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2014-05-30吴琴琴
吴琴琴
【关键词】 小剂量罗哌卡因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病人骨科手术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28-01
我院2010——2013来对75 岁以上老年病人,行股骨头置换术及下肢骨科手术106例,均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有关经验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男78例,女28例,75~85 岁73例,85~95岁23例,95~100 岁6例,100~103 岁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同时并发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35例。其中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76例,膝关节及胫腓骨折手术30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静注咪唑安定5 mg,病情危重、精神恍惚者术前不用镇静药。入手术室持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持续低流量吸O2。麻醉前开放静脉输入平衡液,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53例,对照组(B组)单纯硬膜外麻醉53例。观察组病人侧卧,取L2-3或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直达蛛网膜下腔,注罗哌卡因1.2 mL(9 mg),加生理盐水至2 mL,拔出腰穿针,硬膜外腔头向置管,若手术时间延长,硬膜外腔注罗哌卡因试验剂量3 mL(22.5 mg)。对照组取L1-2尾向置管或L2-3头向置管,摆好手术需要的体位,硬膜外腔分2~3 次注入罗哌卡因6~8 mL(45~60 mg),最高阻滞平面中位数为T10(T8~T12)。
1.3 观察和监测
采用体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系统评定下肢运动阻滞情况并观察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5、10、15、20、30 min的SBP及HR的变化和术后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与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感觉阻滞显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显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A组明显快于B组,经t检验表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麻醉后SBP与麻醉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SBP和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组术中静脉阿托品、麻黄碱的例数及晶体、胶体液输入量、出血量和尿量比较,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具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效能弱、运动感觉明显分离现象、对呼吸影响小等特点[1]。通过对A组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麻醉经过平稳,生命体征稳定,证明小剂量罗哌卡因可安全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正常成人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一般介于8~12 mg之间,老年病人应用小量即可。本组应用8~9 mg,同样取得手术麻醉满意效果。有文献报道,对下腹部以下手术推荐剂量为15 mg(其作用强度相当于布比卡因12 mg)[2]。
老年病人因术前并发多种疾病和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术前合并症100%,而麻醉及手术过程中需引起特别重视的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只有循环功能相对正常,才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由于术前卧床时间较长,饮食摄入量减少,以及术前禁饮食,均可引起血容量的相对不足,单纯硬膜外阻滞用药量需相对偏大才能达到麻醉效果。麻醉区域血管扩张,术中尤其股骨头置换术扩髓腔时,失血量较多,加上骨水泥作用,都可引起心输出量不足,血压下降。腰—硬联合麻醉,小剂量的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保留了脊麻起效快,镇痛与肌松完善的优点,也便于调节麻醉平面,防止麻醉平面过高,经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可弥补单纯脊麻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此种方法麻醉效果可靠、生命体征稳定、消除或减少病人痛苦、方便了手术操作。即使硬膜外腔注药也是试验剂量,就能达到麻醉效果。对BP几乎无影响,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快。适应于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金萍,刘冬生,马连军,等. 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肝癌患者经皮插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效果[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625.
[2]丰新民,毕好生,敖杰,等.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