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观调查分析—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2014-06-05陈道睿符向阳潘华山
陈道睿,符向阳,潘华山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医学教育
中医类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观调查分析—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陈道睿1,符向阳2,潘华山1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目的]分析中医类专业本科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及其就业指导需求。[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观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偏高,对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但对基层就业不排斥,特殊情况下可接受;而阻碍毕业生下基层的客观因素是薪酬收入、发展空间的限制, 同时与毕业生择业观、专业,对基层现状的认知和对服务基层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也存在相关性。[结论]加强基层机构客观条件建设、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改善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结构, 解决中医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观;就业意愿
目前,中医学专业就业率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1]。而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又极度缺乏,难以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本文通过了解中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观和阻碍其下基层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将中医学生就业难和基层医疗人力资源极其匮乏两大问题相结合,为寻求双赢之路提出些许建议和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类本科专业807名2013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每层按专业总人数的20%进行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四个专业共162名应届毕业生作为样本。发出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应答率为94.4%。问卷内容有三个方面: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基层就业意愿以及基层就业指导的开展情况和期望。
1.2 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自制《中医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表》,采用无记名方式自填封闭式问卷形式调查。同时,采用预调查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在正式调查之前,选取1个专业中一个班共40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为进一步的正式调查提供了较高的可行性。用Excel 2003版和SPSS 17.0软件进行的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样本性别构成情况: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3.6%和46.4%;专业构成情况: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分别占40.5%、22.2%、20.9%、16.4%。
2.2 期望的工作医院及薪酬
调查对象期望工作医院的性质主要集中在二、三级医院,共占总样本量的70.6%、而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对象仅占5.9%、无所谓的占23.5%。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医院的性质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8,P=0.014<0.05)。关于期望薪酬的调查情况,集中在2000~4000元水平。调查对象选择2000~3000元占47.1%、3000~4000占30.1%,选择1000~2000元和4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占11.8%和11.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各样本基本情况在薪酬期望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样本期望工作的医院性质及薪酬情况
2.3 基层就业的意愿分布情况
39.9%的调查对象对于基层就业持乐于接受态度,54.2%的调查对象认为当没其他就业机会时可以接受,还有5.9%调查对象表示对基层就业坚决不接受。该结果提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层就业不排斥,但主动积极性不高,这可为基层就业的引导工作提供参考,见图1。
图1 基层就业意愿构成分布/%
2.4 影响择业意向的因素分布情况
样本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根据百分比从大到小分别为:薪酬收入、发展潜能、工作环境、工作地区、学习机会、父母意愿、单位声誉。其中有68.6%的同学认为有较好的发展是需要考虑的因素,41.2%的同学选择了有好的生活条件,有34.0%的同学选择了良好的人才政策。而有71.9%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及相关政策不大了解,6.5%表示完全不了解,只有21.6%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
2.5 样本获取就业信息情况的分布
50.3%的调查对象通过学校就业指导网站,45.8%通过政府相关网站了解,而辅导员指导的频率较低,仅占25.5%。当进一步问及就业信息的需求时,52.9%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招聘信息,分别有44.4%和43.8%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和相关市场分析,见表2。
表2 样本获取就业信息情况的分布
3 讨论
3.1 政府应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及设施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较艰苦, 这是制约医学生到基层的另一重要因素。调查中关于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原因的选择,有78.4%调查对象选择了薪酬待遇差,62.7%选择了发展空间小,58.2%选择了工作条件差等因素。不可否认,在医学生择业时,无论是薪金福利、工作生活环境、还是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等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较之发达地区者都明显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投入,应该有实实在在的激励政策与医学生基层就业对应:应放宽职称晋升条件,在基层晋升技术职称时,注重实际能力。对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并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2]。
3.2 中医类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
通过调查发现,在自主择业时,仅5.9%的同学自愿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而进一步假设在求职有困难的情况下,也才仅有39.9%的调查对象表示乐于接受,54.2%的调查对象表示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接受。表明中医类本科毕业生总体对参与基层就业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但也不持排斥态度,这一点为引导中医类本科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提供了前提。
不过,研究对象期望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对条件艰苦的基层就业意愿较低。而且薪酬期望偏高,经调查统计,毕业后期望薪酬在3000以上的比例占41.2%,这与谭少明[3]等人在关于广州几所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薪酬研究中仅17.2%学生的期望薪酬在3000以上相比,更加凸显了本研究对象就业期望偏高的情况。医学类学生就业取向偏差主要表现为就业期望值偏高和浓厚的区域观念及经济意识两方面[4]。就业取向偏差、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醒认知,是影响中医类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作为基层就业的主体,中医类学生自身的认识是决定基层就业可行与否的关键。毕业生对无论是城市医疗卫生单位还是基层农村医疗单位,都应正确认识其提供的就业机会,把握职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5]。而广大在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关注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选择积极主动就业对良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重要。
3.3 应加大学校基层就业宣传指导力度
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知严重不足,只有18.3%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了解基层就业相关政策。而关于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50.3%的调查对象通过学校就业指导网站进行了解,45.8%的调查对象通过政府相关网站了解,提示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引导工作是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且反映了当前两主体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仅限于向学生提供数量不多的招聘信息,举办几场就业讲座,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因此,针对基层就业指导,形成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至关重要。
首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进行基层就业意识的教育,通过对中医类学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和提供就业政策等信息,如实地告知学生目前就业的实际困难,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其次学校应引导广大中医类本科生接触社会,提高认识:在教学期间可利用高校在基层附属医疗机构的资源,让学生提前到基层实习体验,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其认识到基层需要他们,基层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平台。
[1] 林其胜.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238-240.
[2] 张锦平,周 梅,吴林雄,等.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 206-226.
[3] 谭少明,李 渊,侯 宁,等.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择业趋向调查与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54-56.
[4] 薛来兴.基层卫生人才需求与医学生就业取向的矛盾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9):248-250.
[5] 黄泽娟,杨 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1):14-15.
(本文编辑:邹 钰)
R192
B
1003-2800(2014)09-0599-03
2014-05-04
陈道睿(1990-),男,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运动医学临床损伤方面的研究。
潘华山(1968-),男,四川泸州人,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运动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