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社会认知:从测验方法到作用机制

2014-06-01陈淑梅车现楠徐忠虎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测量方法测验程序

陈淑梅,车现楠,徐忠虎

(1.石嘴山市第六中学,宁夏石嘴山 753000;2.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3.固原市公安局,宁夏固原 756000)

内隐社会认知:从测验方法到作用机制

陈淑梅1,车现楠2,徐忠虎3

(1.石嘴山市第六中学,宁夏石嘴山 753000;2.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3.固原市公安局,宁夏固原 756000)

人类的大多数认知活动都发生意识觉察或意识控制之外。部分内隐加工会影响社会知觉、判断和行为。基于大量的内隐测量程序被开发、应用,以及更多使用内隐测量程序研究社会认知的报告的事实,内隐社会认知的最近15年可以被称为“测量时代(Age of Measurement)”。内隐测量的内容、结果与外显测量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关于社会认知的内容、加工过程及预测行为等方面各有优势。今后内隐测量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内隐测量背手的心理机制,以及内隐测量到的心理构念影响行为的过程。

内隐社会认知;内隐测验;自我报告;机制

一 内隐社会认知的缘起

Greenwald和Banaji在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之后,呼吁以内隐测验作为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必要方法。[1]内隐测量试图揭示通过内省体验或自我报告无法涉及的社会知觉、判断、以及行为的心理原因。提出内隐社会认知后的15年被称为“测验时代”(Age of Measurement)。研究者开发出大量可以用于评价内隐社会认知的程序、测验或其它方法。目前被冠以“内隐”的测定方法就达二十多种。表1列出了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在这些测验中,内隐联想测验(IAT)应用的最为广泛。这些程序涉及的心理内容,包括:态度、刻板印象、自尊、自我概念,相关研究涉及消费者决策、心理健康、政治行为等多种领域。

表1 社会认知研究中使用的应用程序[2]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B-IAT)210.3%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1332.1%刻板解释偏差(SEB)811.3%刺激反应相容任务(SRCT)1041.7%其他360.6%总引用6282100%

Nosek等以大量研究报告为基础,从实用、有效的角度评价了各种内隐测量方法,回答了一个问题:哪些是只有内隐测量方法可以做到而外显测量无法做到的?并初步探讨了那些在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内发现的,影响内隐测验及无意识行为产生的认知过程,展望了“机制时代”(Age of Mechanism)的研究方向。

二 内隐测验能够探测超越自我报告的心理

意识活动只占大脑所有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既定时刻进入意识的内容是与实际影响知觉者判断因素相关的内容。在自我判断中界定思维和行为之间因果链的操作过程与在他人判断中的相似,不过关于自我的因果关系本身很可能是虚构的。这样就使得不依赖于内省体验的内隐测量不仅仅是实际有用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也有助于澄清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这不是说自我报告总是错误的,而只是说其准确性不够稳定,有时候自我报告所参考的信息可能与导致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相去甚远。

各种因素限制了内省体验提供信息的价值。动机、机遇、环境都可能限制人们报告其意识之中的心理内容;能力不足也可能限制被试把心理内容转换为报告;知觉限制会使得内省方法体验不到某些心理内容。内隐测量却可以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各种被冠以“内隐”二字的测量方法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不是直接的、受控制的、带有意图的主观报告。采用内隐方法评价心理内容,不要求被试觉察反应与测量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说存在特定心理过程只影响内隐测量,而是说内隐测量和自我报告可以评价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内容存在各自的独特性。“内隐”这个词是对很多种方法、策略的概括。另一方面,机制时代的出现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关注影响内隐测量结果的认知加工过程是怎样的。[2]

