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对比分析

2014-05-31袁雯

当代医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异丙酚芬太尼血浆

袁雯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诱导是缓解患者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麻醉方式以及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是保证麻醉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前提。异丙酚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麻醉效果显著,药效快,半衰期短。瑞芬太尼则是超短效的镇痛药物,镇痛效果显著,起效快。因此目前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协同效果显著。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静吸复合麻醉是传统的麻醉方法,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同时使用。本研究比较胆囊切除患者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患者120 例,男59 例,女61 例;年龄35~68 岁,平均(42.9±11.3)岁。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静吸复合麻醉)、B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C组(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每组40 例患者。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脏、肾脏、肝脏疾病,没有药物过敏史。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其中A组40 例,男20 例,女20 例,年龄36~67 岁,平均(42.9±11.2)岁。职业为教师5 例,工人15 例,农民13 例,7 例家政人员;B组40 例,男19 例,女21例,年龄36~68 岁,平均(42.5±11.2)岁。职业为教师4 例,工人14 例,农民15 例,7 例家政人员;C组40 例,男20 例,女20 例,年龄35~67 岁,平均(42.3±11.1)岁。职业为教师5 例,工人15例,农民15 例,5 例家政人员。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纯氧面罩吸入3 min。A组: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诱导,手术过程给予患者吸入二氧化氮、异氟烷支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药使用。B组:电脑内输入患者的各项指标,设定相应的参数。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7 μg/ml,异丙酚3 μg/ml,维库溴铵0.1 mg/kg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进行辅助插管。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物。C组:血浆靶浓度芬太尼4 μg/ml,异丙酚3 μg/ml,维库溴铵0.1 mg/kg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进行辅助插管。插管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不变,芬太尼靶浓度下降至2 μg/ml。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芬太尼,手术结束时停用异丙酚。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拔管各个时间点(1 h、3 h、24 h)的意识状态、认知功能、需要阵痛时间以及伤口疼痛程度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OAAS评分标准,5 分:患者完全清醒,正常分贝喊名,反应迅速;4 分:正常分贝喊名,反应迟钝,语速缓慢;3 分:反复或大声呼唤后言语模糊,目光呆滞;2 分:轻拍或轻推有反应,昏睡,言语不能分辨;1 分:轻拍或轻推无反应[1]。MMSE评分方法:满分:30 分;认知功能缺陷:≤2 4 分;认知功能下降:下降>2 分。VRS评分:0 级:不痛;1 级:轻微疼痛;2 级:中度疼痛;3 级:非常疼痛;4 级:剧痛[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拔管后1 h B组MMSE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C组患者OAAS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胆囊切除患者MMSE评分比较(分,±s)

表1 三组胆囊切除患者MMSE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术前 拔管后1 h 拔管后3 h 拔管后24 h A组 40 29.19±1.32 27.89±2.32 29.29±1.32 29.56±1.28 B组 40 28.66±1.36 28.59±1.82 29.39±1.72 29.44±1.30 C组 40 29.29±1.40 29.59±1.42 29.22±1.62 29.69±2.32

表2 三组胆囊切除患者OA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三组胆囊切除患者OA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拔管时 离开PACU 拔管后1 h 拔管后3 h A组 40 3.29±0.32 3.34±0.62 27.89±2.02 29.29±2.32 B组 40 3.28±0.42 4.36±0.56 28.59±2.12 29.39±2.35 C组 40 3.69±0.23 4.29±0.70 29.59±1.42 29.22±1.62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靶控静脉麻醉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在药效动力学理论基础上,电脑模拟体内药物的分布过程,探索最佳用药方案,麻醉的深度得到控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调整给药系统。靶控静脉麻醉简便精确、可控性高。靶控静脉输注以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麻醉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设定不同的靶血药浓度,使靶血药浓度符合患者的需求[3]。靶控全静脉麻醉调节目标药物效应室浓度或者药物血浆浓度,调节麻醉深度,调节静脉麻醉更加精确、方便。

传统的麻醉方法主要是静脉复合麻醉,近年来麻醉技术不断进步,靶控全静脉麻醉方法的应用得到普遍的认可,临床麻醉效果比较满意。静脉复合麻醉是指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药物一起使用,维持患者全身麻醉状态。在诱导过程中,靶控输注使血浆浓度相对稳定,麻醉深度理想,气管插管导致的应激反应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异丙酚诱导全身麻醉和维持全身麻醉,常与脊髓麻醉共同使用,特别是腹腔镜和门诊的检查中[4]。使用异丙酚的时候,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备好人工通气装置,若呼吸抑制及时进行人工通气辅助呼吸。若出现循环抑制,使患者头部放低,必要时使用血浆增溶剂。异丙酚的药物发挥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患者不良反应少,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使用过程中注意调节输注速度,预防呼吸抑制[5]。瑞芬太尼是新合成的阿片类药物,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模式。瑞芬太尼有快速麻醉诱导作用,可以在1 min中之内达有效浓度,其代谢不受抗胆碱酯酶和血浆胆碱酯酶的影响,不受患者肾功能、肝功能、年龄、性别、体质量的影响,通过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代谢水解。瑞芬太尼在体内清除快、起效快、上时间输注没有蓄积、持续灌注的半衰期短,机械通气或麻醉诱导时对患者术后苏醒没有影响,并且肝脏功能不会影响其代谢。瑞芬太尼由于其半衰期短,代谢较快,患者较早感动疼痛[6]。患者静脉给药时,瑞芬太尼有效浓度通常可以在1 min中内达到。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共同使用的报道在国内比较少[7]。由于芬太尼半衰期长的特点,虽然提前半小时停用,但是芬太尼浓度在手术结束时仍能够保持镇痛浓度范围。异丙酚和吸入麻醉比较,术后呕吐、恶心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本研究结果表明,靶控全静脉麻醉能够使诱导过程稳定,麻醉深度控制比较方便,患者麻醉后恢复时间短,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总之,靶控静脉麻醉的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

[1]李蕾.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吉林医学,2012,36(33):7902-7904.

[2]刘凤梅,魏桂良,张忠.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27(23):68.

[3]刘小青,梁宁,张学刚,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氯胺酮在小儿外科麻醉中效果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5):739.

[4]刘智文.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29(10):501-502.

[5]吴纯西,包梅芳,刘俊,等.静脉麻醉中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影响[J].安徽医学,2007,28(1):361.

[6]张守江,徐海生.靶控输注全凭静脉与静吸复合麻醉腹腔镜心囊切除术中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3(1):11-12.

[7]王若松.靶控输注静脉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10(4):7-8.

猜你喜欢

异丙酚芬太尼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