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究
2014-06-01韩俊波郑尚志王
韩俊波郑尚志王 维
(1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 南京橙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究
韩俊波1,2郑尚志1王 维2
(1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 南京橙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
就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问题,紧扣社会实际,科学系统的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建设方案,设计了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模型。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层结构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大势所趋。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它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为主的本科教育。它与传统“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师资要求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动力、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对技能依托、以特色办学为核心竞争力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
软件工程是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学科专业,但其整体培养模式都参照传统研究型大学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制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行业企业技术更新发展、对实际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范围扩大导致学术型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1]必须重建。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10年来,随着地方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软件工程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总结经验,深入探索、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但软件工程是一门技术实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人才不仅在IT行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涉及各行各业;由于传统研究型培养思维主导,导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弊端逐渐凸显,专业改革落后于行业企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滞后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需求。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专业人才培养不具有明确针对性,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性欠缺,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造成这一问题根源是地方院校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不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从调研地方本科学校现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情来看,传统 “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占据主导,“应用型”与“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区分度不明显。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现有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低于30%。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3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4 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4.2.1 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4.2.2 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
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4.2.3 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
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4.2.4 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
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4.3.1 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
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4.3.2 合作企业岗位实训
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4.3.3 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5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主要侧重于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习方法的形成影响重大;对专业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水平和科研理论转化成果周期率提高极具促进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需有大量工作需要处理,也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答,整个课程体系按照CDIO[6]方式建设和验证。
[1]舒蔚,万常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大学学报,2005,(S2):1-4.
[2]崔巍,张建,邢国波.面向就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3]李红梅,张红延,卢苇.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4]李春英,汤志康.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73-174+178.
[5]骆斌,邵栋.几种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设置方案[J].计算机教育,2005,(2):7-11.
[6]乔付,王国权.CDIO理念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2011,(3):37-38.
责任编辑:陈 凤
G642.3
A
1672-2868(2014)06-0162-03
2014-10-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资助(项目编号:2013tszy031)
韩俊波(1979-),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数据挖掘、计算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