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4-06-05肖昌美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面舰艇声纳诱饵

肖昌美, 李 恒, 彭 佩

(海军装备研究院, 北京, 100161)

国外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肖昌美, 李 恒, 彭 佩

(海军装备研究院, 北京, 100161)

总结了现代鱼雷的特点, 详细概述了西方主要国家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发展现状, 分析了各国鱼雷防御系统的特点, 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研判, 提出了应将反鱼雷鱼雷武器和超空泡射弹等新概念防御武器作为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鱼雷防御系统; 水面舰艇; 新概念防御武器

0 引言

鱼雷作为攻击敌方水面舰艇、潜艇等水中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 主要配装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等作战平台。随着鱼雷技术发展, 其综合性能不断提高, 打击效果逐步增强, 对水面舰艇和潜艇威胁日益增大。

现代鱼雷具备如下特点。

1) 航程远、航速高

目前先进重型鱼雷如MK48、DM2A4、黑鲨等, 航速不小于50 kn, 航程不小于50 km; 先进轻型鱼雷如MK50, MU90, MK54等, 航速一般在50 kn左右, 航程一般大于15 km。可远距离发起攻击, 具备在识别水声对抗器材等假目标后对真实目标发起多次攻击的能力, 同时接近速度快,鱼雷防御反应时间短。

2) 毁伤威力大

目前先进重型鱼雷战斗部一般采用250 kg以上高能炸药, 轻型鱼雷采用聚能战斗部, 装药量约40 kg, 通过垂直命中实现对目标高效毁伤。

3) 隐蔽攻击能力强

现代鱼雷通过采用降低辐射噪声、隐蔽主动探测等技术手段, 缩短鱼雷报警声纳作用距离,轻型鱼雷采用反潜助飞、空投等方式, 在潜艇附近入水, 缩短舰艇的鱼雷防御反应时间, 提高突防和命中毁伤概率。

4) 智能对抗水平高

先进鱼雷采用宽带声自导、线导等制导方式,以及多目标处理、目标尺度识别等信号处理手段,对抗多目标干扰, 打击悬停、坐底等状态的潜艇目标或锚泊水面目标, 在鱼雷远航程支持下, 大幅提高对目标的命中概率。

5) 自身抗爆等防护水平不断提高

先进鱼雷采用新型壳体材料、新型元器件等,提高对水中爆炸防护水平, 对鱼雷的毁伤半径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 鱼雷对水面舰艇的威胁日益增大。据悉, 1枚重型鱼雷(250 kg以上高能炸药)命中可重创甚至击沉大中型水面舰艇。因此,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发展。

本文通过介绍了世界主要海军强国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发展现状, 重点概述了美国鱼雷防御系统发展, 总结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提出了未来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发展需求和方向, 期望能为我国鱼雷防御装备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各国鱼雷防御系统发展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最早发展鱼雷防御系统的国家, 早在20世纪70 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第1代水面舰艇鱼雷防御(surface ship torpedo defence, SSTD)计划,并在许多大中型水面舰艇上装备 AN/SLQ-25 拖曳式声诱饵(又称水精)。SLQ-25拖曳式声诱饵在1个绞盘机上同时配置2个拖曳体, 由1根缆绳拖在距船尾约400 m外, 拖曳体配置时一前一后模拟舰船尺度, 在 1个拖曳体被鱼雷击中或损坏的情况下, 可互为备份, 继续诱骗、干扰鱼雷攻击。

随着鱼雷技术和潜艇声纳的发展, 美国很快提出了第2代SSTD计划, 并于80 年代末投入使用。与第1代相比, 第2代SSTD系统增强了鱼雷报警和系统综合反应决策的功能, 其核心是为水面舰艇装备 1台被动式鱼雷报警声纳, 从而使其能在10 km以外的距离上探测到敌潜艇发射的鱼雷, 并通过信息综合, 在一定距离上实现对鱼雷的识别和定位。同时增加了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模块, 可根据战时水文环境实时调整对抗参数。

