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4-06-05张焕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5期
关键词:优质脑梗死常规

张焕云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1]。随着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和发展, 护理理念也在发生改变, 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 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为发病后24 h内入院, 其中男103例, 女81例;年龄32~79岁, 平均年龄(56.8±5.4)岁;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 每组92例, 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根据神经内科常规措施进行护理, 优质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2.1 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 为患者营造干净、整洁、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保持适宜的湿度及温度, 空气畅通, 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的压抑、紧张情绪,为患者提供保持在家的温馨感觉。

1.2.2 重视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适时进行良好的健康宣教活动, 使患者能够较好地自觉遵守。视患者为自己的亲属, 讲解既往成功病例,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3 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年龄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的相关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需要尽快帮助新住院的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指导患者对病房内的设施正确使用, 并耐心、详细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要格外注意可能导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对可预见性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防止发生相关疾病的突发事件[2]。

1.2.4 转变护理管理模式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设置责任小组, 每组有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性格特征、实际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组成, 并有责任组长负责各级人员的职责, 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可有年资较低的护理人员负责,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则应安排护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 责任组长负责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业务指导工作。

1.2.5 完善考核制度 对各关键控制点进行质量规范, 制定详细的考核流程, 建立“全员参与, 质量优先”的质量管理系统, 同时量化各项考核细则, 建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护士长根据绩效定期对护士的护理成效进行了解, 并及时作出合理安排, 做到考核结果同绩效分配挂钩。

1.3 评价标准[3]①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NDF采用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进行评定。②满意度:主要从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技术水平、心理支持、关爱患者等5个护理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又包含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DL评分和NDF评分比较 优质护理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09, P<0.01);优质护理组患者的NDF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011, P<0.01)。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护理组患者在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技术水平、心理支持、关爱患者等护理方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756, 14.5826, 17.9379, 19.9518, 13.9883, P<0.01)。详见表2。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DL和NDF评分比较( , 分)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DL和NDF评分比较( , 分)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aP<0.01

组别 例数 ADL评分 NDF评分优质护理组 92 61.23±17.39a 5.42±2.64a常规护理组 92 43.56±19.64 17.87±7.51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 诸如失语、瘫痪、意识障碍等, 情况严重者将导致全身性血液循环受阻及营养缺乏等, 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在给予这类患者良好治疗的同时, 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以及健康指导, 尤其是老年患者, 更能够起到缓解其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合理的对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组资料显示, 优质护理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同时, 作者积极转变护理管理模式, 并采用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 让每个护理人员均可以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责任分工明确, 使护理人员由被动变为主动, 自觉性得到提高, 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 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本组资料显示, 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另外, 在护理质量提升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大大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 李仁梅.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22):110.

[2] 梁娟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全科护理, 2010, 8(8):2119.

[3] 詹三华, 张鲁峰, 姚卫民, 等.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中老年进展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5):825-828.

猜你喜欢

优质脑梗死常规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常规之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