三 内隐方法的评估内容与自我报告的不同

内隐测量程序的最大特点是间接评价心理内容。研究者用反应指标推测心理内容而不是用反应指标指代心理内容。例如,在情感错误分配程序(AMP)[3]中,在呈现被试不熟悉的中国象形文字前,启动刺激(白人或黑人面孔)快速闪现。要求被试忽略启动刺激,评价与一般象形文字相比较,所呈现象形文字令人愉悦的程度。尽管指导语要求忽略启动刺激,但是结果表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象形文字的评价。与其它内隐测量方法相比,情感错误分配程序的因变量是外显测量,即评价靶子令人愉悦的程度。尽管直接反应是对象形文字的评价,但测量仍然是间接的,因为实际评价目标是启动刺激中面孔的种族是否影响直接评价其它内隐测量方法推测心理内容所用的因变量指标包括反应潜伏期、或分类错误等。间接评价降低了对被试能够报告相关心理内容的要求。

研究注意到,在美国,对非裔美国人从民权运动时代到21世纪早期的外显态度和刻板印象有了巨大的变化,即对他们的消极的刻板印象减少了,态度逐渐趋向于平等主义。[4]在一项被试人数超过70万的调查中,自我报告“白人黑人都喜欢”的回答占据多数。然而,许多人可能只是表面上认可平等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对非裔美国人存有消极刻板印象。同一样本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表明超过70%的褒义词与白人面孔建立联系,这比与黑人面孔建立联系要容易得多。两种测验结果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最后,关于内隐联想测验预测行为能力的元分析发现,该测验预测与种族有关的行为的能力比自我报告法的更强。[5]

四 影响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高相关的因素

关于种族态度的研究说明了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之间既相关又有区别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有助于解释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各自核心建构中公共部分的测量结果;它们之间的分离有助于解释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各自核心建构中独特表现形式部分的测量结果,即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测量结果中不一致的部分。区别性建构可能源自对同一内容不同的心理加工所致。[5]

还有研究认为两种测量间缺乏高相关也可能是受不同测量误差所致。例如,外显测量敏感于被试的反应策略,比如选择极端值的倾向,但是该倾向对内隐测量影响不大。反之,使用反应潜伏期作为因变量的内隐测量敏感于平均反应速度及其它不会影响外显测量的变量。进一步,内隐测量使用间接评价手段,而外显测量使用直接测量手段,后者产生的额外变异可能弱化间接测量到的心理建构的有效性。例如,在情感错误分配程序程序中,被试直接评价中文象形文字的愉悦度其实是对启动刺激影响愉悦度评价效果的间接测量。中文象形文字一定程度上可能真地影响了愉悦度评价,这将减弱启动刺激对最后评价的影响,进而影响内隐测量的效度。最后,即使测量内容是相似的,各种程序设计因素也可能影响评价内容。例如,评价性启动更敏感于单个刺激的特征;内隐联想测验更敏感于它们各自的范畴归属。[6]如果增加内隐与外显测量程序上的相似性可以提高结果之间的相关。

除了上述测量效度、程序等外,还有观点认为内隐测量与自我报告结果不同的部分原因是前者更多地受文化影响,例如被试的反应体现的可能是“文化如何”而“不是我”如何评价非裔美国人。文化影响的形式之一是文化知识,关于某个主题个体报告的内容是受文化影响的、大众的、或夸大了的个人信念或态度,这些与其情感并不一定一致。关于95个问题的文化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结果不相关,但个体观点的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却是一致的。该发现与那些认为文化只部分影响或完全不影响内隐测量结果的观点相悖。文化可能影响内隐测量,不过其影响机制与个体文化的内省评价无关。

影响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结果间不一致的其它因素可能还有:①自我表征策略对外显测量的影响会比对内隐测量的影响多一些;②记忆中经过精细加工表征的建构间比未经过精细加工表征的建构间现出更高的一致性;③简单的两极结构表征间比非两极表征间表现出更高的内隐-外显一致性,表现为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激活水平,影响后来的认知加工。[7]这些因素能够解释内隐-外显反应中的很大一部分差异。