该系统主要包括 3部分[1-2]: 综合显控台(AN/SLQ-36)、拖曳阵鱼雷报警声纳(AN/SLR-24)和拖曳式声诱饵(AN/SLQ-25A)。综合显控台将拖曳阵鱼雷报警声纳和拖曳声诱饵的电子部分综合到一起, 完成对鱼雷目标的识别定位、发出报警信号、计算并选择最佳对抗方案, 并向对抗设备下达动作指令。鱼雷报警声纳基阵被拖曳在拖曳式声诱饵后面, 即SLQ-25A和SLR-24共拖在同一根拖缆上。AN/SLQ-25A是AN/SLQ-25的改进型, 考虑到改进前它只能感受到各种分立噪声源,如发动机的轰鸣声与螺旋桨的流体空泡噪声, 改进后它所模拟的不同频率、音量的舰艇标准综合特性噪声更为逼真, 使鱼雷更难识别真假目标,主要装备于选定的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上。

美国第3代反鱼雷水声对抗系统是1988年开始的英美联合 SSTD计划, 其中, 美国重点开发了反鱼雷硬杀伤武器, 并以 COTS(commercial off-the-shelf)方式构建新一代可扩展的信号处理器系统, 重点是将舰上已有的各种水声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 提高鱼雷报警系统的能力。英国侧重开发软对抗器材, 包括火箭助飞声诱饵或通过发射炮发射的消耗式水声对抗器材。在进行了一些验证试验并失败后, 两国决定各自发展自己的鱼雷防御系统。

90年代, 美国又在 SLQ-25A基础上发展了CST MK1鱼雷防御系统, 主要装备航母和两栖作战舰。相比原系统, CST MK1主要增加了消耗性水声对抗器材(LEAD)-ADCMK5、ADCMK6火箭助飞声诱饵及ADCMK7、ADCMK8火箭助飞噪声干扰器, LEAD直径约130 mm, 质量约14 kg,工作时悬浮于水中, 用于干扰舰艇声纳和诱骗鱼雷声自导探测等。从舰上MK-36发射装置发射。

本世纪初, 美国在CST MK1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鱼雷报警性能, 形成SLQ-25B系统,主要增加了多传感器鱼雷综合报警处理系统(SLX-1 MSTRAP), 实现了鱼雷报警的多系统综合。

目前, 美国正在研制 AN/WSQ-11鱼雷防御系统。AN/W SQ-11是包括传感器、处理机、软杀伤和硬杀伤对抗武器在内的集成系统, 将装备伯克级驱逐舰和大型水面舰艇(航母、两栖舰和作战支援舰船) , 使其具备防御尾流自导鱼雷、声自导鱼雷和直航鱼雷的能力。该系统可为舰船指挥官提供全自动目标探测、识别和定位, 无需人工操控。人工操作时, 系统将提供威胁态势信息, 由操作人员最后决定使用软杀伤和/或硬杀伤对抗武器。自动工作时, 操作人员将脱离决策过程, 该系统将自动监视战斗空间, 针对任何来袭目标,对随后的行动步骤做出决策。

AN/WSQ-11建立在海军现有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基础之上。AN/SLQ-25B是研制的基础, AN/WSQ-11为AN/SLQ-25B增加一些其他功能,包括大功率声源(high powered source, HPS)、外触发式声接收机(tripwire acoustic intercept receiver, TAIR)基阵以及反鱼雷鱼雷 CAT(countermeasure anti-torpedo)。HPS不仅为拖曳的TAIR传感器提供主动识别能力, 还具有为系统探测敌方平台发出主动声信号的能力, 可探测鱼雷发射时刻, 探测鱼雷主动发射信号和辐射噪声。CAT是用于对付来袭鱼雷的一次性反鱼雷鱼雷。

据美国防部相关网站报道, 2013年5月15日至19日, 美海军在“布什”号航母(CVN-77)上首次进行了航母用SSTD原型系统的全系统海上试验,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CAT反鱼雷武器系统。CAT是一种箱式封装和发射的微型鱼雷, 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应用研究实验室开发, 能定位、跟踪、并摧毁敌方鱼雷。在为期4天的试验中, “布什”号航母用7枚CAT拦截了7个鱼雷形状的目标, 用于验证全系统能力, 试验宣布成功。据相关资料分析, CAT直径171.4 mm, 长3.048 m, 采用类似 MK 50轻型反潜鱼雷的闭式循环动力系统,噪声比MK 50低。

