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学习倦怠研究述评

2014-05-30全琼芝周泓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成因工具理论

全琼芝 周泓

【摘要】对近年刊登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上有关初中生学习倦怠方面的11篇文章及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学习倦怠研究的相关理论、工具的编制、成因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倦怠;理论;工具;成因

引言

于学生而言,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业,而且会影响身心健康【1】。因此,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学习倦怠状况日益加剧的情形引起了国内教育者和心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拟回顾过去7年间国内针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以期能给相关研究者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状况、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解之便。

文献选取范围为:笔者键入主题词“初中生学习倦怠”,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国内各种主要学术期刊刊登的所有针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研究的文章共11篇(2007-2013年),及这论文中提到的相关硕士论文。

1工具的编制

1.1相关的理论基础

国内针对初中生学习倦怠较晚,早期研究者多借鉴国内外工作倦怠理论,特别是Maslach的倦怠概念。我国台湾学者关于大学生和职业学院学生学习倦怠概念,国内连榕等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概念的基础,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来提出我国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2】,进行问卷编制。如胡俏、戴春林(2007)。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吴艳等(2007)根据倦怠理论文献,以Maslach的三因素理论(心身衰竭、玩世不恭、低效能感)为基础编制问卷【3】。周文静(2008)借鉴国内外有关倦怠以及学习倦怠的结构和测量的基础上,发现当时较为流行基本概念基本是借鉴工作领域中职业倦怠的概念,与学生实际的学习环境不匹配。须深入初中生中进行实际的访谈和调查,参考已有问卷,根据我国初中生的学习环境及心理特征【4】,探讨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提出学习倦怠的操作性概念,编制问卷。山东师范大学范玲(2008)结合已有的初中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已经查阅的文献,对Maslach的MBI问卷进行改编来编制问卷【5】。随着学习倦怠研究的发展,柴江,仲玉(2009)根据具体的研究给学习倦怠下定义,提出学习倦怠的结构,参考前人关于倦怠研究使用量表的基础上【6】编制问卷。陈丹丹等(2012)根据具体研究给学习倦怠的内涵做出概括,并提出学习倦怠的五维结构,通过问卷进行学习倦怠量表编制。薛绍聪(2008)结合我国初中生的学习实际,提出学习倦怠的概念及三维结构【7】。

1.2 工具的编制

吴艳等(2007)【8】首先用开放式问卷对140名学生调查形成有21个条目的初始问卷,采用7点评分方法。正式形成的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共包括16个项目,部分题目反向记分。评定方法为5点评分。通过对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项目的鉴别度及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证明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邢强等(2011)根据相斥性、相关性和完备性的原则对收集到的条目进行筛、分析和整理,编制学习倦怠量表,划分为(心理耗竭,学习的冷漠、人际关系的疏离、躯体耗竭、低成就感)5个维度,23个条目。经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指,采取5级计分法【9】。被试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学习倦怠感越强。陈丹丹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具有23个条目的问卷,采用5级计分,共分为(心理耗竭、身体耗竭、对学习冷漠、人际关系的疏离、低效能感)5个维度【10】。柴江等(2009)参考前人关于倦怠研究使用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通过对200名中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证明各项指标均达到研究要求,可用于正式调查。此量表所有项目采取五点计分,划分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11】。问卷共24题。胡俏等通过对中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编制学习倦怠问卷。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提出情绪耗竭、低效能感、师生疏离、生理耗竭四个因素【12】。包括24项,采用五点计分法,编制出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为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提供理论支持。范玲改编了Maslach的MBI问卷,把学习倦怠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成效感)三个维度,增加了被试基本资料的题目,问卷的题目由22题增至25题,形成初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共25项。薛绍聪(2008)通过对中学生、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文献分析法形成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理论构想,形成的预测问卷,最终问卷含(低效能感、耗竭、疏离)三个维度。共包括20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作为测量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有效工具。周文静(2008)借鉴国内外已有关于倦怠、学习倦怠的问卷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编制的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包括(耗竭感、行为不良、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经验证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信、效度及项目鉴别度等指标较好。可用于针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实际研究。

