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颅底脊索瘤的CT、MRI 影像诊断方法
2014-05-31付姣慧
付姣慧
脊索瘤在临床中的发病率非常低,此种疾病为恶性肿瘤的一种,一旦发病对患者的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颅底脊索瘤常发生于颅底斜坡、鞍区部位。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CT、MRI 方式来辅助诊断。但2 种诊断方式在临床中有着不同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两种方式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优劣,回顾性分析诊断为颅底脊索瘤的患者的CT、MRI 图像,并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3月~2013年9月间22 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年龄(57±12)岁,其中男13 例,女9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MRI 检查,并在术后通过病理证实。22 例患者中有19 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11 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3 例患者出现听力减退情况,5 例患者出现锥体束受损状况,所有患者发病均较为缓慢。
1.2 检查方式 患者入院后均性CT、MRI 检查。CT 常规行横断面平扫、冠状面扫描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的造影剂为碘海醇。MRI 检查使用专用头部线圈,常规选择T1WI 和T2WI行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层厚均为5 mm,层间隔亦为5 mm,对比剂为GT-DTPA[1]。
1.3 观察指标 对2 种检查方式的影像表现进行整理,并对2 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率进行比较,所有内容均有放射科医师与患者主治医师共同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2 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率 CT 检查与诊断相符的有21 例,占总数的95.45%,与诊断不相符的为1 例,占总数的4.55%,疾病检出率为95.45%。MRI 检查与诊断相符的为22 例,疾病检出率为100%,2 种检查方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 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率[n(%)]
2.2 病变部位与形态 在扫描中发现肿瘤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颅底中线处的斜坡部位以及斜坡周围,且肿瘤形态多不规整。少数肿瘤为椭圆形且呈浸润性生长,在肿瘤位置的提示作用中CT 与MRI 作用无差异,但在肿瘤浸润范围提示中,MRI 要比CT 有优势。
2.3 CT 与MRI 影像表现 CT 扫描影像多以颅底斜坡、岩骨尖为中心出现混杂高密度显影为主。5 例患者在CT 扫描中发现肿瘤出现散在钙化点,7 例患者肿瘤呈现浸润性生长,3 例患者肿瘤边界模糊,且肿瘤体积较大,患者同时出现脑池受压状况。MRI 扫描中发现9 例患者肿瘤边界清晰,肿瘤呈现不规则团块状。T1WI 信号高低不均匀,且通常低于脑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 则多表现为信号增强。
3 讨论
脊索瘤为一种恶性肿瘤,多呈现浸润性增长,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并不高,但对患者的影响非常大,致死率较高。临床中颅底脊索瘤主要分布在颅底中线枕部至鞍结节区域,肿瘤多为缓慢浸润生长。在疾病早期,肿瘤边界清晰,有包膜包被[1]。但疾病晚期,肿瘤由于失去包膜而出现边界模糊情况,且浸润的组织还会对周围组织进行破坏,导致颅底病变加重,此时肿瘤多呈现半透明胶体状,存在囊变,囊内充满粘液,肿瘤内部逐渐出现钙化斑点[2]。在本病的临床诊断中,多采用CT、MRI 2 种影像方式进行诊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2 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影像表象中却存在一定的差异[3]。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中CT、MRI 诊断价值在显示颅底脊索瘤小的骨质破坏和钙化方面,虽然CT 较MRI 来说敏感度较高,而且能够有效地对颅骨损伤情况进行显示,但就两者综合情况来说,肿瘤术前诊断以及术后评价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还是MRI[4],MRI 影像信息能够为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5]。
在MRI 扫描中,肿瘤部位的T1WI 信号多呈现高低不均匀表现,T2WI 信号增高。而T2WI 信号增高同时也提示肿瘤组织的成分主要为黏液间质和分泌黏液的液滴状病灶[6]。若患者颅底有出血或骨质损坏情况,此区域的信号多表现为混杂信号[7]。此外在扫描中也要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例如颅咽管瘤、软骨肉瘤、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的等疾病。大垂体瘤多伴有软组织肿块或骨质轻微损伤状况,而小垂体瘤很少出现骨质损失情况[8-9]。颅咽管瘤通常位于鞍上且边界清晰通常不会出现骨质破坏情况。因此医师在扫描中要对可能误诊的疾病进行详细鉴别,防止误诊情况出现,耽误患者治疗,在本院的研究中无误诊病例发生。
总的来说,在颅底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中,CT、MRI 都能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CT 在钙化组织以及骨质损坏情况的提示中要优于MRI,但在肿瘤形态、大小以及浸润情况的提示中MRI 要明显优于CT,因此医师在临床诊断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必要时可采用两者联合方式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韩礼良.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 和MRI 诊断[J].当代医学,2012,18(23):46-47.
[2]陈善锡,李阳,王晓阳,等.MRI 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19(27):115-119.
[3]陈文琴,万玉萍,李栋,等.CT、MRI 对颅底脊索瘤诊断与鉴别的价值探讨[J].甘肃医药,2012,19(27):56-57.
[4]刘越清.CT 及MRI 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 19(28):224-226.
[5]邓利猛,廖伟华,王小宜,等.颅底脊索瘤的CT、MRI 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7(31):307-309.
[6]丁洪彬,张波,王秀平,等.颅底脊索瘤的CT 和MRI 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19(26):225-226.
[7]杨凯,邢增宝.18 例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J].海南医学,2010, 13(25):107-109.
[8]李梦远,艾林.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2, 19(27):86-87.
[9]张静,张云亭,李威,等.颅底脊索瘤的MR 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17(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