美海军计划在2035年前, 为所有航母和其他高价值平台装备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

此外, 美国不断升级完善 AN/SLQ-25系统,据称, 最新型AN/SLQ-25C/D系统采用模块化声发射与接收系统, 开放的硬件和软件架构, 不到4 m 的柔性阵(TB-14B), 诱饵拖体与拖线阵共形,光纤拖揽等, 收发更便捷。AN/SLQ-25系列拖曳式声诱饵如图1所示。

图1 “布什”号航母正在施放AN/SLQ-25系列拖曳式声诱饵。Fig. 1 Aircraft carrier "Bush” is deploying AN/SLQ-25 series towed acoustic decoy

1.2 法国

法国海军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SLAT反鱼雷防御系统的研究。SLAT系统分成 3个子系统[3]: 鱼雷报警子系统、综合反应系统和对抗措施子系统。

鱼雷报警子系统提供连续的全景探测, 对鱼雷进行分类和定位。探测可由一个或多个换能器基阵完成。一是专用的“信天翁”拖曳式鱼雷报警短阵, 也可以是安装在球鼻艏或舰壳的基阵, 这样保证了舰船良好的全景覆盖能力。

“信天翁”专用鱼雷报警声纳是一种被动拖曳短阵声纳, 设计在1~6 kHz频带内探测鱼雷的辐射噪声, 并在很宽的可视扇面内提供左右舷判别能力, 能发现15 km外的鱼雷并全天候提供鱼雷“预报警”和分类报警信息。“信天翁”的拖曳短阵可以单独拖曳使用, 也可连接到拖曳线列阵的尾端, 以共用拖缆和绞车[1]。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在 1~6 kHz频段上对鱼雷进行探测和分类。这一频段既是鱼雷辐射噪声宽带能量集中的频段, 还有较为丰富的线谱分量, 而此频段的舰艇辐射噪声已没有这些特征。

2) 能全向、全自动探测20 km外的线导鱼雷,并能探测10 km外的低噪声鱼雷。

3) 自动完成左右舷目标的模糊分辨, 能在约6 km距离上以高于90%的概率完成对鱼雷的分类, 距离更近时, 分类概率明显提高, 误报警率为24 h内一次。

4) 能在约3 km距离上对鱼雷进行定位。

综合反应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对作战态势加以综合分析; 算出鱼雷航迹; 诱饵布放位置及时间; 向指挥员提出规避机动建议; 向对抗措施子系统发送发射对抗器材命令; 确保对鱼雷的跟踪、控制所有采取的行动。

对抗措施子系统包括高性能火箭助飞式声干扰器、自航式声诱饵、DAGAIE或SAGAIE发射装置等[4]。火箭助飞式声干扰器的最大助飞距离为3 800 m, 直径117 mm, 长1 800 mm, 质量约30 kg,工作时间约4~8 min。自航式声诱饵入水后会在尾部布放出3个总长可达80 m的点声源, 模拟舰船尺度, 并用于对鱼雷主动声自导信号进行应答。

此外, 现役法国海军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上大都装备有反潜为主的舰壳声纳或拖曳声纳, 这些声纳原来都没有承担对鱼雷的报警任务, 只有对鱼雷的一定警戒能力。80年代末, 法国海军对现有大中型水面舰艇声纳进行改装以完成鱼雷报警任务。改装的主要工作是为水面舰艇研发并安装了一种专用鱼雷报警接收机SATAR。SATAR是水面舰艇现有声纳的插入式部件, 是一个独立的专门系统, 它的出现使水面舰艇具有了对鱼雷的对抗能力, 主要特点和功能如下。

1) 利用舰上现有舰壳声纳或拖体声纳的基阵信息, 通过SATAR接收机完成对鱼雷的探测、分类甚至定位任务, 并向作战子系统发出可靠的鱼雷报警信息以启动反鱼雷对抗器材。