2初中生学习倦怠状况和特点的研究

总体状况和特点:刘云等(2013),黄桂新(2013),邢强等(2011),王鹏军等(2011)研究发现不同年級的初中生,其学习倦怠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不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倦怠感在上升。初一年级比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轻,初三年级的学习倦怠比较严重;

性别差异研究结果:邢强等(2011),黄桂新(2013),王鹏军等(2011)均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其学习倦怠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不同。同年级的初中生,男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比女生稍微高一些;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有关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一直是热点。Branko Slivar发现先前Maslash 和Leiter 提出的影响职业倦怠的六因素同样在情境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于是提出(学习负担、对学习缺乏控制、奖励和激励不足、不良的人际关系、重要他人过重期望、以及学校与家长和学生与教师价值冲突)六个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13】,并且还认为这些因素也可能对中学生学习倦怠造成影响。国外其他学者还从人口学变量、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社会资源与支持等方面来研究其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3.1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柴江,仲玉(200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成绩排名等变量在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3.2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邢强,陈丹丹(2011)发现个体的人格特质对其学习倦怠有一定预测作用。

3.2.1与自尊的关系

黎亚军,高燕(2011)认为初中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关系密切。具有高程度自尊的初中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源时,能够善于利用拥有的各种支持资源来应对压力和焦虑情景,学习倦怠感比较低。

3.2.2与自恋倾向的关系

显性自恋和隐形自恋倾向对学习倦怠有直接的影响。其中显性自恋的作用是负向的,而隐性自恋的作用是正向的。

3.3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黎亚军等(201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学习倦怠,而且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学习倦怠。

3.4与成就目标的关系

高志华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掌握性目标和成绩性目标都会对学习倦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认为掌握性目标与个人的长远发展相关,会指引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有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因此掌握性目标对学习倦怠有直接的负面影响。近期的理论研究发现,成绩性目标并不与肤浅的学习策略相联系,它也具有适应性,并且也与良好的学习成绩相关。

3.5与在班级中的地位的关系

柴江等(2009)发现非学生干部的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学生干部。且差生、中等偏下的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上等生;差生、中等偏下的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中等生;差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中等偏下的学生。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除了前面提过的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年级、性别、年、成绩、学校、地域因素等因素外,还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由学生自身特质或自身体验所决定的内在因素,如学生的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等。而外部因素是相对于内部因素而言,指那些难于有学生直接掌控、相对学生自身独立存在的外在因素,如社会大环境、学校、家长的压力、学先办学条件、父母文化、父母职业等。

4研究评论

总体上,研究为上升趨势。其中2008,2011年至今是研究的高峰期,成果很多。但,经分析来看,仍有一些不足:1、方法上,同步验证检验的研究很少。实证研究不多。2、研究者们研究得出的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仅限于某一特定地区。3、研究者针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状况的实证研究不多。4、相对大学生、高中生群体而言,针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不多。5、对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关注较少。

5进一步研究展望

国内关于初中生学习倦怠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研究的深入,今后国内初中生学习倦怠研究将有如下发展趋势:(1)研究者们将探索出结构更合理、信、效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本土学习倦怠问卷以供研究。(2)研究者们将考虑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来进行倦怠研究。(3)研究者们将致力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4)将有更多的心理研究者关注初中生学习倦怠现象。5、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倦怠现象将受到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柴江,仲玉.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2]胡俏,戴春林.中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3]吴艳,戴晓阳,张锦.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4]周文静.初中生学习倦怠及教学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5]范玲.初中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柴江,仲玉.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7]薛绍聪.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吴艳,戴晓阳,张锦.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9]邢强;,陈丹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J].2007.

[10]陈丹丹,邢强.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2.

[1]柴江,仲玉.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2]胡俏,戴春林.中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13]BRANKO SLIVAR.The syndrome of burnout,self-image,and anxiety with grammer school student[J].Horizons Of Psychology,2001,

10(2):21-32.

猜你喜欢

成因工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