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锂精矿的分析研究及工业应用
2014-06-05陈悦娣
陈悦娣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 830006)
不同产地锂精矿的分析研究及工业应用
陈悦娣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 830006)
本文对不同产地锂辉石精矿的粒度分布、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在晶型转化焙烧实验中,分别考察了温度、时间、粒度等条件对焙烧转化效果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生产经验,总结出不同产地锂精矿的使用方法和规律,为以矿石提锂的锂盐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锂辉石精矿 化学成分 粒度分布 焙烧
1 前言
1790年~1800年,科学家Jose de Andrada在瑞典乌托岛发现透锂长石和锂辉石两种矿石,1817年由瑞典科学家阿弗韦聪(Johann Arfvedson)在分析透锂长石矿时发现了锂,不久,他又在锂辉石和锂云母中发现了锂。
锂是一种柔软的、银灰色金属,它的密度仅有0.534 g/cm3,是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其化学性质十分活泼,锂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常温下,它是唯一能够与氮气发生反应的碱金属,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失去光泽,表面变黑,若长时间暴露,最后会变为白色。主要是生成氧化锂、氮化锂、氢氧化锂。在自然界中,锂是以两种同位素形式存在—6Li和7Li,丰度分别为7.42%和92.58%。
锂在自然界中丰度较大,居第27位,在地壳中约占0.0065%,锂仅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锂的矿物有30余种,主要存在于锂辉石(LiAlSi2O6)和锂云母以及透锂长石(LiNa)AlSi4O10和磷铝石中。
近年来,我国虽然也在大力开发盐湖锂资源,但由于我国盐湖卤水中的镁含量较高,镁和锂分离尚存在着重大的技术障碍,因此,国内矿石提锂工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锂辉石是主要含锂矿物之一,又称α型锂辉石,为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柱状、粒状或板状。硬度6.5~7,密度3.03~3.22 g/cm3。锂辉石的组成为LiAl(SiO3)2或 Li2O·Al2O3·4SiO2,理论含锂量 3.75%(氧化锂8.04%),焙烧至1 000℃左右时迅速转变为β型锂辉石,并具热裂性质。锂辉石多产于花岗伟晶岩中,著名产地有美国加州、巴西米纳斯吉拉斯、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缅甸、我国新疆等地。
采用“硫酸法”处理锂矿石的提锂工艺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由于该工艺所处理的原料为锂辉石精矿,原料化学组成较稳定简单,因而工艺过程易于控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碳酸锂作为基础锂盐的代表,最普遍的生产工艺依然是锂辉石-硫酸法生产工艺,首先提出此方法的是R.B.Ellestad和K.M.Leute[2],原理如下:
此反应的关键问题是:硫酸只能浸出β-锂辉石中的氧化锂,对于α-锂辉石,硫酸无法与之反应。因此,硫酸法生产工艺的第一步必须先将结构致密的α-锂辉石进行高温焙烧,形成结构较为疏松的β-锂辉石。
2 不同产地锂精矿对比分析
2.1 不同产地锂精矿化学成分对比
不同产地锂精矿化学成分对比见表1。
表1 %
由表1可知:
⑴不同锂精矿的品位(Li2O含量)有较大差别,其中澳大利亚锂精矿的品位最高。
⑵国产锂精矿的Fe2O3含量明显高于澳大利亚锂精矿,SiO2含量明显低于澳大利亚锂精矿。
⑶江西锂精矿的灼失量较其它矿高。
2.2 不同产地锂精矿的粒径分布及品位(LI2O含量)
取100 g表1中所示的不同产地的锂精矿,分别用100目筛(孔径0.15mm)和200目筛(孔径0.075 mm)进行粒径分析,同时将筛分出的不同粒径的锂精矿进行氧化锂含量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粒径的锂精矿所占的比例及品位 %
由表2可知:
⑴澳矿粒径>0.15mm的颗粒(100目筛上物)约占总量的55%,远远高于国产锂精矿。
⑵澳矿粒径<0.075mm的颗粒(200目筛余物)约占总量的16%,远远低于国产锂精矿。
⑶粒径>0.15mm澳矿的平均品位远远低于粒径<0.15mm澳矿的平均品位。也就是说,颗粒较粗的澳矿品位较低。
3 不同产地锂精矿的焙烧试验
1 006 ℃是锂辉石的晶型转化峰温度[3]。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在1 050℃下焙烧α-锂辉石30min时,晶型转化为β-锂辉石比较完全[5]。
在晶型转化焙烧实验中,分别考察了温度、时间、粒度等条件对焙烧转化效果的影响。
试验器具:马弗炉、坩埚、研钵。
样品:不同产地的锂精矿分别取3个作为平行样,每个样取50 g,见表3。
3.1 试验一
焙烧时间为20min,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焙烧转化率见表4。
由表4可知:
⑴在1 006℃和1 050℃温度条件下,各产地的锂精矿焙烧转化均不完全。
⑵在1 100℃温度条件下,澳矿焙烧转化不完全,国产矿转化比较完全。
⑶在1 150℃和1 200℃温度条件下,焙烧20 min,澳矿晶型转化比较完全。
⑷新疆矿、江西矿、四川矿,在1 100℃和1 150℃温度下焙烧20min,晶型转化比较完全。
表3 焙料中可锂(可溶氧化锂)、全锂(全部氧化锂) %
表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焙料转化率 %
⑸新疆矿、江西矿、四川矿,焙烧温度在1 200℃时,转化率降低,说明部分β-锂辉石转化为了γ-锂辉石。
3.2 试验二
1 150 ℃温度条件下,不同的焙烧时间下原矿的转化率见表5。
表5 %
3.3 试验三
各种温度条件下,焙烧20 min,不同粒径澳矿的转化率见表6。
表6 %
由表6可知,相同焙烧温度、焙烧时间下,颗粒大小将直接影响焙烧转化的效果,颗粒较粗的锂精矿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确保转化完全。
4 结论
将小型试验数据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实践与试验结合,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⑴澳矿转化焙烧的温度高于国产锂精矿,因此澳矿不能与国产锂精矿同时进行焙烧。国产锂精矿可以按一定比例搭配混烧。
⑵焙烧澳矿的温度应控制在1 150~1 200℃。
⑶国产锂精矿的焙烧温度控制在1100~1150℃,高于1 200℃将在焙烧窑中出现烧融、结圈现象。
⑷焙烧时间应≥20min。
⑸粒径<0.15mm(100目筛下部分)澳矿的品位较高,即要求投入澳矿时,窑尾收尘须控制更严格。
⑹在焙烧过程中,原矿颗粒较大的部分传热较慢,转化焙烧时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
⑺流程不宜长时间投入低品位锂精矿,否则将造成流程中杂质富集。
[1]刘翊纶,任德厚.无机化学丛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奥斯特罗什科,等.曾华珗译.锂的化学与工艺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3]田千秋,陈白珍,陈亚,等.稀有金属.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
收稿:201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