2) 以全自动方式或交互方式向作战子系统提供可靠的鱼雷报警信息。

1.3 以色列

以色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其水面舰艇上布置鱼雷防御装备, 典型的水声对抗器材是由Rafacl公司研制的ATC-1型拖曳式声诱饵,布置在快速攻击舰上。ATC-1与SLQ-25的功能相类似, 但体积小, 安装方便。

20世纪90年代初, 以色列发展了第2代水面舰艇反鱼雷防御系统 TSDS(torpedo self defence system)[5]。其基本结构与美国的第2代SSTD系统类似, 其中的拖曳式声诱饵 ATC-2与美国的SLQ-25A相比, 性能相仿, 而质量更轻、安装方便, 且无拖速限制, 可在较小的(几百吨)和较快的水面舰艇上使用。这种声诱饵主要对抗声自导鱼雷, 使用时频段可临时选择。

在使用上, 以色列鱼雷防御系统与美国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当水面舰艇到达危险水域时, TSDS系统将拖曳体快速布放到离舰尾约400 m远的水中。据资料报道, 15 s左右就能完成布放任务。ATC-2开始工作后先发出模拟本舰的噪声, 诱骗以被动方式搜索的来袭鱼雷, 当鱼雷在接近到离诱饵约1 800 m左右时, 会转入主动寻的追踪目标, 诱饵也会从被动方式转入主动应答方式继续诱骗鱼雷。当鱼雷发现自己丢失了真实目标时, 便会回到再搜索状态, 在原发现目标的航向位置上进行直航数秒后再转入图形搜索, 因此有可能再次向水面舰艇进行攻击。TSDS系统与美国的 SSTD系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SSTD系统是向来袭鱼雷发出1枚反鱼雷鱼雷实施硬杀伤, 设法摧毁攻击鱼雷, 而TSDS系统由水面舰艇向鱼雷原航向的前方发射1枚自航式声诱饵,使鱼雷在该声诱饵的诱骗下, 进一步丧失战机。

1.4 英国和意大利

一直以来, 英国海军十分重视研究和开发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 早在20世纪80年代, 英国已研制出以 G1738 拖曳式声诱饵为主的水面舰艇鱼雷对抗系统, 随着近年鱼雷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 仅凭借软杀伤装置已很难对来袭鱼雷实施有效对抗, 为此, 英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SSTD的研制工作[6], 以寻求一种低成本、可快速装备的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创新性反鱼雷系统, 其内部应用大量高灵敏度的声学传感器, 拖曳在舰艇尾部的高灵敏度声学传感器可高效识别并准确定位来袭鱼雷的位置。

意大利海军将潜用 C303水声对抗系统移植到水面舰艇上, 形成C310水面舰艇反鱼雷系统。该系统使用悬浮式声干扰器和自航式声诱饵2种对抗器材。悬浮式声干扰器外型尺寸为76.2 mm× 1 125 mm, 质量为6 kg, 采用气动发射装置发射,最大发射距离为 800 m; 自航式声诱饵直径为123.8 mm, 长度883.5 mm, 质量为11.3 kg, 采用A200型微型鱼雷动力, 管装发射。

1.5 俄罗斯

与美国等西方海军发展水面舰艇反鱼雷防御系统的思想不同, 俄罗斯发展了独具特色的SSTD系统。该系统的基础是改造水面舰艇上原来用于反潜目的的深弹系统, 使其用于拦截鱼雷,俄专家称之为“思路的转变”[7]。俄海军不仅没拆除水面舰艇上2 500深弹或3 200深弹, 而且继续开发了6 000深弹和12 000深弹。他们认为远程深弹仍是一种便宜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反潜战武器, 改造后的近程深弹则是一种有效的反鱼雷武器, 因为深弹水下爆炸的冲击波威力足以使上百米范围内鱼雷的电子部件失灵, 从而达到毁伤鱼雷的目的。据资料分析, 现有2 500型深水炸弹内装有 30 kg以上的梯黑铝炸药, 其爆炸的冲击波能使70 m范围内鱼雷的电路混乱, 控制失灵。如果发射几枚深水炸弹组成飘浮防雷网, 不仅可以扩大冲击波的范围, 而且其连续爆炸的声音能够中断声自导系统对目标的跟踪。

