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理论框架和实践设计——以池州学院为例

2014-06-01李铁范汪志国余丙南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文科卓越

李铁范,汪志国,余丙南

(池州学院 a.中文系;b.历史文化学系;c.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走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之路成为不二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的2014年工作要点也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近期(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透露,我国将逐步实现2000年以来新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各种高素质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并将对应的实行两种类型的高考。

由此可见,对于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统一标准或概念。许多人一谈到应用型人才,就认为是高素质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但我们认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类专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养,还应包括文科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有许多学校升格前是以文科教育教学见长,对这类学校来说,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着力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尤为迫切。自2007年升格以来,池州学院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探索,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本文拟以池州学院为视角,对卓越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初步总结。

1 合理确定建设目标

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的教育培养,首要的任务是明确教育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分阶段建设目标。

1.1 总体目标

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与行业、企业、兄弟学校紧密合作,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与方案,改革文科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和体制,建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新机制,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打造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探索文科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教育示范基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文科专门人才,使学校成为省内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 “共享中心”、“示范中心”,引领和带动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培养路径见图1。

图1 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路径图

1.2 阶段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我们以5年为一个周期,将总目标的实现落实为几个不同的建设阶段,并确定了各阶段的分目标:

(1)理论构建与实践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梳理国内外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就文科人才教育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模式、应用型文科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双能型”教学队伍、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校地(企)合作培养等展开系统研究,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制定学校层面的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制定校地(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的规章制度;启动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师资培训。在此基础上,选取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3个专业试点,开展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实践。

(2)规划和方案实施、专业试点和理论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在整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实施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规划和方案;根据理论研究成果,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质量评价标准;使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尝试 “2+2”(2年通识教育+2年专业教育)、“3+1”等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成学校文科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创建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网络交流平台,为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网络培训平台创建打好基础;总结试点专业教育培养经验,根据实践反馈信息修正制度,完善理论,并将更新后的理论用于实践指导。

(3)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和理论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要初步建成省内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示范中心”。理论研究方面,全面总结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模式、质量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撰写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研究报告,并编写指导手册。实践方面,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规章制度系统、科学并行之有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网络培训平台运行良好,校内综合文科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综合文科实践基地建成,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4)全面实施和经验推广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项目前期建设成果在全校所有文科专业推广,并逐步向全省兄弟院校推广,力争引领和带动全省高校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将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制度、机制、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成果固化,并建立质量跟踪体系,根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整。

2 科学规划建设内容

卓越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教育培养,我们认为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建设。既要加强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理论研究,研究应用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机制、评价标准等,同时也要加强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1 理论和制度建设

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应加强对应用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研制应用型文科人才的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研究和实践。

改革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行“2+2”、“3+1”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2”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传统人文专业,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1”即在应用性较强的社科类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见图2),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到机关、企事业学习实践,将课堂设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教改实验班,实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2 “校企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新机制研究。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和深入调查,吸收地方行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参加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商定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与合作方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积极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发放问卷表、实地走访等,对文科专业现有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反思,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创立适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和党政机关、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等联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新机制。

(3)制定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响应“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落实“以生为本 以用为先”人才培养理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并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工作方案;根据文科专业的特点、学科积累和教学改革需要,在遵循人才成长、培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导向,强调素养教育,实行专长分流,制定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标准体系研制。

在充分研究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应用型文科人才的实际需求,选取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等文科专业,加快推进专业改造,科学定位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同时,为了科学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研究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的各项要素后,联合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按照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结合相关行业标准,研制本校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5)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遵循应用型文科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突出能力导向,强化职业适应性,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以文科应用型课程开发和建设为中心,全面重构文科相关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以全面推行课内实践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改革课程体系。通过广泛调研,分析文科专业岗位和职业需求,明确专业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能力模块,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坚持能力导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全面分析专业基础能力,根据市场和学生实际需要培养专长能力,合理设置基础能力课程和专长能力课程,重视专业应用能力课程开发和设置,突出岗位和职业核心素质和能力培养。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专长能力课、专业应用能力课之间的关系,科学分配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时学分。结合专业特点,压缩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科教育课程体系。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相关行业、企事业、政府部门合作,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每个专业重点建设几门优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见图3。课程建设技术路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岗位和职业要素,与相关行业、企事业和政府机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研制课程标准;根据专业岗位和职业要素,构建课程模块;根据能力模块要求开发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在条件成熟时,编写适合专业岗位要素和职业能力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校本教材。

图3 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

3)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应注意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大文科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力度,促进四年本科专业的理论性、系统性、经典性阅读和经典性实验,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的经典著作研读,熟悉并能动手完成本专业的经典实验,学生每学期必须提交一篇涉及本学科专业的经典著作读书报告或实验报告,全面培养学科后劲,增强发展潜力,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4)提升文科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建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施素质教育拓展学分制度,开设校级和系级的教育思想学生论坛,办好博雅大讲堂等品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推进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按照小班化的教学要求对文科专业学生素质提出更高标准,培养通识性人才。建设素质培养社团。进一步建设一批社团,通过“演讲大赛”、“英语能力大赛”、“创新大赛”等高水平技能竞赛,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扩展视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广研究型教学。大力推行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行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功能教室及计算机房等,有效发挥课件教学、网络平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并尝试按照小班化教学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必要经费支持教学方法改革。

