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男子篮球比赛跑动负荷特征的研究

2014-06-01程冬美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下半场中锋后卫

程冬美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我国男子篮球比赛跑动负荷特征的研究

程冬美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通过对中国男子篮球联赛(CBA)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跑动及负荷情况研究揭示篮球运动员比赛中跑动负荷的特点和规律,为篮球项目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依据。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观察、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德国SIMIscout技战术分析软件,系统量化了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条件下的跑动能力、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跑动区域位置点分布情况、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在不同跑动速度下的跑动距离特征等。结论表明:篮球比赛是以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为主,但主要是中低等强度的有氧供能为主占75%左右,高强度及冲刺跑所占比例较少不到10%。从无氧高强度跑动距离阶段来看,也是中锋占比例最少,其次是前锋和后卫,说明篮球比赛的前锋和后卫队员的无氧跑动能力要好于中锋。从运动员比赛活动范围看,前锋运动员活动范围较大,基本是在整个前场范围内跑动;中锋运动员在攻防两端跑动范围基本上都在3分区以内、3 s区弧顶和篮下范围内;后卫运动员的跑动范围也比较大,进攻时主要是接近3分线以外范围内活动。

男子运动员;篮球;篮球比赛;跑动负荷

篮球比赛属于集体球类对抗性项目,因此,比赛跑动能力及负荷特征体现出技术、战术、体能等诸多因素,是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而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和跑动特征是揭示篮球项目比赛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追踪和研究篮球项目比赛技战术运用和比赛跑动负荷特征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篮球项目本质和特征的核心内容。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学手段,结合SIMI 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负荷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篮球运动员比赛中跑动负荷的特点和规律,为篮球项目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男子篮球比赛运动负荷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文献资料,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篮球专项体能和跑动特征方面的学术专著多部,以及多篇相关学术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录像分析法 根据SIMI Scout技战术录像分析系统的拍摄要求以及比赛现场录像条件的限制情况,在实际现场拍摄时使用了2台数码摄像机,分别拍摄2个半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保证摄像机的位置不动,镜头的焦距保持不变,同时,要将场地的中线、边线和底线拍摄到画面中,以便利用场地的长度和宽度等数据对篮球场地进行二维的标定。本文参考艾康伟等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以及丹麦学者邦斯伯制订的不同跑动速度划分的标准来确定篮球运动员比赛跑速等级,将运动员跑动速度为:冲刺跑、高速跑、中速跑、低速跑、慢跑及慢跑以下级别,并根据若干名CBA队员的跑动速度和距离测试,得出运动员的最高跑动速度为9.19 m/s,结合足球速度划分的百分比,确定了篮球运动员跑动速度的标准(表1)。根据上述分析,篮球运动员跑动速度标准划分,如表1所示。

高强度跑包括冲刺跑和高速跑,冲刺跑8.3 m/s的速度近似于跑100 m用时12 s的速度,球员主要利用无氧磷酸盐系统供能;高速跑5.8 m/s的速度近似于跑400 m用时1′8″的速度,这对球员的无氧乳酸供能要求很高。中等强度跑包括中速跑和低速跑,中速跑4.3 m/s的速度近似于跑3 200 m用时12 min的速度,运动员以这种跑速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机体处于高强度的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状态。上述3种强度的跑动能力是现代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对运动员身体能力的1个基本要求。低速跑由高强度有氧跑到低强度有氧跑的过渡。低强度跑包含慢跑和走2种形式,属于有氧运动,而且强度较低。如表2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活动形式的划分。

表1 篮球运动员跑动速度标准

表2 球员在比赛中不同活动形式的划分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篮球比赛均可以采用随意换上换下运动员的换人规则,运动员都不能打满全场,选取每个位置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即忽略运动员的换上换下次数和上场时间,这样可以分析每个位置运动员的全场跑动数据,

为运动队和教练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依据,因为每名运动员训练时,要储备的全场比赛的跑动能力,而不是某一时间段的跑动能力。

