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7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2014-06-05刘少飞
刘少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普外二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微创治疗7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刘少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普外二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的探究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ABP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微创治疗(EST/ENBD+LC),并选取同期收治同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ABP,应根据病情急诊一期可早期行内镜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为二期行LC术根治创造条件,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微创;内镜;腹腔镜;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因胆道疾病所诱发的一种急腹症,该症发病急、病情严重多变且病程进展快,由于病理演变机制复杂,常令该症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且增加治疗难度[1]。因此如何有效处理ABP则成为临床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将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ABP患者行微创治疗,并与传统开腹手术进行对比,以此评价微创治疗ABP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2.5 ±2.3)岁;APACHEⅡ评分(7.5±1.4)分。与此同时,选取同期收治同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1.5±2.6)岁;APACHEⅡ评分(7.7±1.5)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ABP诊治原则草案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中上腹部疼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及B超、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两组患者病因:胆总管结石42例,胆囊结石55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23例;两组患者按Balthazar CT分级:Ⅰ级26例,Ⅱ级76例,Ⅲ级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均严禁饮食、持续胃肠检验、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综合保守治疗,待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胆道梗阻、胰周感染、早期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时,及时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入院后亦先保守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根据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有胆总管结石者,若结石数量较少、直径<1.5 cm者,应在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始取石(EST);若结石数量较多,且直径较大者,应先碎石,再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EDT,待术后1周患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若无胆总管结石者,可直接行LC术;若存在胆道梗阻者应入院72 h内行急诊EST或ENBD,待术后观察胰腺及胰周的炎症消退后,且无渗出坏死者,再常规行LC术。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及病死率。
1.4 观察标准:①腹部疼痛缓解时间为从接受治疗开始至患者主诉无腹痛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②白细胞恢复时间为从接受治疗开始至血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的间隔时间;③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为从接受治疗开始至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的间隔时间;④肝功能恢复时间为从接受治疗开始至肝功能恢复正常的间隔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因胆道梗阻致阻碍胰腺分泌所引起胆汁、胰液反流,激活胰酶自身消化,诱发急性胰腺炎,约占胰腺炎发病率的15%~50%,该症因病情危险,应及早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缓解病理演变[2]。临床常规治疗以综合保守治疗+开腹手术治疗,但因开腹创伤大部分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且易出现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而限制开腹手术临床应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d]
临床研究发现,全身器官损害程度与机体炎症变化呈正比[3]。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ABP病情及合并多器官损害及患者耐受性等综合情况,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案,本文研究中,采取分期治疗,首次治疗应以简单术式最大限度解除胰胆管梗阻,降低胰腺导管内压力,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开展确定性手术治疗[4]。
随着影像学及腔镜技术等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开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主流趋势。短期内对ABP患者综合保守治疗48 h后,病情仍得不到控制,应根据有无胆道梗阻及结石大小情况,早期行内镜介入治疗(EST/ENBD),及早去除嵌顿结石,进而可解除壶腹部痉挛,降低胆胰管压力,减少反流入胰管的胆汁量,改善胰腺微循环,及时阻止胰腺进行性坏死等病理进程[5]。早期EST/ENBD治疗,尽量不追求一次性根治,避免增加并发症,待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LC术,切除胆囊得以根治,术后仍需积极全身治疗,并加强各器官功能监测,积极处理并发症,直至患者完全康复[6]。对发病超过72 h,局部炎症水肿较严重,且微创手术生理解剖结构不清,微创治疗风险较高者,应及时中转开腹处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治疗ABP,应根据病情急诊一期可早期行内镜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为二期行LC术根治创造条件,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1] 高治军.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5):147-149.
[2] 张承坤.内镜微创治疗4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1,30(28):202-204.
[3] 杨波,周文平,麻树人,等.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伴发MODS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疗效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5):195-197.
[4] 吕湖.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5):232-234.
[5] 刘昌阔.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3):140-142.
[6] 杨培,曾新桃,冯凯祥,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方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308-310.
R576
B
1671-8194(2014)28-0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