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教师个人特质差异对心理课教学影响的研究

2014-05-31褚文化

职教通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特质活动课辅导

褚文化

近几年来,从区到市、省,都在不同层次开展心理活动课赛课,江苏省职教领域还开展了“两课”教研、“五课”评比活动,其中,“心理健康”也作为其中一门选修课进行了“两课”评比活动。从参赛人员来看,无论是哪个界别的比赛,参与者更多的是女教师,其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

本研究采取抽样方式,对无锡市惠山区29所学校,包括中小学、职校近七年参加心理活动课赛课的女性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对部分学校的兼职心理老师进行了随机抽查,旨在厘清女教师个人特质差异与心理课教学效果的关系,为女教师通过改变个人特质来完善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心理课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支撑性理论: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特质理论的始创者。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共同特质(connon trait)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概括化的性格倾向。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个人特质,只有个人特质才是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他主张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

(二)教师个人特质差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师个人特质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个人特质来源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生活、工作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具有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之外,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比较突出的个体性优势的素质。它决定了不同教学的能力优势、教学作风、教学风格,而这些个人特质会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表明,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这些素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要根据实际,随时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学会新的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所以,有必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对教师的个人特质加以培养。

(三)对研究现状的简评

虽然有研究已关注教师个人特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但最终着眼点依然在两性比较层面,很少有专门针对女教师进行研究,当然更没有专门针对女心理教师的研究,没有比较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女教师与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女教师在个人特质方面的差异。

如果将女教师分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和较差的两类,那么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女教师与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女教师在个人特质方面有何不同之处,前人的文献亦没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做出很好的解答。笔者拟跳出传统的对男女教师的个人特质进行两性比较的思路,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女教师更加具备的个人特质,以及如何去培养进行一定的探索。

二、研究问题

笔者研究目的是探寻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女教师的个人特质以及这些个人特质与心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从中总结女心理教师个人特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表现优势、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个人特质。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个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是其内部的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人们把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表现出的一些特点,称为个人特质。

2.心理课堂。本课题侧重研究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侧重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的唤醒。

(二)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女心理教师的个人特质有一定差异性;(2)女教师个人特质差异对心理课教学的影响;(3)女心理教师优秀的个人特质适当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女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研究方法

以区域性的案例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惠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女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研究、理论提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开展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定量研究:对无锡市惠山区29所学校,包括中小学、职校近七年参加心理活动课赛课的女性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对部分学校的兼职心理老师进行了随机抽查,发放个人特质测量表,进行测量调查;(2)定性研究:在分析定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个体,进行观察以及结构性访谈。比较不同的个体特质差异,从而发现女心理教师个人特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同呈现。

(二)量表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个性特质测量表》。该测量表包括210道测量题。测量项目包括活动性、社会性、责任感、冲动性、表露性、理智性、冒险性七个方面。

(三)样本的选择与回收

本调查采用典型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选取惠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13名成员为典型样本,然后对无锡市惠山区29所学校,包括中小学、职校近七年参加心理活动课赛课的女教师和部分学校的兼职心理老师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发放测量表72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达97.2%。

五、研究结果

(一)女心理教师的个人特质有一定差异性

女心理教师个人特质中存在的差异性调查,见表1。

表1 女心理教师个人特质差异性调查

(二)女教师个人特质差异对心理课教学的影响

责任感。特点:认真谨慎,稳重可靠,责任心强。教学呈现:主题鲜明,了解了学生的需要。

上课前,这部分女心理教师都能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心理调查,进一步了解上课对象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基础上,再确定上课的主题。她们能直面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热点问题,辅导学生的心理困惑。在课堂上学生的心事一吐为快,这就能为教师真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可靠的依据。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通过巧妙的的课堂设计,通过组织各种心理活动,使师生互动达到共鸣。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这就为实现辅导目标提供了保障。

2.活动性。特点:好动而精力旺盛,喜欢各种身体活动,也能从一项活动迅速转为另一项活动,兴趣广泛,工作努力。教学呈现:方法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需要。

心理辅导学家林孟平对心理辅导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她认为:心理辅导不是说教和忠告,不是同情和安慰,不是逻辑知识的传授,更不是批评指责和下命令,也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辅导员“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1]这部分女心理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精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故事分享等丰富多样的方法,在音乐声、诗歌声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会特别活跃,学生踊跃表现,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这样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社会性。特点:乐于同人交往,喜欢社会活动,在社交场合感到愉快、自在,易与人交友。教学呈现:内容具体,回应了学生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1)要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即以学生心理发展中问题为主线。如对学生进行“我是情绪的主人”等情绪问题辅导;(2)要考虑各年级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和自我意识的辅导,如“我是谁”、“你心中的魔镜”、“青苹果的味道”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3)要考虑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形成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会赞美”、“学会欣赏他人”等辅导;(4)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实际需要,进行以知恩、感恩为主题的辅导;针对学生的“畏难”心理,进行耐挫辅导。这部分女心理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社会性特质,所以就能较容易服务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回应学生的需要,从而深深感动学生的心灵。