2.1 篮球比赛运动员上、下半场和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及负荷特征篮球队员上、下半场和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篮球运动员上、下半场第1速度段的冲刺跑平均距离分别为24 m和18 m左右,各占半场平均总距离的0.9%和0.7%;第2速度段中,高速跑平均距离分别为141m和131m左右,各占半场平均总距离的5.34%和5.08%;第3速度段中,速跑平均距离分别为302 m和282 m,各占半场平均总距离的11.44%和10.94%;第4速度段中,中低速跑平均距离分别为420 m和413 m,占各自半场平均总距离的15.91%和16.03%;第5速度段中,低速跑平均距离分别为540 m和531m左右,占各自半场平均总距离的20.45%和20.6%;第6速度段中,慢跑以下平均距离分别为1 213 m和1 202 m,占各自半场平均总距离的45.95%与46.64%;上下半场平均总距离分别为2 640 m与2 577 m。球运动项目特点有关,如频繁的换人可使运动员有充分的休息,与其他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相比场地较小,且区域及位置分工较模糊等。

从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及负荷的统计可以看出,篮球运动员全场第1速度段的最多距离是90 m,最少距离是14 m,平均距离53 m,占平均总距离0.8%;第2速度段的平均距离是272 m,占平均总距离的5.21%,无氧高强度跑占6.1%;有氧中高强度跑距离平均为1 417 m,占平均总距离的27.17%;有氧低强度跑距离为3 486米,占平均总距离的66.82%;1场篮球比赛全场平均跑动距离约为5 217 m左右,最多6 700 m左右。

2.2 不同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和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范围特征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篮球运动员跑

从上、下半场的跑动负荷强度看,以无氧磷酸盐供能和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高强度跑分别占6.24%和5.78% ;以无氧有氧混合供能为主中等强度跑占27.35 %和26.97%左右;以有氧供能为主低强度跑约占66.4 %和67.24% 。

根据所得数据,篮球比赛中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上、下半场都有所不同,上半场各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都高于下半场。但对上、下半场各速度段跑动距离的T检验发现(表4), 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主要与篮动位置特点,把篮球运动员分为中锋、前锋和后卫队员。在分析跑动数据时,本研究是以位置为单位进行分析的,例如,北京队的中锋位置是由2名队员轮换上场,本研究把2名队员的跑动数据相加,即中锋位置队员参加1场比赛需要的跑动能力,因为在训练中运动员跑动能力的储备是以完成整场比赛为目的的。因此,本研究对篮球每个位置的运动员都采用了上述分析方法。

表3 篮球队员上、下半场和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描述性分析

表4 篮球运动员上、下半场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T检验

从统计表5中显示,中锋运动员的平均跑动距离为4 219 m,上半场跑动距离为2 131m,下半场跑动距离为2 088 m;前锋运动员平均跑动距离为5 641m,上半场跑动距离为2 867 m,下半场跑动距离为2 774 m;后卫运动员平均跑动距离为5 605 m,上半场跑动距离为2 836 m,下半场跑动距离为2 769 m。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位置的篮球运动员不同跑动速度的跑动距离是存在差异的,但对不同位置队员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进行了One-way ANOVA的分析。结果显示,从第1~第6速度段跑动距离方面,中锋与前锋和后卫位置队员之间在上、下半场和全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后卫和前锋位置队员跑动距离多于中锋,前锋与后卫之间相差不大,但前锋稍多于后卫队员的跑动距离。

在总的跑动距离上,前锋队员最多,后卫队员次之,中锋队员最少,冲刺跑上,前锋和后卫队员最多,中锋队员最少。其他跑速的跑动距离中,前锋和后卫差别不大,但都大于中锋。从以上结果来看,位置分工的不同是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跑动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前锋运动员在进攻时活动范围较防守时范围要大得多,防守时一般都是在3分区内进行,而进攻时基本是在整个前场范围内跑动,这主要是因为在进攻时前锋运动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最长距离完成快攻;中锋运动员在攻防两端跑动范围基本上都在3分区以内、3 s区弧顶和篮下范围内并且攻防基本相同,这与中锋运动员的位置特点、技术习惯和在比赛的所起的作用有关,此外中锋运动员一般情况下不参与快攻;后卫运动员的跑动范围比较大,进攻时主要是接近3分线以外范围内活动,这与他们要组织进攻的任务有直接关系。如图1~3所示,可清晰看出各个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范围。

图1 中锋运动员跑动范围

图2 后卫运动员跑动范围

表5 不同位置球员不同速度平均跑动距离对比

通过分析发现中锋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数量上存在差异,第1速度段上、下半场平均跑动距离基本相等,第6速度段跑动距离下半场高于上半场,第2~5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对上、下半场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进行了T检验分析,结果(表6)显示第1~第6速度段和跑动总距离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图3 前锋运动员跑动范围

表6 篮球中锋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T检验

通过对前锋运动员分析发现,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数量上存在差异,第1~第6速度段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但对上、下半场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进行了T检验分析,结果(表7)发现,第1~第6速度段和跑动总距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7 篮球前锋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T检验