2.2 实践建设

(1)建立学校综合文科实验实训中心。

整合学校现有经济类、管理类、教育类、史学类、艺术类、文学语言类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的资源,建立学校层面的综合文科实验实训中心。建成后的综合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由学校统一管理,独立建制,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能满足学校大部分文科专业的实验实训需求。

(2)强力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

在现有的基础上,依托机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建设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将实习、实践与职后的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一并考虑,服务学生实习实践、在职进修提高和教育硕士阶段的远程学习,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3)进一步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立足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3种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各文科相关专业在一年级安排专业认知实践,在二、三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能力实践,在全程安排专业应用实践。相关文科专业的要通过专业实训、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融入职业元素和岗位要求,为实施学分制奠定基础,切实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五中心转变,将“以生为本、以用为先”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

(4)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实践保障建设。

利用本校课程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优势,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现有资源库为依托,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此基础上,抓住地方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引进国内成熟的文科专业教学资源。借助慕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公开资源,广泛收集和借鉴国内相关教学资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整合,为我所用。

2)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分散于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梳理分类,并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整理,建立文科专业教学资源库。

3)拍摄优秀教师教学录像片,并在条件成熟时上网。

4)建设试点文科专业开放式教学网站。

5)最终建成试点文科专业教学研究的资源中心。

(6)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明确专业带头人职责,规范专业带头人选拔机制,严格专业带头人管理,并给予专业带头人一定的待遇,在进修培训、项目申请尤其是应用型课程开发和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真正发挥带头人的“带头”作用。

在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基础上,选拔培养试点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专业专业带头人各1-2名。

2)聘请机关、企事业等部门高级专门人才。完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机制,聘任在机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具有影响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全面参与相关文科专业的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标准建立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参与学校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在学生在其单位实习时,担任学生相关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担任本科生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任务。

3)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明确专业骨干教师标准,规范骨干教师选拔机制,并给予骨干教师一定的待遇,大力培养试点专业骨干教师,真正发挥骨干教师的“骨干”作用。

4)培养“双能型”教师。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大力培养文科专业“双能型”教师。有计划的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一线行业、企事业和机关挂职,真正掌握专业需要的岗位素养和职业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含金量高的相关专业职业资格和操作技能考试,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企事业、机关单位的高级人才到学校专职或兼职任教。

(7)积极推进文科人才培养国际化

为推进文科人才培养国际化,邀请全国乃至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企业领导到我校做讲座、报告,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各项合作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师,来推动我校与国外友好高校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同时,尝试各种合作模式,开展交换生学习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3 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1)开展职业培训。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为机关、企事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

(2)建设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使区域职业院校和对口院校相关专业能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平台,拓展文科职业技能鉴定领域,为区域职业技能人才鉴定服务。

(4)开展智力咨询,发挥地方智库和智囊作用。利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建设改革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尤其是为池州、皖南的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有效服务。

3 切实完善保障措施

3.1 机制保障

学院成立了“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质量工程”工作,负责制定本院“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对项目申报、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质量工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质量工程”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学院设立了“质量工程”专项建设基金,制定“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处、教务处分别对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进行项目管理、经费列支,提供设备、资料、时间等方面的支持或保障,人事处和教务处协调各部门,并组织教师的校内外培训、教师引进和外聘工作。各系部负责对文科人才培养进行组织和管理。

建立项目建设运行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教学运行、教师评聘与考核等相关管理制度以及监控机制;对项目建设计划的实施实行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为项目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3.2 组织保障

由学校牵头,教务处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投资和预期目标;加强各部门各系的工作协调,加强文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以及协调、检查和督导工作;接受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检查和审计,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

3.3 经费保障

建设项目所需专项资金,采取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拨款、学校配套经费和校师资培训经费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同时争取地方投入,取得社会和地方行业企业等支持,筹集建设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为了更好地实施“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预算经费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投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校地合作等,建立资金专项帐户,为卓越文科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3.4 合作保障

学院一直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各系部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保障我院教师外出培训、挂职锻炼、顶岗实训的需要。学院与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十余所高校合作办学,方便了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学院与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江南集中区、池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池州市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大势所趋。各新建本科院校唯有仅仅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主动转型,才会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稳脚跟。要做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除了本文上述提出的理论和实践做法为,我们认为还有几个方面决定着这类学校转型的成败与否。这几个方面也是我们应继续宣传和加强研究的领域。

首先是观念转型。如果观念不改变,任何改变都会是表面的,不会产生实质变化。我们认为,这里的观念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认识层面,即广大学生(考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观念要改变。广大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要改变对传统高等教学一成不变的认识,改变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定位,改变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其二是高校自身认识层面,高校领导层、管理层尤其是广大教师要改变高等教育的“精英”情节,不能以传统高等教育的眼光、理论、标准来看待、认识和衡量自己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要改变“象牙塔”的定位,改变“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春夏与秋冬”的习惯,要主动多与社会、与行业企事业单位接触,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是政策引导。在行政力量占主导作用的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还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从入口来说,政府要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引导高中毕业生报告应用型高校。从培养过程来说,政府应从专业设置、质量评估、经费拨付等多方面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积极转型。从出口来说,应打通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通道,使接受应用型教育的毕业生无后顾之忧。

最后经费要保障。应用型教育关键是学生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基地,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而这些无疑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目前的体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院校除外)的办学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要发展应用型教育,除政府加大投入外,学校自身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争取吸引外来资金。校企(行业),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1]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向梅梅,刘明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张丹海.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引论[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7]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文科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探讨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