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让化学课堂更精彩
2014-05-30柯达辉
柯达辉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讲究“意到笔不到”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有“马一角”和“夏半天”之称,他们往往以山水一隅或春柳初绽的山径、寥寥野枝、淡淡帆影,渐行渐远于画面远处,点化了大自然的磅礴之气,是一种以虚空传递丰盈;古典诗词也极其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的艺术境界。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化学课堂教学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和再创造的空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本文试通过在教学中的体验,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留白”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中的“留白”——体验更直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道,望一望天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不讲。”情境创设中的“留白”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蕴含的化学思想,最终产生迁移效果,抽象出化学知识。
案例1: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教学引入时,笔者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会反应吗?”,然后,可通过实验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新知识。
这样的设计,一彰显,一“留白”,不仅开篇点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习,想探讨,想尽快了解课堂内容,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体验中生成“原始资源”,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实现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效果。
二、质疑中的“留白”——探究更深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在教学中,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教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适当“留白”。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发现。恰当的“留白”还能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于是高效的课堂就在老师的“留白”和学生的质疑、探究中生成。
案例2:在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都知道,家里的铝锅是不与水反应的,那么钠与水会不会反应?如会,反应又会如何?而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探讨产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通过质疑处“留白”传递的是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和鼓励,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的氛围。同时,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让知识结构更完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三、拓展中的“留白”——实践更深入
“知识拓展”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元素,是课堂延伸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深入实践、多变互动等方式,全面构建知识网络。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可见,在知识拓展中恰当的“留白”,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探索、实践、交流,全程参与化学知识的构建,在深入的实践中学会化学。
案例3:在复习到铁的时候,其中有一条性质,铁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或硝酸发生钝化。在课堂上笔者把铁片放入浓硝酸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现象,学生说发生了钝化了。笔者就反问认为铁与浓硝酸作用了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解决问题的 欲望被激发、点燃了,独立思考、讨论、质疑、争论。有同学提出向该试管中加水稀释浓硝酸,变成稀硝酸,观察有何变化,再与稀硝酸和铁片直接接触作比较;有的则提出,将铁片从浓硝酸取出,再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也有同学提出将从浓硝酸中取出的铁片用导线与铜片连接,同时浸入三氯化铁溶液中,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等等。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付诸于实践。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好。
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的“留白”,以自由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短暂的思考后,是热烈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掌握者,切身感受学习过程中的苦和乐。
四、评价中的“留白”——关怀更深切
在课堂评价中教师也要适当的“留白”,也许老师的一个点头,一抹微笑,一丝关注,都会使学生心领会,在他们心中荡起阵阵的涟漪。课堂上,教师过分张扬的评价,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空间,被动接受,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可先不急于评价,而是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思考,留下空白,暴露问题,让学生纠正和理顺思路,自我完善。
案例4:在可逆反应的讲解中,我问同学们下列两个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①CaCO3 CaO + CO2↑ ②CaO + CO2 = CaCO3 一个学生马上说:“是”,这时也有部分学生附喝着,这时我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于是有学生提出答案不是可逆反应,因为没有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我没有立即肯定,而是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然后在大家的共识中进行点评。
通过这样的“留白”挖掘了可逆反应的内涵,选准切口、探幽索微。让学生独立思考,经历从初步感知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大胆“留白”,是教师对学生充分的遵重和信任,是教师对学生更为深切的关怀,是让全体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成、败、对、错”,都不会产生不良的情绪波动,完全处于一种“宠辱不惊”的忘我境界。
五、課堂结束时的“留白”——余味更无穷
课堂结尾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束,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教师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完整句号,而是一个逗号,一个分号,一个省略号。
案例5:在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在同学们学习了乙醇和乙酸的反应是酯化反应的知识后,笔者这样来设置课堂的结尾:俗语说“酒是陈的香”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理吗?厨师为什么常喜欢往食物加些料酒和食醋?让学生带着问号结束课堂。
课堂结束时巧妙的“留白”,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让学生带着问号结束课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留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成长的舞台。营造出“言犹未尽,余味无穷”的学习氛围。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不是避重就轻,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是教师对学生的遵重和信任,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保证学生的思维时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让我们用心为之吧,交给学生一份天地之宽!努力创造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绝佳效果,从而使化学课堂更灵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