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阿里郎” 走进“鲍家街”(下)——访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育家金爱平

2014-06-06

乐器 2014年7期
关键词:阿里郎谱子钢琴

本刊记者/柳 蕾

时时处处皆学习

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当问到如何看待现今国际众多的钢琴赛曲目时,金老师沉思片刻后说道:“近五年来,我在给学生布置曲目范围上有了些调整。说实话,当今一些国际钢琴比赛中要求演奏的近现代钢琴作品,我本人确实不太喜欢这种近乎“狂躁”风格。我在反思,也许我个人的好恶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于是我不断调整自己在近现代作品上的认知,鼓励他们演奏近现代作品。因为,我给学生布置曲目的标准一定是好听的、学生自己也喜欢的作品。我还曾经跟王笑含(师从于金老师,现任附中钢琴教师)聊过这个事情。他告诉我,在国际比赛中演奏近现代作品已经成为参加国际大赛的必须,是钢琴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但这类的曲目我个人不是太擅长,有时我会请王笑含这批年轻的老师帮我的学生听听。同时,我也听听他们怎样讲解这些现代派曲目。起初接触这类曲目,我还有些嗤之以鼻,但后来发现这类的曲目中蕴含了不同的美的表达方式。我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在金爱平的言谈话语中,她多次提到自己目前还在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记者不禁反问作为一位钢琴教学专家,还需要不断调整吗?金爱平说:“我的教学是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不是否定前面转向另一个方向,而是循着这条线,不断深入下去。现在国际钢琴专业教育有着大量的信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想不被时代淘汰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信息,这跟是不是钢琴教授没有关系。”

从学生身上学教学

与众多教育者相同,金爱平也提到了“教学相长”的从教感受。她说:“我的有些教学理念、方法是从学生身上得来的。我不会在学生面前摆老师的威严,模式化学生的自由发挥。有一次一个学生演奏的一段华彩乐段,他的演奏比我要求的速度要快。但是,我反而觉得他的处理特别好。那个学生以为我会说他,我非但没有说他,反而还夸赞他对音乐驾驭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好。后来我就开始注意,对待技术程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音乐表现,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学成一个模子。这个学生对我很有启发。”

“比如说国际比赛规定不能有一个错音。我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这么鲜明的,错一点我可以原谅,只要不影响整体的音乐。可错音毕竟是错音,为了让学生从现在就养成不错音的习惯,我开始调整,接受这个观点。毕竟要把艺术作品完成好,是不能有瑕疵的。我培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习惯。有一次上课时学生演奏中的错音我没发现,学生自己听唱片发现了告诉我。我开玩笑地告诉学生说‘金老师耳朵坏掉了。’毕竟错音的确是太低级的错误了。”

“还有指法这样的小事,我起初也不是太重视。只有当学生拐不过去了,才帮学生改。虽然事情小,但是这些要从开始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指法观念。我以前对这种小的事情不太在意,现在我要调整对这些细节的重视。”

“我的教学原则是,在音乐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的演奏合理,我可以放弃我的观点。这样会使得学生在音乐里有创作的欲望,我不想做学生的‘霸主’”。

做音乐靠养习惯

在圈内大家都公认,金爱平教出的学生乐感和音乐表达很突出。记者一再追问她是怎样做到的,金爱平说:“我不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教学上的诀窍。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便有了在教学上的观点。其实,教学和生活是异曲同工,在平淡和朴实中慢慢积累,是靠时间磨出来的。”

“比如‘发音’是最常见的问题。从小孩学琴之初,就要告诉他们不能演奏‘垃圾’的声音,比如敲琴、小臂僵硬、砸钢琴的演奏。其实,小孩耳朵对声音有鉴别的能力,教师从开始就要树立好听音乐的观念。有人说这些太高级,尤其给初学的孩子说这个,根本听不懂,但这是最基础的。我在‘五七艺校’最初给那些‘白丁’的孩子讲这些,从他们的眼光里我觉得他们明白我说的‘美’和‘好听’。比如,哪个声音是歌唱的,哪个是跳跃的。至于怎么个歌唱和跳跃,要有区别。怎么通过美好的声音表达内心感受,关键看老师是否给学生们这些判断美的思维。”

“如果要问‘诀窍’的话,那就是我会要求学生体会音乐‘美’。从最初的触键和音乐一吸一呼中开始,即便再简单的音乐也要有音乐的表达。无论是业余初学还是专业学生,这一点都很重要。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给学生建立音乐美的标准,不让学生用耳朵听自己的演奏,等有一天,他的技术练成了,再返回头来学音乐、做音乐,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依靠后面的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提高,但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另外,音感不是靠学,而是靠启发和诱导。只有在起初学琴的阶段就对学生有音乐美的要求,哪怕就是几个音符,也要强调。日久天长地学习之后,学生的音乐表达便会水到渠成地展现出你想要的结果。前几天两个外地的孩子找我来听,一个孩子就弹奏了一段音阶,把钢琴砸得咣咣响。我告诉他其实钢琴还有其他的声音,于是就给他演示了几种不同的演奏方式,我问孩子哪个好听,那个孩子很聪明,觉得我弹的好听。他很快就用我的方法开始演奏,结果大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意识问题。”