通过对后卫运动员分析发现,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数量上存在差异,第1~第6速度段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都高于下半场, 但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表8),第1~第6速度段和跑动总距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以上分析看,在上、下半场和全场比赛中,中锋与前锋和后卫队员之间的跑动距离有显著性差异,从高强度跑动距离的数量和总距离来看也是前锋和后卫高于中锋,而前锋和后卫差异性不显著。表明前锋在跑动距离的位置特点方面是介于内外线队员之间的,这也符合现代篮球对前锋队员的要求,既能在内线攻防,又能在外线投3分球,同时要参与部分的外线防守。

2.3 不同位置运动员无氧高强度跑动距离特征 图4显示,前锋和后卫队员的全场冲刺跑动平均距离最多,达到了55 m,而中锋队员的全场冲刺跑动距离最少,为15 m。高速跑方面,从图5可以看出,后卫队员距离最多,达到326 m,前锋队员次之,中锋队员最少为139 m。这是因为后卫队员在进攻时需要通过不断的冲刺跑和高速跑来拉扯防守的空挡、寻找机会传球或得分,在本方丢球后还要通过高速跑动对对方进行逼抢;前锋运动员则是在进攻穿插跑动、摆脱接球、持球突破、防守盯人或者协防时会出现冲刺中锋队员在防守时更多的是防守篮下的区域,为最后一道防线,中锋队员只是进行一些被动的冲刺跑和高速跑即可,而在本队进攻时冲刺跑和高速跑距离也是很短的,中锋队员很少下快攻,在进攻时更多的是以阵地进攻为主跑和高速跑。

表8 篮球后卫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T检验

图4 不同位置运动员冲刺跑动距离对比

图5 不同位置运动员高强度跑动距离对比

同时,相对与上半场比赛而言,各位置运动员下半场的冲刺跑和高速跑距离出现下降。在冲刺跑中,前锋队员跑动距离下降尤为明显,大于中锋与后卫队员。在无氧高强度跑动距离阶段,中锋占总距离的4%左右,前锋和后卫此跑动阶段占总距离的6%左右,说明篮球比赛的前锋和后卫队员的无氧跑动能力要好于中锋。

2.4 不同位置运动员有氧中强度跑动距离特征 有氧中强度跑是以有氧和无氧供能为主的跑动,由图6、7可见,各位置的运动员各自上、下半场有氧中强度跑动距离差距不大,如中锋队员跑动距离上半场为552 m,下半场为520 m;前锋上、下半场有氧中强度跑动距离分别为780 m和748 m;后卫分别为775 m和744 m。其中前锋队员和后卫队员的跑动距离比较相近,中锋队员最少。在第3速度段的中高速度跑动距离方面,上、下半场和全场前锋和后卫与中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前锋与后卫队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锋明显低于前锋和后卫队员。这是因为,中锋队员在进攻方面更多的是以贴身进攻技术、策应、抢前场篮板球、二次进攻等技术为主,在防守方面则以防守篮下保护争抢后场篮板球、封盖、协防、补防进攻运动员为主。前锋运动员进攻活动范围大于防守,防守一般都在3分区内进行,而进攻时基本都是在整个前场范围内跑动,同时,还要常常参与快攻;后卫运动员在前后场跑动范围基本相当范围都比较广,而且后卫还是快攻的发动者,因此前锋和后卫运动员跑动距离要远大于中锋运动员。从无氧高强度跑动距离和有氧中高强度跑动距离看,前锋和后卫的无氧跑动能力与无氧和有氧混合跑动能力较好。

图6 不同位置运动员有氧中高强度跑动距离对比

2.5 不同位置球员有氧低强度跑动距离特征 有氧低强度跑动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跑动,是球员在比赛中恢复体能的主要阶段,无论中锋、前锋或后卫运动员在恢复阶段较多处于慢跑及慢跑以下跑状态。有氧低强度跑动距离大于其他强度的跑动距离,与跑动总距离、无氧高速跑、有氧中速跑距离有明显差异,从图8可以看出各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的有氧低速跑动距离都有所增加。这是由于篮球比赛的特点,运动员在场上体能下降,需要更多地通过有氧低速跑来恢复体能。从第5速度段看,表明中锋的有氧能力有待加强。有氧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这种跑动能力虽然不是决定进攻的得分和关键时刻防守的跑动能力,但却是连接下1个关键动作的跑动能力,因此要加强这一速度段跑动能力的训练,使中锋队员能够在比赛中攻防两端的跑动更连贯。

