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业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014-05-30吕娟明
吕娟明
摘 要: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自己对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得是否深入、灵活?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作业就是完成这些意图的一个有效检查。当前,有的学生对做作业的意义认识不清,忽视了学习中的这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初中生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初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作业;问题;策略
初中作业是初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作业进行有效设计,能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现在很多学生对作业都不太重视,抱着一种只为交差的心态来完成,甚至抄袭,这其实对于课外作业来说已经完全失去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初中生在对待作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学生上课是“吃”的过程,而作业是“消化”的过程。而目前,对中学生来讲,抄作业现象在学生中间很普遍,学生“消化功能”出现了问题,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笔者认为,必须提早杜绝学生抄作业现象。那么如何杜绝学生的抄作业现象呢?首先要分析一下学生抄作业的原因。学生爱抄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教育体制上。
1.唯成绩论
从体制上来说,虽然现在不停地进行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学校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唯成绩论。学生总是围着考试目标转。学校之间的各项指标评比,各年级之间、各班之间的各项指标评比,基本都是以成绩而论。家长的“望子成龙”落到实处,也是攀比成绩。社会、家庭、学校、教师把所有的目标,都变成了学生的分数。青少年学生的幼小心灵,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吗?学生固然需要学习,但是没有必要让学生背着沉重的压力来学习。外界无形的压力,只能让学生浮躁的心更加浮躁,从而学习不专心,抄作业也就习以为常了。
2.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
部分学生上课时多少存在这些问题:走神、发愣、做小动作、说话、传纸条、吃东西、睡觉、厌学、不想动手,上课质量严重缩水,所以在做作业时就犯难了,加之學生存在懒情心理,一有问题就惧怕了,所以作业必然以抄来应付。抄作业这个习惯可能在小学就有了,到初中后逐渐严重。刚开始,看见周围有人抄,慢慢感觉别人抄作业,作业写得又快又轻松,而自己做作业感觉很累。尤其是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过后,班上抄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让别人代写作业。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不愿动脑,养成了自我放纵的习惯。
3.教师布置作业不恰当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每科布置一点作业,看似不多,但加到一起,对学生来说负担就很沉重。教师还多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基础好的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而学习中等的和后进生,作业太多完成不好,就开始抄作业,导致作业质量下降,成绩越来越差,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方法策略
有位教育学家说:“青少年时期,饱食中日,无所用心,学习上怕苦,怕难,是会错过大脑机能发育的绝佳时期的,他只能是大脑发展停滞,甚至退化。”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抄作业呢?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不仅能发展自己的大脑,还能培养责任心和义务感。作业是吸收、巩固课堂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不仅能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弥补知识的缺陷,还能进一步训练自己的思维,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技巧和技能。学生只有懂得做作业的重要性,才能改变写作业的态度,也就不会心烦气躁了,甚至会主动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
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学理念,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教师也应该思考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布置的的作业常常是千篇一律的,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理解是不同的,“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学生是有特色的,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应有特色。因此,作业量要适中,难易要有梯度,形式要多样。适中的作业量,使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否则过量的作业,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还可能无形中增加学生的抄袭作业的动力。教师在留作业前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题型不同、难易各异的习题,使作业真正能够涵盖全部内容和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好学生能“吃饱”,也让差等生能跟得上。
三、小结
总之,学生的抄作业现象不可小视,教师必须想办法杜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教师愿意做个有心人,只要肯付出,肯想办法,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被圆满解决,相信学生也可以在战胜自我的挑战中,找到一个可以正确展示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2]关鸿羽.教育就要培养习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3]韩立亚.初中生物学课外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4]姬志刚,王红霞.作业应体现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J].生物学教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