主张尽可能从最低年级就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在教学中,要重视儿童的直觉感受,还要给儿童自信和勇气,鼓励他们去猜想,并引导他们去验证猜想。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老师只认同或只习惯分析思维,认为唯有“事实→意义”的路径才是科学的。他们认为,直觉感受到的“意义”,是瞎猜,是非逻辑的“轻率概括”,价值不大。于是,把学生“猜”出的结论弃之不顾,强拉着学生回过头来从事实入手,一步一步地分析,然后得出学生早就知道了结论。这是对直觉思维的误解:其一,“内隐的感知”所冒出的火花(如蚂蚁“聪明”“守纪律”“团结友爱”)常常是明亮而正确的;其二,凭直觉猜度出的结论,并非最终结论,还要经过事实的验证,即要经历“意义→事实→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取的态度是,鼓励学生初读课文即猜测意义(思想、品质、道理等),如果学生的直觉感受是正确的,接下来的教学就应该从此出发,找出并认识事实,验证并深化结论。这样做,既是“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的方法,也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还是一种抄近路的讲读办法,因为它能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理解。
下面用图表简要示意一下直觉思维的进程。
还有几点值得稍微说明一下,列出三点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有的“事实”并不只对应于一点“意义”,教学中可以三项合一。
表中使用了“分析”一词,在教学中,除了通过逻辑分析让学生“知道”外,还可以借助朗读品味、主观体验、描绘形象等让学生“感到”,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