五 内隐测验预测的内容和自我报告预测的内容不同

内隐测量在多个领域内被应用于预测行为,解释那些外显测量所不能解释的变异。例如,自我与死亡观间的强内隐联想可以有效地预测自杀意图与实际行为;[8]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白人内隐地偏好麦凯恩,而黑人内隐地偏好奥巴马;[9]在强烈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从事科学工作的国家,其男女学生在科学与数学科目上的成绩差异比其它国家的更大;[7]瑞典籍经理的种族偏见可以预测其录用瑞典人与阿拉伯人时的倾向。[10]关于184个使用内隐联想测验的预测效度的元分析发现:在所有评价领域内都有积极的预测效果。[5]还有,内隐联想测验还发现了独立于相应外显测量的预测效度。最后,在绝对水平上,外显测量在消费行为,政治偏好等问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了更强的预测力,而内隐测量则在种族间及群体间行为问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了更强的预测力。这些证据表明对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预测力不能够一概而论,它们在不同的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内有着各自的研究优势。

六 内隐测验的测量内容

前述内容强调了内隐测量的范式效度,也就是内隐测量作了哪些工作。现在的问题是:内隐测量测量到了什么,也就是内隐测量的内容是什么?从推演的角度说,后一个问题是回答前一个问题的先决条件。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的(知道内隐测量做了什么有助于理解内隐测量测量到的内容,反之亦然),或者相互独立的(即,即使充分理解了某个测量可以预测的内容,也未必能知道产生该测量的机制是什么)。有些研究依赖内省和自我报告收集数据,但是在内省中产生意识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很神秘的。尽管,自我报告通过内省方法可以收集到一些人类行为的数据,检验部分假设,但是还是无法揭示内省的发生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尽管目前关于“内隐是什么”与“内隐能做什么”之间关系的元理论仍然没有定论,但是理解测量技术背后的机制对于建构科学知识还是有益的。加工过程理论较全面地描述了内隐和外显加工之间的关系。

(一)双加工理论

在心理学领域,双加工过程模型常被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不同研究者对双过程模型的命名和表述略有差异,[11]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即都承认人们拥有两个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个是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高容量的加工系统;一个是需要意识努力的、缓慢的、经过思考的加工系统。为便于统一表达,本书将前者笼统地成为“内隐加工系统”,后者命名为“外显加工系统”,比如人们的安全态度可以分为“内隐安全态度”和“外显安全态度”,对应的测量方法分别是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方法。Evans对两个系统之间按的差异进行了总结概括,具体见表1所示。[11]

表2 双过程理论中两个系统的特点

意识层面快速的缓慢的高容量的低容量的默认进程的抑制的整体的,知觉性的分析的,需要深思熟虑的进化层面早期进化的近期进化的集体理性个体理性人和动物共有人类独有非语言的与语言相关某块化的认知流体智力功能层面联想的基于规则的专门领域一般领域情景的抽象的基于实际的基于逻辑的平行加工的串行加工刻板的平等的个体差异方面个体普遍共有的可遗传的独立于一般智力与一般智力相联系不受工作记忆容量限制受工作记忆容量限制

(二)内隐的词义解析

理解双加工过程理论和内隐测量机制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理解内隐概念的成分。Bargh把自动化分解为觉察、意图、控制力和效能四个部分。[12]例如,觉察过程的缺乏与控制力的缺乏对理解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不过,任何一种内隐测量方法都是受这些过程独特组合影响。Moors和De Houwer提出了一个更综合、更复杂的分解观点,他们认为内隐具备十多个自动化特征。[13]此外,其他人也提出内隐和自动化并不完全等价,需要更多的思考来促进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测量方法的作用机制

产生内隐效应的心理过程可能因内隐程序不同而不同;每种程序解释内隐社会认知的一个不同侧面。例如,De Houwer把测量程序分为刺激-刺激兼容性(呈现刺激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刺激-反应兼容性(刺激的某一特征与做出反应需要参考的标准具有相似性) 。[14]根据分析,Gawronski和Bodenhausen发现,因为刺激-刺激与刺激-反应的兼容性不同,所以能够有效影响某一社会认知的程序不一定能有效影响其它社会认知活动。[15]选择和应用某一社会认知程序将会产生适合这一程序的理论和证据。所以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在研究中我们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方法。此外,因为每种测量程序受多重心理过程影响,但是却只能评价独特的心理内容,所以在既定的应用领域内,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内隐测量方法提供的证据可以全面描述影响内隐测量的心理过程,不过特定条件下的测量还是应该选择特定的程序。例如,内隐联想测验的四重模型界定了四个影响任务绩效的过程——联结的激活、克服偏差效应以做出正确反应、控制性过程与猜测。[2]该模型被应用于理解在个体或情境间观察到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已有种族刻板印象的前提下,与青年人相比,成年人更难做到克服刻板印象做出正确反应,因为其更难抑制自动化反应。[16]这些说明理解内隐过程组成元素和它们对测量程序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未来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继续推进此类该方向上的研究。

