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刚:中国银行业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2014-06-04
形势很严峻
从目前现状来看,商业银行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中远期上讲都处在非常严峻、非常重大的转型时期。
从近期看,当前的形势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不良贷款普遍在增加,不良率也在增加,从整体上银行业改变了已经持续了多年的不良双降局面。另一方面,利率的增长非常困难,过去两位数的利率增长曾造就了小银行的高效益。
从中远期看,又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这样艰巨的任务,经济结构调整能不能成功,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能不能继续沿着健康、稳定的道路去发展,同时也事关银行在未来能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增长的客观基础。但是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是很困难的,也会持续较长时间,不仅经济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痛苦,对于银行来讲也要承担很多痛苦,包括在这一调整过程当中可能遭受损失,利润增长速度受阻等现象。在这种形势下,银行直接要面对的一些困难,首先就是企业群体整体行为的变化和调整,其次就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当规模的过剩产能的化解,这些都是银行在经济形势变化过程当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除了经济形势以外,整个社会环境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相对有利于银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有所改变,整个社会对于银行有一种排斥情绪,甚至是批判、谩骂,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后,舆论压力尤甚。所以这些确确实实给银行带来了很严峻的经营环境,非常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挑战很强烈
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确实像大家一般认识到的,有可能导致利差收窄等等,这对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实际上随着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再加上未来要实现的汇率市场化以及资本账户的开放,从而使整个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达到全面的市场经济。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整个银行从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模式,到微观的盈利等等都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有一个适应的问题,要尽快调整从方方面面来完善自己,提高抗风浪能力的问题。
监管方面的挑战。近几年以来,中国金融一个很大的进步或者发展,就是监管不断地在向国际靠拢,甚至在很多方面,银行监管走在世界前列。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二者的步调不一致。监管在客观上为银行防范风险、加强风险控制提供了非常好的监管环境,但是同时也给银行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未来的监管肯定还是要继续从紧加强的。
银行转型的挑战。银行现在虽然面临转型,但是转型本身又非常困难和艰难。因为整个社会没有提供一个让银行比较顺利转型的条件。比如说如何转,转到哪儿,转了以后能够对传统的信贷业务替代率有多高,能不能在短期内形成真正支撑银行盈利的基础?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银行依赖于资产规模扩张改变不了。尽管各个银行都在努力转型,但是客观上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从外部讲,社会上也有庞大的对于资金的需求,很多还需要银行支持。从银行自身和社会需求客观的发展需要来讲,都需要银行有稳定的、持续向社会提供资金的能力。如果把这个能力限制住,不仅是银行自身的发展受限,整个中国未来经济在一段时间也会受到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银行来讲肯定也是一个挑战。
在技术方面。虽说互联网对商业银行不会有所谓的颠覆性的影响,但是互联网给金融的挑战使银行业务面临着巨大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一种新的技术来临的时候,它所带来的一种新理念,即互联网思维本身所体现的对客户的一种崭新的理念,以及围绕着这种理念的所作所为,与银行现有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反差。中国的银行也是在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一个转型本身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又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来构建的各种各样的业务模式这样一种挑战。
发展很艰难
今后银行发展很艰难,在未来一段时间,客观上来讲银行将面临着非常艰难的一段路程需要走,业界有两点共识。
转型还要继续。在新的条件下,各个银行都要对自身转型做一个反思和总结,然后适应新的条件和经济形势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后所出现的新氛围,重新进行反思未来转型的战略和道路。
改革继续深化。我觉得对于银行自身来讲,必须要和整个国家大形势和要求相适应。从国家大的方面,经济是向改革要红利的,银行也必须从发展和改革当中求发展、要红利。改革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讲,就是股权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这个基础上形成更加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股权结构来讲,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大方向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具体的策略应该是分层推进,从小银行开始,最终四大国有银行本身也要加大民营化的成份。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