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05-30黄晴蒋永芳
黄晴 蒋永芳
【摘要】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保肝的同时服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 年,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93例患者在服药结束后连续3 年随访没有1 例发现血吸虫虫卵,患者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查表明在治疗完成后以及服药后第1 年内均没有出现阴转病例。其中服药后第2 年阴转8例,占据8.6%,第3 年阴转38例,占据40.9%。肝功能异常和B超情况也明显好转。结论 吡喹酮在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吡喹酮;慢性血吸虫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98-01
慢性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而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的感染和广泛流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尽快降低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感染,对于控制疾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了93例血吸蟲病患者,采用吡喹酮治疗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3例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32例,年龄14—57岁,平均36.9岁。临床症状上,在治疗前有腹痛15例,腹泻13例,乏力26例;肝肿大患者24例,脾肿大患者13例。所有患者伴有疫水接触史,通过血吸虫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为阳性,综合考虑患者病史、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以及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排除服用过吡喹酮和其他抗血吸虫药物者,排除心、肝和肾等其他影响研究的原发病。
1. 2 治疗 93例患者全部给予吡喹酮口服治疗,采用总剂量60 mg/kg 的方式进行计算,其中最大剂量选择3600 mg,均使用2 天疗法,每日量分2—3 次在餐间服药。患者在住院服用吡喹酮治疗前后,全部服用甘利欣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和益肝灵胶囊口服护肝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出院后还需要继服益肝灵胶囊以延续护肝治疗。所有患者随访3 年,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腹部B 超检查,定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选择粪检阴性和血清免疫学检查患者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是否已经阴转,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本次研究的治愈标准。
2结果
3讨论
慢性血吸虫病在临床上可以划分成两种,即有症状和无症状。其中有症状者,一般表现为腹泻、腹痛,部分严重者会发生黏液脓血便,多伴有肝脾的肿大,如果不及时纠正,还会进一步出现乏力、消瘦以及劳动力减退等。慢性血吸虫病的感染和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在短时间内降低血吸虫病的流行及感染,以有效控制疾病,提高患者身体健康水平。
吡喹酮能够改变虫体对Ca2+ 的渗透性,引发Ca2+出现内流,进而造成虫体挛缩,达到杀灭虫体,改善患者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目的。也是现阶段治疗血吸虫最为理想的首选药物,具有疗效好、疗程短、不反复、口服方便的优点。本研究显示。93例慢性血吸虫患者在服吡喹酮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其肝功能恢复以及肝脾缩小的效果都非常显著,肝脏实质改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随访3 年中没有1 例出现晚期血吸虫病者,转阴效果也非常明显。在服药后第2 年阴转8例,占据8.6%,第3 年阴转38例,占据40.9%。吡喹酮的毒性相对较为轻微,调查显示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所引发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为0. 47%—1. 54%之间,主要有昏厥、精神失常、精神病复发以及癔症或癫痫发作,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下肢弛缓性瘫痪、诱发肝昏迷以及严重皮疹等。本研究中93例患者没有1例出现上述严重不良反应者,22.6%患者发生轻微不良反应后一段时间自行恢复。
综上所述,喹酮常规剂量在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的优势,能够及时加强护肝治疗,加快病原的消除,有效缓解或者中止肝脾的病理变化,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且不良反应一般较为轻微,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李剑珉, 徐军, 涂永红. 小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 南昌大学学报, 2011, 51(6) :33-34.
[2] 朱蓉. 吡喹酮化疗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2) :154-156.
[3] 聂金龙. 不同疗程急性重症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江西医药, 2011, 46(7) :644-645.
[4] 谢伟英, 陈弘, 宗白鹤.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观察. 医学动物防制, 2008, 24(8)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