俄罗斯以深弹硬杀伤为主的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主要包括主被动联合鱼雷报警声纳、UDAV-1或 RBU-1000深弹发射系统及相应的对抗器材等。

为了将深弹作为反鱼雷的硬杀伤武器, 俄海军专门研制了一种能对鱼雷进行精确定位的主动式声纳, 替代了原来探潜用的拖曳式声纳, 它与舰壳声纳联合起来能对约10 km范围内的来袭鱼雷进行被动三角法探测和定位。当鱼雷进入到离本舰约3 km时, 利用拖曳式主动鱼雷定位声纳对鱼雷进行精确定位, 从而引导深弹拦截鱼雷。对鱼雷进行精确定位的主动声纳基阵是一个拖曳在舰后的圆柱阵, 其工作频率为14~20 kHz。

UDAV-1是国外首个为航空母舰设计的高效鱼雷硬杀伤系统, 目前已装备于“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和“基洛夫”级巡洋舰等大型舰艇。UDAV-1是一个有10个桶状发射管的装置, 既可将声诱饵发射到3 km远的鱼雷航道附近, 引诱鱼雷远离目标, 也可以将深水炸弹布放到来袭鱼雷的航道上, 组成悬浮防雷网, 并通过可编程音响引信引爆深弹炸毁鱼雷。UDAV-1系统发射装置和深弹武器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UDAV-1系统发射装置Fig. 2 Launcher of UDAV-1 system

图3 UDAV-1系统深弹武器Fig. 3 Depth charge of UDAV-1 system

此外, 为进一步提高水面舰艇鱼雷防御能力, 俄海军还设计开发了一种反鱼雷鱼雷系统——Packet-E/NK小型鱼雷防御系统(又称“小包”)。该系统主要由专用目标识别声纳自动火控子系统、反鱼雷鱼雷、箱式发射架发射支架等设备组成。其中, 目标识别声纳系统可自动探测辨识定位来袭鱼雷, 将来袭鱼雷的航行参数生成目标数据, 并将该数据传送至自动火控子系统, 自动火控子系统对声纳传送来的目标数据进行处理,算出反鱼雷鱼雷发射前的准备数据, 自动发射反鱼雷鱼雷。据称, Packet-E/NK反鱼雷鱼雷系统可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概率3~3.5倍。

图4为60年代至今西方主要国家鱼雷报警声纳发展情况; 图5为60年代至今西方主要国家软硬对抗器材发展情况[8-9]。

2 发展趋势

从西方主要国家水面舰艇近 30年发展, 特别是美国近 10年发展情况看, 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发展主要呈现如下趋势和特点。

图4 西方主要国家鱼雷报警声纳发展情况Fig. 4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rpedo alarm sonars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图5 西方主要国家软硬对抗器材发展情况Fig. 5 Development of soft and hard countermeasur e devices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1) 主动或主被动联合远程探测与报警声纳是鱼雷报警声纳的发展趋势, 如美国在研的WSQ-11系统配备的主被动鱼雷报警声纳, 俄罗斯UDAV-1系统配备的主动报警声纳; 强调舰载多传感器信息综合鱼雷报警处理, 降低虚警概率,提高综合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 如美国的 SLX-1 MSTRAP系统, 法国的SATAR接收机。

2) 不断提高水声干扰器材的技术性能, 完善干扰器材对鱼雷的测向、测频技术以及小体积宽带大功率声发射技术, 有效提高干扰增益、声源级等; 发展智能型声诱饵, 实现时变、空变特性的回波亮点, 目标尺度的快速、逼真模拟技术。

3) 积极发展硬杀伤防御武器, 强调系统集成与综合对抗。目前, 美、德、意、法均在研制反鱼雷鱼雷硬杀伤防御武器, 俄罗斯更是一直强调以硬杀伤为主的鱼雷防御, 其研制的“小包”系统据称已装备部队; 在“软、硬”并举的鱼雷防御系统内, 未来将更重视多层次的对抗, 强调系统融合、协同、一体化决策, 提高对抗效率。

