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
2014-05-30潘启明
潘启明
【摘要】目的:总结急诊急性腹痛的诊疗体会,提升急诊急性腹痛诊疗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诊急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2天后腹痛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腹痛消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皮质激素用于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不仅能够加速患者康复进程,而且能够提升临床有效率,可以联合应用于临床适用患者。
【关键词】急性腹痛;急诊内科;糖皮质激素;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71-01
急性腹痛是急诊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且多病情发展迅速,因而快速准确诊断病情并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同时随着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诊断和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急性肺炎、胸膜炎、急性胃肠炎、肠溃疡、心肌梗死以及腹型癫痫等均是内科急性腹痛常见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除了腹痛外,多还伴随有腹泻、呕吐等症状。现阶段临床常采用卧床静养、恢复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抗生素治疗等手段治疗上述疾病[2]。有文献报道,在此基础上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者除外)能够更好更快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这一观点尚未获得广泛的认可。本文旨在探讨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故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诊急性腹痛患者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现简要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诊急性腹痛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介于27~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8±7.21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6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首先,临床医师仔细聆听患者的主诉。然后,医师详细了解发病时间,频率以及过往病史等情况。最后,进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辅以B超检查、X线腹部透视、CT检查等。临床医师综合上述结果确定患者病症。
1.3 治疗手段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去平卧位,通过饮食以及临床治疗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将治疗量的头孢曲松溶于生理盐水后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三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将治疗量的糖皮质激素溶于生理盐水后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三次。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3天后的腹痛消失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效果分为痊愈、显效以及无效。痊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临床有效=痊愈+显效。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包进行统计,计量数据均采用 X±sD的形式表示,取α=0.05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2、3天后腹痛消失情况比较
3 讨论
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急性腹痛,既包括腹部脏器因素,也包括全身各系统疾病因素。腹痛只是患者的临床表征,并非患者的实际病因,故治疗时应避免单纯止痛却忽略了患者的病因[3]。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多表现随全腹痛,且腹痛程度可随时间,按压等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波动。故临床医师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時间、过往病史等内容,同时辅以必要的检查,以确诊患者的病情。在临床早期消除患者的腹痛症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常规治疗手段多通过平卧、饮食控制以及常规治疗措施以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症状。抗生素治疗是内科急性腹痛的常用药物之一,急性腹痛多由细菌感染引发,服用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病,且杀灭致病菌。糖皮质激素能够诱导机体合成抗炎因子,抑制机体合成炎性因子,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故可用于内科急性腹痛适应患者。
糖皮质激素用于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不仅能够加速缓解患者的急性腹痛症状,而且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有效率,是临床治疗急性腹痛的有效药物,可以联合应用于临床适用患者。
参考文献
[1] 吴莉莉.急诊腹腔镜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2):109-110.
[2] 周玉淑,曹丽华,姜洪池.急性腹痛的急诊治疗原则[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2(05):12-13.
[3] 王红卫,谢光亮.外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厂矿医学,2008,16(05):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