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2014-05-30宁玥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摘要】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白热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如何使公园能传承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是当代公园景观设计的重点及难点之一。本文以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广西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中,在打造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时,较好的体现了地域性符号在公共建筑上的应用、地域性文化在造园艺术设计中的特点、地域性植物如何应用于湿地景观等方面,证明了地域性文化与人居环境改造是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护;广西地域性文化的应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世纪初,“中国水城”成为南宁市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南宁市政府在“水城”项目的制定过程中,确立了相思湖新区开发的整体工程。按照南宁市“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的发展战略,相思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为向西部拓展,通过完善区内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重点抓好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发展相关的房地产、商贸、旅游等产业,使相思湖新区成为地域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善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城区。

一、公园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1.区位分析

相思湖湿地公园位于南宁市城区西部相思湖新区,相思湖与可利湖、可心江、心圩江形成环绕水系,是南宁市相思湖新区的中心建设部分。公园地理坐标为北纬54°45′和东经108°14′。相思湖公园作为南宁市少有的大型湿地公园被称呼为南宁市的“城市之肾”。(圖1)

(图1 公园现状 来自网络)

二、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1.设计目标

通过“围湖造田→退田还湖”的景观修复过程,使相思湖湿地公园逐步衍生为具有物质生产、调节局部气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的多功能绿色载体。结合广西地域性元素的应用,打造属于南宁水城特有的景观设计。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地域性生态景观设计。公园建成后能满足防洪蓄水的功能需要,在景观设计上以最大化的保护原始生态的同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建设不同功能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有机结合,使公园的地域感更强。

2.整体方案规划设计

(1).景区平面规划图。根据相思湖湿地公园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整体平面规划与布置。在细节上对排水系统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改动。整体分为26个节点。由于公园是湿地自然保护区,所以在交通工具上限制了汽车等外来车辆的进入。主要入口设置有两个。其他次级入口与地面铺装相结合,通过栈道等方式与公路上的行人道相连接。在景点设置上,以贴近原始湿地情况为主,如湿地探索、芦苇滩涂、泥地、景点的设置是相思湖湿地公园原有的。本次平面规划上以原有的生态结构为基础,在加上其他相应的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的景点设置,使相思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结构更加丰富。(图2)

(2).景区道路交通。公园道路交通设计主要是以公园实际使用功能为基础,结合其湿地生态水域的特色,为游客提供湿地景观欣赏及日常休闲锻炼场地。道路主要为南北走向的景观道路。主要设置了两级环湖景道。一条针对步行游湖的游客。另一条针对游览电瓶车和单车。环湖步行游览步道宽约1.5--3米的游览步道。步道上设置有较多小的景点。在设计上采用了苏州园林步道的设置方法,通过曲折、高低错落的步道丰富整个周边的景色,使游客能在不同角度与高度上欣赏湿地公园的美景。

(3).景区功能分区。总体布局着眼于根据现有湿地公园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整体景区,在满足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区的经济效益获得双赢。在园区的功能分区上,主要分为四大块:生态保育区、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游览活动区、研究管理区。

(图2景区平面布置图 笔者自绘)

(4).公园景区景观生态配置。相思湖公园湿地植物景观的构建分为: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亲水植物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在植物选择上,结合植物本身习性和栽植地的环境,利用各种植物的不同姿态上产生的对比与协调,来构建水体植物景观。公园景观植物在设计上采用多层次的配置方式,以乔木、灌木、草坪的高低错落形成分层植物景观,在搭配上采用不同叶色、不同形态的树种形成丝带化的树林模块,强化植物林冠线的起伏变化,在乔木下方局部地段种植色彩鲜艳的观花、观叶灌木或草本花卉,丰富景观色彩,提高观赏性。在整体景观植物设置上注意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和陆生植物之间的搭配,根据不同的地貌特征、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水生植物及陆生植物,结合公共建筑、景观小品以及鱼类、鸟类等动态景观,打造富有相思湖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5).公园景区水域水文设计。景观设计中的水体主要可以分成静水景和动水景两个大类。根据相思湖湿地公园的地貌特征,公园主要以静水景为主,以动水景点缀于各个景点之中,增加景观设计的灵动感。通过对相思湖地形地貌的恢复,形成若干的小的阶梯型水域,快速流动的水体会给相对平静的湖面带去更多的氧气。同时阶梯型的景观水体设计能给人们带来除了视觉外的另一种享受,从听觉上丰富景观设计。公园水体设计中通过堤岸、岛屿等区域对一块水域进行划分。在对堤岸与水岛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物--桥梁的设计。公园的桥梁设计主要来源于广西传统建筑模式风雨桥的简化。以现代建材设计的风雨桥强调的是建筑本身的结构美感,使风雨桥在契合人们地域文化精神的同时又能便于快速建设。

3.公园设计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公园的景观设计,主要是营造一个适宜生存的人居环境。本设计在公园景观前期规划,湿地植物、地域性景观植物、亚热带景观植物等方面进行了收集整理。对多个湿地、生态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利用湿地、水源、植物等自然资源配合人工手段,达到一定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不仅要满足发展的功能需求,还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使景观设计融于自然。

(2).地域性文化应用原则

在相思湖公园设计的初期,就从传统建筑形制,少数民族图腾等方面进行多次系统的考察。本次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广西的历史文脉,发掘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地域性要素,将其植入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去。相思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希望打造一个有“家”的归属感的地域性湿地生态公园。

(3).地域性环保材料的应用与传统元素结合原则

公园景观建筑设计上对传统元素进行的大胆的创新。在公园的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若还是采用原来传统的地域性建筑如:鼓楼、风雨桥、干栏式建筑等,比较难建构大型的活动场所。所以在设计上,采用的是符合地域性精神的现代化建筑设计。在公园建材选择上,采用的是广西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绿色建材,如绿色地材(植草路面砖等)绿色管材(塑料金属复合管等)环保漆料(生物乳胶漆等)等各类绿色产品。通过运用本土企业的绿色建材產品,减少对建材的整体投入。同时更好的达到公园“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3R原则。

(4).“3R”设计原则的应用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运用“3R”设计原则,通过植物、昆虫、动物、微生物等形成多种物质、能量的循环造就湿地景观设计,并以此呈现出特有的设计美感,从而做到减少附加景观设置的应用。以亚热带植物为主对公园的植物设计进行合理配置,也符合“3R”设计原则。以土生型植物为主,不但在植物的运送费用上能得到节省,而且也更好的提升了植物的存活性。以现代环保材料及新的技术去处理构建传统建筑也更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

结语

本文以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为地域研究对象,对其景观设计上,运用了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手法。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的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设计巧妙结合,使地域性文化作为一种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得到倡导,为将来南宁市及其他城市地域性湿地公园的营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从周.说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3]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陈凡,袁翔珠,骆良,松张慧.[J].浅谈广西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的法律保护.法制与经济

项目基金:文章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西设计创意研发及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广西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宁玥。项目编号:YCSW201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