3 未来发展方向

从鱼雷防御武器(器材)角度看, 传统水声对抗器材如声诱饵、干扰器受体积等因素制约, 模拟能力、工作时间较为有限, 且通常为独立工作方式, 因此在技术和效能上发展空间有限。随着鱼雷反对抗技术的发展, 来袭鱼雷远距离识别对抗器材的机率大大提高, 在远航程和弹道策略的支持下, 对本舰威胁程度极大。将来应侧重发展网络化的水声对抗器材, 具备检测来袭鱼雷方位能力, 水声通信能力以及与平台设备的通信和交互能力, 特别是组网协同对抗能力。此外, 在硬杀伤鱼雷防御武器方面, 应重点发展以下武器。

1) 反鱼雷鱼雷武器

反鱼雷鱼雷作为一种主动高概率拦截硬杀伤武器, 是近些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研制的重要鱼雷防御装备, 但受水下探测、鱼雷自导、控制、抗干扰等多种技术因素影响, 一直未见正式装备部队的报道。但正如美国反导系统一样, 虽不断有试验失败的报道, 但仍在继续开发和完善,反鱼雷鱼雷也将是“水下反导系统”以及未来水下防御武器的重要发展方向[10], 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将从无到有, 逐步完善, 与水声对抗器材形成水下多手段、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2) 超空泡射弹等新概念防御武器

作为一种潜在的有效反鱼雷近程防御武器,其作用类似于“密集阵”近程反导武器系统[6,11-12],优点在于射速高、发射密度大、可连续拦截, 且经济成本相对反鱼雷鱼雷要低, 同时可实现对潜、对空、对海通用, 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更重要的是, 作为未来水下近程防御手段, 可与火箭助飞式声干扰器材(远程干扰)、反鱼雷鱼雷系统(中近程拦截)组成严密的远、中、近多层次拦截体系,大大提高水面舰艇生存概率。水下声能武器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声纳水下探测和信息综合处理角度看, 鱼雷采用新型动力装置后, 具有高航速、大航程能力, 使敌潜艇能在10~15 km外发射鱼雷, 而鱼雷自导系统的智能化及降噪技术的使用大幅提高了其声对抗能力, 这就要求舰艇上鱼雷报警由各平台不同设备独立探测和处理向多平台、多传感器密切协同、综合探测、信息融合、集中处理方向发展。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将来自不同频率的多个传感器得到的目标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对鱼雷目标形成远程全方位探测、分类识别、精确定位和威胁判定等一系列环境态势感知, 从而实现低虚警概率、漏报概率的鱼雷报警系统。

从舰艇指挥控制角度看, 作为一个战斗整体,舰艇各作战单位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协调一致行动,各作战单位的战斗行动必须服从反潜和反鱼雷的整体作战需要, 密切软、硬杀伤武器之间的协同使用。但由于软、硬杀伤武器系统在设计和操作使用上作为 2种完全不同的武器系统独立存在,现有的利用人工方式进行指挥决策已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 2个系统相互间的不利交互作用使得协调统一变得更加困难。因此, 水面舰艇应开发动态自适应智能优化决策系统, 能够根据鱼雷报警信息, 结合自身现有软、硬杀伤武器装备, 动态自适应快速解算每一个战术单元, 在保证火力通道可用的条件下, 自主智能地完成对抗方案的优化选择、对抗武器通道的分配与发射参数的计算、水声对抗装备的控制发射和舰艇自身规避机动导航等一系列决策与控制任务。这样的一体化设计便于资源共享, 简化系统, 降低成本, 提高系统整体的信息综合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一次对抗实施完成后, 能够快速对对抗方案进行效能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决策系统, 从而优化决策。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现代鱼雷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对舰艇生存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 总结国外鱼雷防御系统发展及趋势, 可以看出, 提高水下信息探测和综合处理, 完善系统集成和强调软、硬武器综合对抗是未来鱼雷防御发展的主要趋势, 而反鱼雷鱼雷、超空泡射弹等硬杀伤防御武器是未来水下防御武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动态自适应智能化决策系统也是将来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 Deniau G, Dick T, Ledard M, et al. Surface Ship Anti-torpedo System[M]. UDT′94, 1994.

