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晚期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 近期疗效分析
2014-05-31魏秋良
魏秋良
在临床上,由于癌症早期患者器官功能不会发生失代偿,并且无临床症状,故癌症患者一经确诊大都已进入中晚期[1]。在肺癌治疗领域,大多数患者因为就诊较晚,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段,且此类患者若是实施手术反而会加大癌灶扩散和转移的风险。因此,此类患者多应用非药物手段,如全身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2]。随着介入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晚期肺癌患者可以应用支气管动脉灌注介入(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BAI)来进行治疗。该疗法创伤轻微,局部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小,故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晚期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专项研究,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择选病例均为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2011年8月~2012年11月确诊并收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合计144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肺CT 或磁共振及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确诊,且病情已进入中晚期。其中男83 例,女61 例,患者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51.2±6.8)岁。患者病程41~92 d,平均病程(51±7)d。按照癌灶位置划分,91 例为中央型肺癌,53 例为周围型肺癌。所有患者均排除转移性肺癌、脏器功能不全及介入治疗禁忌证等不宜纳入本次研究的情况。按照病理结果划分,73 例为鳞癌,51 例为腺癌,13 例为未分化癌,7 例系其他类型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常规组,每组72 例。2 组一般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本组患者均应用全身治疗,即遴选相应方案进行化学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VAP 方案,即足叶乙甙、顺铂、阿霉素联合化学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应用CAP 方案,即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联合化学治疗。每4 周为1 个化疗周期,合计3 个化疗周期为1 个疗程。
1.2.2 临床组 本组患者全部实施改良Seldinger 技术介入疗法。应用CGO-2100 型数字减影血管机,遴选Cobra 型5 F 导管,实施单侧股动脉穿刺,并选择性插入支气管动脉内,实施连续血管造影。造影剂为欧乃派克,以生理盐水稀释至40%以下,造影剂静脉推注速率为0.5~1 mL/s。造影后应密切判定肿瘤血管及其供血支动脉的分布及染色状态,而后操作导管,使其进入肿瘤靶血管内。之后,则为患者注射抗恶性肿瘤药。本次介入灌注化疗仍应用联合化疗方案,方案如下:顺铂60~90 mg,丝裂霉素10~14 mg,阿霉素及表阿霉素各40~60 mg,5-氟脲嘧啶500~1000 mg,喜树碱2 mg,吉西他滨1~1.2 g。用药剂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实时调整。将遴选的药物以生理盐水稀释,而后实施推入注射,一般在15~30 min 内完成注射。若是患者合并有阻塞性肺炎,可额外为其注入0.6~1.2 g 洁霉素进行干预。应用3 F 微导管进行插管遴选,栓塞治疗选用碘化油及明胶海绵。治疗完成后即实施拔管及穿刺点压迫止血,而后送入病房平卧休养及观察。观察期间为其实施静脉补液水化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并实施预防性抗炎治疗。同时需监测其24 h 尿量,观察其下肢活动情况。每4 周为1 个治疗周期,合计治疗3 个周期为1 个疗程。2 组治疗前后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血象,并且通过实施肺CT 检查以评估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1)完全缓解:全部已知癌灶完全消失达4 周以上;(2)部分缓解:肿瘤体积减少30%以上达4 周以上;(3)未缓解:肿瘤体积减小不足50%,且无扩大达25%以上的病变面积;(4)恶化:肿瘤体积增长25%以上或肺内生成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各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数据应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近期疗效对比 临床组总有效率为70.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41,P=0.000,见表2)。
表2 2 组近期疗效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组患者术后均有程度不一的胃肠道反应、胸闷、气短、咳嗽、发热等轻度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1周内均缓解。无血象或肝肾功能异常病例出现,无中断治疗病例。
3 讨论
一般来说,中晚期肺癌多已不适宜实施外科治疗,故临床上此类患者多率先应用化学治疗以缩小癌灶[3]。然而,由于常规的静脉化疗属于全身治疗,单位区域内,尤其是癌灶区域内的药物浓度较低,因此常规化疗对此类患者难以收获显著的疗效。临床资料指出,肺癌其瘤体内部及瘤体周边并没有肺动脉为其实施供血,恶性肿瘤的供血主要依赖于支气管动脉[4]。因此,肺癌介入治疗技术以支气管动脉为给药路径,直接定位癌灶将多种抗恶性肿瘤药剂进行介入性灌注。这一疗法不但可极大地提升肿瘤内部的药物浓度,而且人体内的外周血药浓度非常低。同时,介入灌注化疗可避免传统化疗时大量药物结合血浆蛋白后失活,使大量有效成分成为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游离药物,可将药物有效集中至癌灶内进行治疗,极大地遏制肿瘤细胞DNA 的合成,以细胞毒的药理作用将潜在的微小癌灶彻底杀灭,从而强化化疗药对实体肿瘤的杀伤能力性,显著缩小肿瘤体积。临床研究指出,介入化学治疗与全身化学治疗相比,药物效价最高可提升22 倍,疗效最高提升10 倍[5]。而由于其他组织器官内药物浓度极低,故化疗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非常轻微,故患者其不良反应非常小。同时,化疗药在灌注治疗后进入血液内进行循环后,还可再次抵达癌灶位置,发挥全身化疗时的治疗作用,由此可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应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确切。
需要注意的是,在介入治疗期间,应严格控制造影剂的浓度及剂量[6],以避免脊髓损伤,从而防止偏瘫等严重并发症。原则上应严格按照临床操作规程将造影剂事先充分稀释,且严格控制推注剂量[7]。在注射化疗药物时,应合理控制推注速率,这样不但能极大降低化疗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还可大大延长药物与肿瘤细胞的接触时间及接触面积,从而强化治疗效果。介入化疗合并实施栓塞术时,还应严格避开脊髓动脉[8],控制栓塞剂用量,防止栓塞剂返流,且原则上只可实施单次栓塞,以避免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临床组总有效率为70.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3.06%,表明支气管肺癌中晚期实施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高于全身静脉化疗。同时,介入治疗操作便捷,无严重外科创伤,无严重不良反应,故患者的依从性较好。综上可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应用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1]杨能学,刘乾贵.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中晚期肺癌53 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68-3769.
[2]许顺驰,周东培,钟建华,等.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1-2.
[3]黄扬,朱宇峰,张兴仕.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24-125.
[4]贺正欣,周永明,倪亚康,等.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73-1074.
[5]王瑞涛.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9(11):1049-1052.
[6]白冲.经支气管镜介入诊断和治疗支气管肺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2):109-112.
[7]王萍,孙元利,苏梅芳,等.55 例原发性中晚期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7):721-722.
[8]徐洪俊,高兴波.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