图7 不同位置运动员有氧中强度跑动距离对比

图8 不同位置运动员有氧低强度跑动距离对比

从各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来看,各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是与篮球运动比赛特点有关,换人较频繁使运动员能得到较充分的休息,篮球场地与其它同场集体对抗类项目相比较小,时间较短限制了运动员的跑动,且身体接触较激烈也较频繁,能量消耗较大也影响了跑动距离。

从全场跑动总距离看,中锋队员在3 734~4 819 m之间,平均距离4 210 m;前锋队员全场跑动距离在4 600~5 394 m之间,平均跑动距离4 998 m;后卫队员全场跑动总距离在4 762~6 522 m之间,平均距离5 566 m。通过上述描述性分析看出不同位置队员在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上中锋与前锋和后卫队员存在差异,即中锋和后卫多于中锋位置的队员。

从跑动的负荷强度来看,不同位置的运动员也有差异,第1、2速度段的高强度跑中锋队员占3.88%,前锋占6.73%,后卫队员占6.76%,是后卫队员高于前锋,前锋高于中锋队员;第3速度段中高强度无氧有氧混合供能为主的跑中锋队员占10.76%,前锋占11.27 %,后卫队员占11.35%,后卫和前锋队员高于中锋队员;而有氧为主的低强度跑是中锋和前锋高于后卫,分别为47.69%、48.91%、46.40%。

3 结 论

1)一场篮球比赛全场总跑动距离大约6000米左右,且上、下半场各速度段跑动距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中锋、前锋和后卫各自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各速度段的跑动距离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方差分析看,不同位置运动员各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都存在一定差异,前锋队员最多,后卫队员次之,中锋最少,位置分工的不同是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跑动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2)篮球比赛是以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为主,但主要是中低等强度的有氧供能为主占75%左右,高强度及冲刺跑所占比例较少不到10%。

3)从无氧高强度跑动距离阶段来看,中锋占比例最少,其次是前锋和后卫,说明篮球比赛的前锋和后卫队员的无氧跑动能力要好于中锋。

4)从运动员比赛活动范围看,前锋运动员活动范围较大,基本是在整个前场范围内跑动;中锋运动员在攻防两端跑动范围基本上都在三分区以内、三秒区弧顶和篮下范围内;后卫运动员的跑动范围也比较大,进攻时主要是接近三分线以外范围内活动。

[1] 刘丹,王新洛,朴刚,等.对国家男子足球队运动员比赛活动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12-17.

[2] 苑廷刚,洪平,胡水清.CBA优秀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82-87.

[3] 孙铁环,刘丹,曹晓东,等.中国国家队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179-181.

[4] 刘丹,曹晓东,赵刚,等.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赛运动员跑动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09(10):51-60.

[5] 李强,贺耀杰.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49-56.

[6] 于少华,刘丹,李强,等.中国男子优秀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6):34-40.

[7]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9] 马特维耶夫.竞技运动理论[M].姚松平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10]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Research on Run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of Men's Basketball Competition in China

CHENG Dong-m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Through research of player running and load in CBA competition, this thesis reveals run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basketball player in competi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scientific training.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video analysis, observ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utilizing German SIMIscout tactics analysis software,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quantifies basketball player’s running ability in competition, different basketball players’ running regional location point distribution, different basketball players’ running distance under different running speed. Conclusion: basketball competition is primarily based on mixed anaerobic and aerobic power, but mainly supplied by middle and low intensity aerobic power accounted for about 75%, high strength and sprints proportion is less than 10%. From anaerobic phase high intensity running distance, center is the least, followed by forward and defender, showing forward and defender anaerobic running ability is better than center. From player moving range, forward is relatively large, mainly within scope of entire front running; Center player on both ends basically within three partitions running range, three seconds area within scope of couple and basket; Defender player movement range is also quite large, mainly close to scope of outside three-point lineduring attack.

men player; basketball; basketball competition; running load

G841

A

1004-7662(2014 )06-0064-07

2014-06-10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基本-09-09课题:“球类集体项目比赛负荷特征及运动形式的研究”。

程冬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下半场中锋后卫
中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进入下半场
人生下半场,这才是答案
智能驾驶的下半场
篮球的由来
重庆房产税改革下半场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蔡中锋闪小说四题
蔡中锋闪小说两篇
蔡中锋闪小说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