[2] 林贺新, 赵荣丽. 国外海军装备性能手册[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3] Foxwell D. Torpedo Defence on the Alert[M].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1998(5):19-25.

[4] 卢万, 李钊. 国外反鱼雷水声对抗技术与发展趋势[J]. 舰船电子对抗, 2008, 31(1): 50-54.

Lu Wan, Li Zhao . Foreign Anti-torp edo Hydro-acoustic Electronic Warfare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J]. Shipboard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2008, 31(1): 50-54.

[5] 陈耀娟, 韩明连. 舰艇鱼雷防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舰船科学技术, 2002, 24(S1): 12-14.

Chen Yao-juan, Han Ming-lian. State-of-the-Art and Trend of Surface Ship Torpedo Defence Technology[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24(S1): 12-14.

[6] 毛金明. 反鱼雷武器综述[J]. 鱼雷技术, 2004, 12(4): 25- 28.

Mao Jin-ming. A Summary of Anti-torpedo Weapons[J]. Torpedo Technology, 2004, 12(4): 25- 28.

[7] 高学强, 宋强, 杨日杰. 水声硬对抗技术研究综述[J]. 舰船科学技术, 2007, 29(2): 28-32.

Gao Xue-qiang, Song Qiang, Yang Ri-jie. A Review of Key Hard-kill Techniques in Acoustic Warfare[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29(2): 28-32.

[8] 黄鑫, 龚佳. 水面舰艇反鱼雷系统发展趋势分析[J].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10(4): 46-48.

[9] 黄鑫, 马曲立, 曹阳. 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近期发展趋势[J]. 舰船科学技术, 2011, 33(2): 10-13.

Huang Xin, Ma Qu-li, Cao Y ang. Simulations of Developmental Trend of Surface Combatant′s Anti-torpedo System in the Near Future[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33(2): 10-13.

[10] 钱东, 张起. 欧洲反鱼雷研发展望[J]. 鱼雷技术, 2006, 14(5): 1-5.

Qian Dong, Zhang Qi. Development of Anti-torpedo Torpedo in Europe[J]. Torpedo Technology, 2006, 14(5): 1-5.

[11] 钱东, 高军保. 国外超空泡武器技术[J]. 鱼雷技术, 2002, 10(1): 3-7.

[12] 钱东, 张少悟. 鱼雷防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鱼雷技术, 2005, 13(2): 1-5.

Qian Dong, Zhang S hao-wu. History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orpedo Defense Technologies[J]. Torpedo Technology, 2005, 13(2):1-5.

(责任编辑: 陈 曦)

Development of Torpedo Defence Systems of Foreign Surface Ships

XIAO Chang-mei, LI Heng, PENG Pei
(Naval Academy of Armanent, Beijing 100161,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orpedoes ar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surface ship’s torpedo defense systems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is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rpedo defense systems are analyzed,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 are forecas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ew concept defense weapons, such as anti-torpedo torpedo and supercavitating projectile, be taken as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orpedo defense system of surface ship in future.

torpedo defense system; surface ship; new concept defense weapon

TJ630

A

1673-1948(2014)02-0150-07

2013-10-17;

2014-01-17.

肖昌美(1969-), 男, 博士, 高工, 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及应用.

猜你喜欢

水面舰艇声纳诱饵
险恶之人
雪花诱饵
反潜巡逻机与无人艇应召反潜中协同声纳搜潜研究
登陆海域水面舰艇对潜警戒能力分析
Daniel Kish
水面舰艇齐射反舰导弹
水面舰艇水声对抗系统对抗声自导鱼雷仿真分析及评估
水面舰艇对潜直线往返巡逻搜索方案优选
一种基于Radon-Wigner变换的拖曳式诱饵辨识方法
关于声纳发射电源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