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樵夫砍柴的哲理

2014-06-01史子伟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10期
关键词:磨刀石动平衡砍柴

文/史子伟

樵夫砍柴的哲理

文/史子伟

古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民以食为天”,但开门大吉的第一件事却是“柴”。道理是人需熟食,没有柴火是万万不能的。

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笔者在农村干过砍柴、储柴的工作。三秋刚过,男劳力就成了“樵夫”,去小树林砍柴了。把柴砍好后,“樵夫”们还要一捆一捆地把柴扎好,再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晒场上,柴火堆得至少有两层楼那么高。若是等到冬天下大雪再去找柴火,那日子就惨了。柴就是现在说的能源;能源和粮食是战略物资,必须常备不懈!而与柴关系最密切的人,应当是樵夫。砍柴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门学问。有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则便只能事倍功半。下面摘录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有一天,父亲对两个儿子说:“今天,给你们每人一把斧头,看谁在一天里砍的柴多,以后这个家就由谁来管理。”小儿子小虎拿了斧头便直奔山上而去,大儿子大牛拿了斧头端详了一番,发现这是一把钝斧头。于是,他先找了块磨刀石,花了点工夫将斧头磨锋利,然后去山上砍柴。这时,小虎先上山约个把时辰了。掌灯时分,两人把砍下的柴交给了父亲。结果是小虎砍的柴量少质差;大牛砍的柴长短整齐、粗细均匀,而且数量是小虎的一倍。平心而论,两人气力相当,且都很尽心。小虎特别卖力,砍的时间比哥哥多。问题出在哪儿呢?父亲指出,斧子钝了,再大的力气,再多的时间也砍不出好柴,砍不多柴。这大概就是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罢。

如今,有些企业新产品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不少,真正成气候、成为热销产品的倒不多。抢占市场是要抢个先机,求个“快”字,但是往往欲速则不达,其中一个问题是标准的问题没有搞好。新产品从设计、中试、到批量生产,一定要抓住标准化这个牛鼻子。不能认为标准化是“纸上谈兵”、浪费时间。标准化是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无往而不利的“磨刀石”。有一位军事家说过一句话:“打仗要三快一慢”,即部队集结要快,后勤保障要快,进入阵地要快,但发起总攻要慢!这是非常正确的。新产品批量生产之前,一定要把材料、工艺、工装、零部件和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等全面标准化。宁可花费一些时间,但绝不要一边生产、一边返工,一边还要试验,这损失就大矣。

过去有一家汽车厂,试生产的一款新品汽车,希望能赶在半年后的车展上亮相。可是,在出厂检验中发现动平衡性时好时坏,极不稳定。不要说亮相了,出厂也不允许啊!那就找原因呗。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地彻查了一番,真是费时费力。问题找出来了:两只前轮的左右轮装配标准没写明白,操作工就可以随意安装,影响了整车的动平衡性。原来“还是标准惹的祸”!企业领导举一反三,要求在设计上进一步标准化:使得左轮永远装不进右轴,右轮永远装不进左轴。这是标准化的溢出效益,也是樵夫砍柴“磨刀不误砍柴工”哲理的最佳体现。

猜你喜欢

磨刀石动平衡砍柴
小马砍柴
磨刀石
现场无试重动平衡方法研究
磨刀不误砍柴工
放羊的故事
人人都需要一块磨刀石
放羊的故事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曲轴动平衡控制方法
磨刀的人
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