七 结论

Greenwald和Banaji呼吁更多地应用内隐测量方法以提高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水平。[2]现在,内隐测量方法已在多个研究领域内广泛应用。其中,评价性启动和内隐联想测验为推进理解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后,内隐测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关于内隐测量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内隐认知形成、改变并可以预测行为?内隐和外显如何相互作用?内隐或自动化的内容及过程对理论发展及解释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改进内隐测量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关变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Greenwald A G,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sel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 4.

[2]Nosek B A,Hawkins C B,Frazier R S.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From measures to mechanisms[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1,15(4): 152-159.

[3]Payne B K,Cheng C M,Govorun O,et al.An inkblot for attitudes: affect misattribution as implicit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9(3): 277.

[4]Katz D,Braly K.Racial stereotypes of one hundred college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33,28(3): 280.

[5]Greenwald A G,Nosek B A.Attitudinal dissociation: What does it mean[J].Attitudes: Insights from the new implicit measures,2008: 65-82.

[6]Nosek B A,Smyth F L.A multitrait-multimethod validation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are related but distinct constructs[J].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7,54(1): 14.

[7]Nosek B A.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evalu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5,134(4): 565.

[8]Nock M K,Park J M,Finn C T,et al.Measuring the suicidal mind implicit cognition predicts suicidal behavior[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4): 511-517.

[9]Handbook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Measurement,theory,and applications[M].Guilford Press,2010.

[10]Rooth D O.Automatic associations and discrimination in hiring: Real world evidence[J].Labour Economics,2010,17(3): 523-534.

[11]Evans J S B T.Dual-processing accounts of reasoning,judgment,and social cognition[J].Annu.Rev.Psychol.,2008,59: 255-278.

[12]Bargh J A.The Four Horsemen of Automaticity: Awareness,efficiency,intention,and control in social cognition.In: Wyer RS Jr,Srull TK,editors.Handbook of social cognition.Hillsdale,NJ: Erlbaum;1994,2: 1-40.

[13]Moors A,De Houwer J.Automaticity: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2): 297.

[14]De Houwer J.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indirect measures of attitudes.In: Musch J,Klauer KC,editors.The psychology of evaluation: Affective processes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Mahwah,NJ: Erlbaum;2003: 219-244.

[15]Gawronski B,Bodenhausen G V.Accessibility effects on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activation and retriev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9(5): 672.

[16]Gonsalkorale K,Sherman J W,Klauer K C.Aging and prejudice: Diminished regulation of automatic race bias among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2): 410-414.

[责任编辑鲁海菊]

Advances in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CHEN Shu-mei1,CHE Xian-nan2,XU Zhong-hu3
(1.Middle School 6,Shizuishan 753000,China;2.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3.Public Security Bureau,Guyuan 756000,China)

Most of human cognition occur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or conscious control.Some of these implicit processes influence social perception,judgment and action.The last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in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the Age of Measurement because of a prolifera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earch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ir practical value for predicting human behavior.Implicit measures assess constructs that are distinct,but related,to self-report assessments,and predict variation in behavior that is not accounted for by those explicit measures.The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ag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 clar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mplicit measurement and how the measured constructs influence behavio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Implicit Measurement;Self Report;Mechanism

G446

:A

:1008-9128(2014)06-0085-04

2014-03-09

陈淑梅(1970-),女,宁夏银川人,中教二级,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测量方法测验程序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基于迭代稀疏分解的介损角测量方法
基于应变原理随钻钻压测量方法研究
一种高效的PCB翘曲度测量方法
创卫暗访程序有待改进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