4.理智性。对观念、抽象事物、哲学问题感兴趣,以求知、钻研为目的,富于思考与内省。教学呈现: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的需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2]心理活动课,正是给予学生适当的环境。这部分女心理教师具有的理智型特质,往往会敦促她们自觉地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没有听课心理压力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吐露自己的心声而丝毫不用担心其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进行着自然的心理沟通;每位学生都在体验着课堂主人的感受。他们不但在帮助着其他同学,他们也同步地在帮助着自己。

在课堂上,各位教师的辅导风格和个人特质是各不一样的,有和风细雨式的,讲话娓娓道来;有富有情感的,讲话充满激情;有幽默风趣、诙谐机智的;有亲和力特强,微笑面对学生的,等等。这些各具千秋、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以及一句温磬的鼓励语或一句幽默的话语或精心准备的一份卡片或一首歌,都会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学生从内心就真正地接受我们的心理老师。因此,这部分女心理教师懂得适度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质,以吸引学生,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秀女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特质

在心理教师的个人特质中,有两个重要特质对心理课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热心和同情心;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前者是心理教师的首要因素和基本特质,心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立场去看当事人的世界,以开放的观念和开阔的胸襟去完整地接纳一个人;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尊重一个人是有效的助人基础。后者是女教师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成功的女心理教师要比一般的女性具有更多的自信,更高的冒险精神和更丰富的想象等个人特质。

六、讨论与建议

(一)心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从测量统计可以看出,一部分女心理教师个人特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导致她们在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的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引起女心理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重视,自觉地优化自身个人特质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效性。

1.谨慎性。喜欢熟悉的、安全的和有保障的环境,宁愿平淡无奇,缺乏新鲜内容,缺乏冒险精神。

存在问题:关注学生现场体验不够。课堂上让学生谈心里话、谈活动感受,教师更多关注个性外向、喜欢表现的那些学生,只集中让几位同学发言,倾诉自己的内心话,或多或少地忽视甚至“遗忘”了特殊学生的特定感受。

教学策略:教师关注的对象,不仅要关注举手的同学,更要适时、适度关注、鼓励不举手的同学,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来。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培养自身的冒险精神。

2.表露性。感情用事,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情绪表露在外,容易激动,喜怒不定,好表现自己。

存在问题:语言表达欠妥,忽略了辅导语言的专业性。语言表达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色展示,但部分选手或许受原学科教学的影响,说话口气偏硬,甚至是指令性的,个别选手出现随意打断学生谈话的现象。

教学策略:教师的言语、教姿、教态,必须是开放、接纳的。运用的语气应是祈使式的,而不是命令式的。教姿、教态发出的信息应是接纳而不是拒绝。如,双手叉腰、双手交叉在胸前、身体靠在教台、单手指着学生,等等。

3.控制性。在做出决定前反复思考,考虑周密,计划周到,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瞻前顾后。

存在问题一:一些教师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对学生现场的一举一动,观察不细致,澄清不正确,挖掘不到位,即时反应能力不强。在一些辅导细节上也缺乏必要的关怀。

教学策略一:活动辅导的方式,不但要采用团体辅导(如活动、游戏、讨论等),还要采用一定的个别辅导,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分享时,教师的巡视,要观察、关注到一些内向、自卑的同学,主动去接近他们,对他们个别辅导,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去大胆表现自己。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更是需要适时辅导,不能不去面对,或一带而过。教师在面对突然出现的教育时机时,是来不及停下来进行思考的,所能做的只是采取瞬间的关注行动。

存在问题二:上课时不时看手表;或说“时间不够了”、“快快快”,催促着学生;讨论有关话题,老师倾诉的多,倾听的少,有明显的说教痕迹,等等。

教学策略二:课堂时间节奏的控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学会等待。例如,学生谈活动体验,与师生分享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活动课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灵,要学会耐心等待,要展示特有的专业特质,要给不同类别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女心理教师特质的适当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女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研究对优秀女心理教师的个人特质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如能使之发挥范例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地为区中小学女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与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效性。

在研究期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牵头,在全区范围内加强了相关学习、培训和实践探索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更多的女心理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优化自身的个人特质;同时,她们也将赛课活动中积淀的教学素养辐射到自己的其他学科教学中,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女心理教师特质的适当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女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活动课为主形式进行的。心理活动课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注重以活动体验、自我调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助人,自助。当然,心理活动课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进一步重视心理教师个人特质对心理课堂教学的影响,进一步重视心理活动课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的积极作用。

[1]罗东霞,关培兰,曾伏娥.女性特质与创业发展绩效分析[J].商业研究,2009(11):71-75.

[2]王中杰.咨询师的个人特质对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71-72.

猜你喜欢

特质活动课辅导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活动课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