读懂乐谱就是读懂音乐

金爱平的教学横跨业余、专业这两个层次。她认为无论在哪个层次,识谱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学生进步的快慢,决定了他今后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学生终归要离开老师,要会看谱子,要理解,要能挖掘谱子背后的东西。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她认为目前学校对钢琴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比如和声、作品分析等课程,没有合理地在附中阶段给学生开设。由于没有这些常识,没有概念,演奏中学生总在处理音乐上出现细小错误,比如和声的走向,明明是解决的和弦,有的学生却在演奏时给了重音。这其实就是读谱问题,也隐含着对音乐不理解问题。”

“读懂乐谱,就是读懂音乐,是成为音乐家的基础能力。现在演奏版本太多,听版本学习不是好习惯,而是应该看着谱子先遵从作曲家的意愿。先听录音也行,但也要拿谱子,毕竟学生还是要遵从学习的道理。我也是近五年来,更加坚定了这一点,这样的孩子学曲子很快。大多数人有错误的观念,识谱时音符最重要,其实只要是谱子上有的都很重要。很多学生的问题和毛病都是初学时不注意音符以外的各种标记而引发的。我们既然是解释音乐的,就要忠实于原谱。”

“在钢琴教学上一切演奏都从美的标准出发,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养成了这样演奏的习惯。另外,作为专业的钢琴演奏者,更要注重读谱这个环节。除了演奏钢琴,还要挖掘谱子背面的东西,甚至要查阅书籍、翻看历史文献,作为演奏者,你就是这段音乐的解释者。”

用心换心跟学生共同进步

金爱平告诉记者说,她在教学方面还在不断提高。她说:“我知识并不渊博,一位外籍人士曾经不相信我没有在国外留学。我的确没有去留学,最多就是到国外短期参加活动。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只要用功,都能学到东西。我年龄太大了,再也没有出国学习的机会了,但我不封闭、不死板。听的多,看的多,紧跟着钢琴教育发展的脚步。而且现在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好,也给老师很大教学上的压力。如果自己不进步,就真的教不了了。这些年,我其实是跟学生们一起往前‘爬’的。作为老师,我要为我的学生负责,让好学生更好,让表现平平的学生找到自信。如果学生有点进步就要启发,引导他。其实一堂课下来真的很累,但不能跟学生发火,遇到真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课下我自己梳理心情。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就会给你一个惊喜,对自己之前生的那些气感觉也值了。”

“另外,我不挑学生。不仅教好的学生,有的老师不想教的我也愿意带,而且对待他们一律平等。我性格比较直爽,看到不合理的就要说,如果看到有的确不合适钢琴专业的学生就会很明白地劝他们干脆不要走这条路,毕竟学习钢琴专业是很艰苦的。”

有一种深情叫做牵挂

在采访中,金爱平谈到了钢琴行业的繁荣,但同时她也表示出了很大的担忧,以及目前社会上有关钢琴活动的怪现象。她说:“别看我参与了考级教材的编写,同时也是‘星海杯’比赛的创立者之一,但我现在对钢琴事业有着很大担忧。首先每年全国报考钢琴专业的学生数量可观,而且不断有人加入到专业队伍来,但我们每年能消化多少钢琴专业人才?每年又有多少名额给学生们进行专业学习呢?另外,我也参加过一些地方活动,我发现有些地方将钢琴变成了一种盈利方式,或者是博得个人名誉的好方法。不去评判这些人的做法和说法,就单单说这些学生,从中是否学习到了钢琴的真谛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些孩子被误导和耽误了。多少年后,这些孩子是否会以教钢琴为生呢?那么后来的那些孩子又该怎么学习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金爱平说:“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个问题不是你该操心的。的确是这样,但是几乎每天都有找上门来让我听的学生,看着有的学生的演奏,我是很同情他们的。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找到这些孩子的优点,先肯定他。如果的确不是走专业的材料,我会婉转地告诉父母,毕竟能来北京找专家的家庭一定是倾注了很多心血的。不能太打击这些家庭,但事实就是如此。”金爱平一声长叹。这番话金爱平说的很恳切,可见她对钢琴的爱早已是牵肠挂肚的感情。也许当人们关注光环和鲜花的时候,有的人却从背面看问题,指出荣誉背后的问题,这是一个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在长达5个小时的访谈中,金爱平的爱人武炳统老师不时递来水果和可口的消暑饮品。记者能感受到武老师对金老师的照顾无微不至,采访中金老师有些事情想不起来还要向武老师询问和求证,足见在金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中武老师绝对是不能缺少的。在金爱平半个世纪的教学中,军功章中也有武老师的一半。

金爱平今年已经76岁,她被评为“中国朝鲜族十杰妇女”,入选《中国名人录》《中国音乐家辞典》等。从上世纪中期走出“阿里郎”的故乡,走进了“鲍家街”,就注定了她与钢琴的缘分。人生不过百年,对于一段历史来说只如白驹过隙,但对于一个人所钟爱的事业来说,早已酿出了太多的牵挂和深情。

(全文完)

猜你喜欢

阿里郎谱子钢琴
阿里郎山岗
纸钢琴
我有一个“大盆友”
试一试,才知道自己真的很棒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超越三八线的“阿里郎”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